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電共生文蛤暴斃原因成謎 雲豹能源:與光電工程無關 養殖專家:爭議恐層出不窮

四月是養殖業大量放苗以供應全年度水產的季節,原本應該欣欣向榮的台南北門養殖魚塭,卻傳來一陣一陣惡臭,來自於堤岸上成堆暴斃文蛤苗。地點是在台南市北門區保吉里的海埔新生地,由於本案為台灣第一批漁電共生專區,光電案場由雲豹能源開發,引起廣泛關注。

據悉這個漁電共生案場於2022年年底完工併聯,今年3月份將案場移交給漁民放養文蛤,不料一個月後卻發生大量暴斃死亡事件,令養殖業界議論紛紛。媒體報導後,案場蔡姓養殖戶壓力深重,不再回應外界採訪。然而作為漁電共生案場第一件水產暴斃案例,事件始末亟待釐清。

事發案場,暴斃的文蛤苗被打撈之後,曝曬在堤岸上,傳來陣陣惡臭。(攝影/林吉洋)

養殖人士:漁電共生不能只顧發電,光電業者應負責任

台灣草蝦暨養殖協會理事長陳勤富日前(4/12)陪同養殖戶受訪,協助邀集市府單位、媒體現勘,他表示,養殖戶在同一地點養殖二十多年,將魚塭租給雲豹興建光電廠,完工後重新復養卻發生大量死亡暴斃憾事,水源與地點都沒變,改變的只有場地經過光電施工建設。這是漁電共生案場放養的第一戶,附近沒有漁電共生的魚塭都沒事,因此他認為光電業者必須負起相關責任。

陳勤富強調並不反對漁電共生,但光電業者不能只求案場完工後發電獲利,卻對後續的養殖置身事外,呼籲光電業者「應落實養殖產業的輔導跟協助」。會勘當日他委請包商聯繫雲豹,但雲豹公司並未派員出面,僅私下尋求地主溝通,讓他頗感遺憾。他更透露,漁電共生合約轉讓關係錯綜複雜,讓養殖戶陷入弱勢的一方。

本案養殖戶身兼魚塭地主,一開始承租土地的是台鹽綠能公司,又將魚塭租約轉讓雲豹能源,再由雲豹公司施工後,將案場無償提供養殖戶放養。陳勤富說明,當初台鹽綠能承諾將堤岸以混凝土加固,現在卻僅覆蓋黑網,一旦下雨就水土流失,包括案場設計在內,許多承諾經過業者轉讓合約後卻變卦,有的魚塭被插滿光電作為蓄水池不再能放養,地主也不知找誰溝通。

陳勤富(右一)協助召集日前會勘,接受媒體訪問發言。(陳勤富提供)

雲豹能源:已委請專家採樣,初步確認水質並無變化

雲豹能源於昨日下午(4/13)發新聞稿澄清,該公司相當重視本事件,第一時間已派同仁前往關心養殖戶,並委請專家團隊前往現場勘查並採樣水質、底土與文蛤樣本,希望盡快釐清文蛤暴斃原因,雲豹公司願意與養殖戶共同面對問題。

該公司強調,工程團隊調出12月及3月份的水質監測數據,經過交叉比對之後,發現前後水質條件並無太大差異,其餘各監測站的數據也符合當地標準,雲豹公司初步判定「光電工程並未影響水質」,但仍會以科學方式釐清問題並保障養殖戶權益。

雲豹能源強調,文蛤暴斃事件後,公司立即派員關心慰問養殖戶。(雲豹能源提供)

資深養殖戶:漁電共生配套不足,應成立第三方監督小組

擁有數十年養殖經驗的台南市養殖協會理事長王昌澔認為,文蛤暴斃有許多因素,水質、土質、人為操作或氣候大量降雨,甚至蛤苗本身的健康與否都有可能引發暴斃,應等抽驗數據結果出來之後再研商。他也建議,未來廠商移交案場前,應先自行試驗水質,否則在移交案場之後若發生養殖病變,很容易衍生爭議。

王昌澔長期批判漁電共生政策配套不足,經過這一次事件,他更預測,魚塭架設光電以後環境條件改變,未來類似爭議很可能層出不窮,將考驗漁電共生政策成敗。他建議政府應設立監督小組健全制度,否則廠商蓋好漁民就養,一旦有問題演變為各說各話,勞民傷財徒增困擾。

王昌澔指出,養殖先養水,事發案場水池無藻色,代表有問題,需要科學化驗釐清。(攝影/林吉洋)

養殖協會議論紛紛,底土似有異狀

昨日也恰逢中華民國養殖協會會員代表大會,協會秘書長侯彥隆表示,出席會員代表都有談論這件事情,顯見本案受到養殖漁民關注程度。他也表示,透過影片觀看本案養殖環境,發現底土顏色暗沉,「養殖魚塭如果長期不曬池,容易形成底土老化惡化」,他認為底土及水質應盡速化驗以釐清責任歸屬。

侯彥隆指出,室內養殖場比較會採取外運土方回填,而一般地面型光電多以場內土方平衡為主,這樣的養殖環境究竟是光電業者施工造成或者養殖戶管理操作上造成,責任上並不容易釐清,還須等待水土檢驗後的數據,才能推斷。

台南市政府:目前不影響光電營運資格

然而漁電共生的發電資格需要養殖產量達到平均產量的七成,這回文蛤集體暴斃,是否影響案場營運資格?台南市政府農業局漁業科長賴青建表示,這次事件僅為個案,並不會因為單次養殖失敗而影響雲豹案場養殖事實認定及營運資格,未來仍會持續放養,市府目前以協助養殖戶進行化驗工作為優先。

至於文蛤暴斃原因與養殖環境改變有無關係,賴青建回應:「本案養殖環境是否因光電案場施工產生問題,或是由於養殖戶操作人為因素,已經採活體樣本送交化驗,等待檢驗結果才能進一步釐清責任。」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