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國際珍奶日,珍珠奶茶是台灣國民美食,珍奶紅到國外,甚至有專門的節日,而成就美味的關鍵之一就是「樹薯」。
您也許沒看過樹薯本尊,但我們的生活充斥著樹薯,除了珍奶中的珍珠,巧克力、醬料、糖果、餅乾、泡麵、果凍、味精、肉圓、湯圓、粉條等食品都使用樹薯當原料,堪稱是「澱粉之王」!台灣樹薯種植面積曾在 1974 年達到 2 萬 6782 公頃的高峰,它是撐起食品工業、製酒業以及養殖產業的大功臣。
儘管因生產利潤微薄且國內飼料供應型態改變,台灣樹薯種植面積一路跌到約 30 公頃,但國內的樹薯需求量並未減退,近十年來每年都進口約 33 萬公噸的樹薯澱粉來加工。樹薯農民表示,餐飲、食品業對樹薯的需求極為穩定,而樹薯是東南亞國家的主食,近年來隨著越來越多新住民來台,鮮食需求也漸漸提高,甚至連樹薯的葉子都有人要買,樹薯仍有其市場潛力。
.jpeg)
擁有大量澱粉,樹薯是饑荒作物
樹薯是木薯的別稱,台南區農改場農藝研究室副研究員吳昭慧說明,樹薯是長得像樹一樣的薯類作物,與馬鈴薯、甘薯並列為世界三大薯類作物,原產於熱帶,人們食用的部位為長在地下的塊莖,樹薯本身擁有很多生質能量,單株產量非常驚人,且樹薯可以在貧脊、乾旱的土壤生長,是國際公認的「飢荒作物」。
年長的國人對樹薯或許不陌生,吳昭慧表示,日治時期前,國內僅栽培少量樹薯,1902年日本政府引進新品種樹薯來台試種,才讓樹薯栽培變得普遍。國民政府來台後,國內味精工業、製酒、畜產以及養鰻等養殖產業的飼料需求不斷提升,做為原料的樹薯栽培面積也不斷增加,1974年國內的樹薯栽培面積達到 2 萬 6782 公頃的巔峰。
樹薯曾在農村有過一段榮景,吳昭慧說明,由於樹薯耐旱、生命力強,過去在坡地、山區廣泛栽培,採收期會看到一大車的樹薯送往加工場,或是農民在家把樹薯刨絲、以陽光曬乾,製成簽條裝袋,作為雞鴨飼料,抑或去皮磨碎加入清水做成樹薯粉。不過隨著飼料供應型態改變、國外廉價澱粉傾銷,以及山坡地種樹薯不利水土保持等問題,加上樹薯農的利潤薄,栽培面積便不斷下降,至今只剩下約 30 公頃。
.jpeg)
珍奶、泡麵都用得到,含有氰酸但煮熟就安全無虞
儘管栽培面積降低,但國內樹薯的需求並未減少,查詢農業統計,每年進口的樹薯澱粉高達 33 萬公噸,約八成來自泰國。吳昭慧說明,對於奈及利亞、剛果、安哥拉、泰國及印尼等非洲及東南亞國家來說,樹薯可作為主食,泰國更是樹薯外銷大國,台灣從泰國進口的樹薯多用於食品加工,常見的食物如奶茶中的珍珠、泡麵、巧克力、餅乾、醬料等,都會使用樹薯澱粉當原料。
樹薯擁有大量澱粉,因此可以加工做成各式各樣的食品。吳昭慧表示,樹薯的外皮堅硬,表皮底下的薯肉蒸煮後,澱粉會水解成葡萄糖、果醣等,便可用來製作食品、味精,經醱酵還可以製酒,以價格來說,是非常廉價的澱粉來源,因此深受加工業者喜愛。
大量樹薯成為加工原料,另一個原因是「有毒」!吳昭慧解釋,樹薯含有氰酸,但主要集中在外皮,有的品種連葉子也有氰酸,但薯肉所含氫酸非常微量,只要經過蒸煮後都能夠安全食用。

