芭樂不能拜?實驗證明越拜越旺!彰化林媽廟全台推廣「提茇」,各路神明都贊成

每逢初一十五或是神明聖誕,想買點當季的芭樂去廟裡拜拜,卻想起老人家曾經交代過,有籽的水果不能拜,尤其是芭樂,這是真的嗎?

其實芭樂不能拜的說法已經過時,連中研院院士都駁斥這種觀念,認為「心誠最重要」。彰化的林媽廟不只接受信眾拿芭樂來拜林媽,還推廣「提拔(茇)」(註)活動,希望大家「提」芭樂來敬神,也接受神明的提拔。十年來,拜芭樂的民眾都闔府安康。

每逢林媽生日,林媽廟前就會出現「芭樂山」敬神。(攝影/楊語芸)

神明給靈感 「提拔(茇)」一起來

世芳宮又名「林媽廟」,是彰化田中香火鼎盛的宮廟,供奉林妙蓮(大媽)、林妙怡(二媽)與林妙真(三媽)的神尊。大約十年前,時任主委的蕭道隆看到村裡的長輩提了一袋芭樂來敬神,讓他深感不安,因為他與多數民間信仰者一樣,認為芭樂是不能拜拜的。只是來的人是他的長輩,他不好拒絕,只能委婉問道「怎麼會拿芭樂來敬神」?對方答曰「只要能吃就能拜」。

蕭道隆表示,那句點醒了他,前人留下來的說法,他只會照單全收,完全沒考慮其中的邏輯已不再適用。只是他被傳統觀念桎梏甚久,「用芭樂拜神」心中仍隱隱不安,於是他請林媽們自己作決定,「結果得到三個聖筊」。

光是林媽同意還不夠,其他神明又怎麼看?蕭道隆前往宜蘭全國道教總廟三清宮和花蓮慈惠堂請示瑤池金母、玉皇大帝等至尊,同樣得到三個聖筊,讓他信心大增。

最後,蕭道隆前往屏東車城九天宮拜訪他十分敬重的師姐張桂梅,她聽完他的說明後,先是認同芭樂也可以拜拜,「忽然神明給我靈感」,她腦中出現古人進京趕考的畫面,出門前家人總是會提著籃子進香祝禱,希望神明保佑、貴人提拔,她靈光乍現,「提拔」兩個字脫口而出,蕭道隆也拍手叫好,自此他便以「提拔(茇)」為職志,努力推廣把芭樂帶上供桌。

「提拔(茇)」的主要推手蕭道隆致力將芭樂帶上供桌。(攝影/楊語芸)

推廣芭樂上供桌,是為了提高農民的尊嚴

除了林媽們的生日,世芳宮會擺出「芭樂山」來敬奉外,「生命有限,要做有影響力的事情」,蕭道隆也帶著芭樂四處會香。第一趟先從彰化往南,第二趟則是帶著林媽娘娘們坐高鐵到台北,每到一個宮廟,蕭道隆就致贈 100 斤芭樂,「沒有任何主委反對」。

兩次會香,「提拔(茇)」分別造訪竹山紫南宮、台北行天宮、苗栗縣拱天宮、鹿港天后宮和護聖宮等知名宮廟,護聖宮的主委還加碼訂購 100 斤芭樂。雖然後來遇到 covid-19 疫情,會香活動暫緩,但「提拔(茇)」的名氣已經漸漸打響,未來還計畫翻越玉山到花蓮東海岸,完成全國會香之舉。

世芳宮週遭有百公頃的芭樂農田,信眾中有許多果農,不過蕭道隆強調,他推廣「提拔(茇)」不是為了農產品價格或個人利益,而是為了提高果農的尊嚴。「我常常參加廟會、遶境活動,看到供桌上的水果有一半是進口的,本土芭樂這麼多人吃,神明怎麼可能計較它不能拜拜」。他強調連玉皇大帝跟媽祖都說沒問題,希望大家放心拿芭樂來敬神。

芭樂農民盧志遠樂見芭樂上供桌,提高果農的尊嚴。(攝影/楊語芸)

「芭樂不能拜」說法已過時 拜芭樂反而帶來好運

到底為什麼會有「芭樂不能拜拜」一說?民俗專家的說法,大抵是指芭樂的籽難消化,會出現在「便便」中,「便便」施肥後又會長出芭樂樹,用這種「可能來自便便」的水果拜拜,對神明實為大不敬。

蕭道隆不否認這種說法,他並認為這是先民敬神的誠意,只是時代已經進步,「現在都是化糞池,農民早就不會用人類的糞便施肥」,實在不該再固守這種老舊的觀念。

芭樂農盧志遠則補充,現在的芭樂都是運用嫁接技術,「沒有人從種籽開始種芭樂」。盧志遠特別熱愛新興品種的芭樂,這幾年栽培成功的粉紅蜜、紅寶石,都被太太拿去拜玄天上帝,「供桌彷彿是我的新品展示台」。他自信地說,別人種不了的品種,在他手上都枝繁葉茂、滿樹掛果,言下之意,拿芭樂拜拜為他帶來好運與財富。

事實上,根據蕭道隆的觀察,拿芭樂到世芳宮拜林媽娘娘的人,無不家庭和樂、事業順遂、家中學子金榜題名。除了肉粽、蒜頭、蘿蔔等好彩頭,當地民代也因為蕭道隆的推廣,開始將芭樂當作競選良品,「畢竟要當選,就是需要人民提拔」。

蕭道隆強調,芭樂營養又好吃,神明也會喜歡,「根本不必買『敬神』跟『自己吃』的兩種水果,所有的水果都可以拜拜」。

註:茇仔、那茇,是台灣人對番石榴的俗稱,「茇」字或作「拔」。寫成「芭樂」而演變成通稱,是晚近的事。

延伸閱讀:

誰說這些水果不能拜!水果專家齊聲破除禁忌 中研院道士院士:心誠最重要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我要贊助

你的支持,讓土地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支持《上下游》,讓台灣農業的價值被看見,守護安心的食物與珍貴的土地。

我要贊助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