台灣過去多栽種苦味樹薯,製粉超費工
樹薯栽培面積雖然下滑,但栽培品種卻變得多元。吳昭慧表示,為因應國內樹薯的需求,1970年研究人員從巴拿馬、馬來西亞、印尼及巴西引種、做品種選育工作,現在樹薯育種工作已中斷,但台南區農改場的種原圃中仍保存了國外引入種系以及育成的台南 1 號至 7 號,「前輩育的品種都是適合加工的苦味種」。
有苦味種樹薯,相對就有甜味種樹薯。吳昭慧分析,苦味種樹薯產量高、皮厚、富含纖維,且含有較多氰酸,適合加工做飼料、製粉及製酒;甜味種樹薯單位面積產量較低、皮薄,薯肉較無纖維且味道清甜、氰酸含量也較低,可作鮮食與加工兩用,傳統農村多栽培苦味種,近年來市面上慢慢出現了甜味種,例如:黃金樹薯。
.jpg)
樹薯一年一收,每年 12 月至翌年 3 月是國產樹薯產季,國產樹薯相當稀少,農民也如國寶般稀有。南投縣樹薯農黃朝松今年已是 91 歲高齡,他從 12 歲開始種植樹薯,至今仍未停歇。黃朝松表示,79 年來種植的樹薯都是傳統的苦味種,俗稱白樹薯。以前的農村社會裡,蕃薯和樹薯壁壘分明,「人吃蕃薯,畜牲吃樹薯」,樹薯要製成粉才會有人收購、拿去加工,因此每年採收後都要「洗樹薯」。
「洗樹薯」是指手工製粉,樹薯去皮洗淨後,要攪碎成漿,接著把樹薯漿舀入袋中,用手把粉漿壓出,分離纖維與澱粉後,再將洗出的樹薯漿倒入大甕、加入清水,經過一夜的沉澱,取出底部的樹薯粉日曬三天,才能得到天然樹薯粉。黃朝松的姪女黃彩玲表示,洗樹薯是辛苦的勞力活,但也已經是叔父生活的一部分,因此每年都繼續種樹薯、洗樹薯。

甜味種樹薯可鮮食、葉子也能賣,新住民成潛力消費者
相較於過去,台灣樹薯似乎好景不再,但仍有農民認為樹薯是潛力作物。台南市大內區的農民黃茂春種有三甲的樹薯園,目前是全台樹薯最大栽培規模。他從國中就開始跟著父親種樹薯,至今已有 50 年經驗,原本種的是傳統苦味種「白樹薯」,10 年前開始種植甜味種的黃金樹薯,「因為市場需求有改變」。
「樹薯的投資報酬率還不錯」,黃茂春分析,他有七個食品加工廠的顧客,每年都很穩定的採購,比起傳統白樹薯,黃金樹薯鮮食及加工「雙棲」,既可加工製粉,也能夠入菜,例如佛跳牆會使用山藥,現在慢慢有人改用樹薯,不僅價格較便宜,口感更有彈性,且整體湯色清澈,賣相更好,「以前樹薯銷路不佳,頂多只能在南部通路看到相關產品,現在全台各地都有餐廳慢慢在用樹薯了」。
台中市東勢區的感恩有機農場也栽培樹薯,農民劉盈榛種的也是鮮食用樹薯,她說自家樹薯是越南品種,口感較軟且無纖維,吃起來清甜、鬆軟且非常有飽足感。她種植面積不大,少數自用、也在市集販售,考量到消費者對樹薯很陌生,她會先把樹薯去皮、切塊做真空包裝,消費者買回家拆開就可以直接煮來吃,置於冷凍庫可以保存一年左右。
劉盈榛在農夫市集販售樹薯,銷售量一直都相當穩定,她表示不少原本不認得樹薯的客人嘗試之後都成了主顧,且國內現在越來越多來自東南亞的新住民,這些新住民和台灣雇主一同來市集時都對樹薯很有興趣,不只買分切好的樹薯,還會買樹薯的葉子回去煮菜,「消費市場是很有希望的」。
.jpeg)

就是一種美洲物種,並非多數族群有長久適應歷史的物種! 而且,其實被人類高密度種植後,其實,如果是人類烹調等技術可以去掉的毒素? 其實可能一般耕作狀態反而不見得是會往減毒的方向選育? 因為這些有毒的性狀,其實可能更能抵抗高密度生產下的病蟲害? 這類的,真的應該要能充分揭漏與標示(包含物種學名以及原產地跟馴化地),讓消費者自行選擇! 避免有甚麼成分,其實可能在配子合子時期就持續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