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達到 2025 年光電設置目標,農委會與經濟部近期規劃「綠能發展區」,加速光電在西海岸農漁村建設。地球公民基金會(以下簡稱「地公」)今(1)日召開記者會指出,綠能空間規劃的準則尚未公布,也未見「綠能發展區」對農漁業衝擊、農漁民參與等議題制定因應對策,呼籲政府應提出更完善的空間規劃。
地公強調,負責農電共生政策的經濟部、農委會、內政部應積極整合,在保護農地、與在地居民對話、生態保育等前提下,制定「綠能發展區」的空間規劃與治理機制,並盡快推出《能源用地白皮書》,才能從根本解決農業、生態與綠能發展的衝突。

農光衝突不斷 應先提出空間規劃準則
台灣預計在 2050 年達成淨零能源轉型,其中 2025 年目標設置 20GW 光電,但截至去(2022)年僅完成約 10.22 GW。對此農委會與經濟部預計將台 17 線以西的彰化、雲林、嘉義沿海鄉鎮部分「低地力農地」,劃為可設置光電的「綠能發展區」,並研擬「農光共存」方案,讓低地力農地以及漁電共生區位內的「非養殖生產區」增加光電板覆蓋率至最高 90%,以加速光電發展。
然而地公議題部主任蔡卉荀指出,台灣 2016 年前推動農電共生,就因「假種田、真種電」的疑慮,而使政策喊停。隨後民進黨執政,擴大光電可在屋頂、受污染土地等區域建設,其中台南鹽田環境生態雖受到威脅,但政府已採取因應作為。不過在推動不利耕作地容許光電上,卻遇到地方與中央對「不利耕地認定標準」出現落差的爭議。乃至現在「綠能發展區」即將推行,恐怕造成離農等農業衝擊,「難道農田需要為光電犧牲嗎?」

為了解決過去的農電衝突,農委會曾關閉「兩公頃以下農地變更」,經濟部也建立「漁電共生環社檢核」,但蔡卉荀表示,這些政策顯示政府試圖透過強化管制措施來引導光電開發的秩序,但無法根本解決光電建設的空間規劃、農漁產業的配套措施等問題。經濟部雖承諾擬定《能源用地白皮書》,作為未來光電空間規劃的準則,卻在還沒正式公佈前就與農委會規劃「綠能發展區」,依照這樣的推動邏輯,勢必讓國人質疑中央政府並未記取先前推動農電共生的教訓。
蔡卉荀呼籲經濟部應該先完成漁電共生、屋頂光電等既有光電規劃,而非匆促推出新的「綠能發展區」政策;同時也要推出《能源用地白皮書》,確保「綠能發展區」規範不會與白皮書脫鉤。此外,農委會與經濟部應該說明「綠能發展區」關於低地利農地與非養殖專區的定義,並有完備的社區與公民參與機制,而不是只有光電業者可以參與。
農委會政策自相矛盾 須提出農電衝突解決對策
嘉義縣鹿草鄉農民吳其融表示,西海岸魚電共生現況經常是能源業者最大、地主次之、而養殖戶位居最底層,導致棄養問題加劇,「養魚產業慢慢被扼殺」,可見目前的共生政策仍有待改善。現在中央政府又推動「綠能發展區」,且許多預計發展區域是種植瓜果、雜糧的農地,他質疑農委會「這不是與『大糧倉計畫』互相矛盾嗎?」
此外光電進駐西海岸農漁村,造成的景觀改變、產業變化劇烈,恐讓整個區域變成綠能附屬產業,而面對農電共生的爭議,吳其融認為,中央政府應積極面對現況,而不是以更直接、大範圍圈地來解決問題。他表示,政策應包含各鄉鎮農漁民參與溝通的機制,農委會更應制定如「大糧倉計畫」與「綠能發展區」衝突時的解決對策,以免讓農漁民認為「光電就是把我們吃乾抹淨」。
圈地與保育帶重疊 應管制總量維護生態
目前被劃設為「低地力」的土地,其實與林務局今(2023)年 5 月公佈的「國土生態綠網區域保育軸帶」(以下簡稱「保育軸帶」)重疊。地公議題部專員梁聖岳指出,在「保育軸帶」上的農漁地可能已休耕、廢耕,卻有候鳥棲息的生態保育價值,但「綠能發展區」規劃中未見任何應對措施。
梁聖岳認為,光電可以在「保育軸帶」建設,但中央政府不應將「綠能發展區」圈地後,就不研究區域內的生態課題。他呼籲農委會與經濟部不僅要管制各區域的光電總量,防止當地環境負荷超載,也須依照不同生態環境,更細緻擬定每個案場的光電覆蓋率,才能確實減少光電衝擊生態。

能源發展需符合國土計畫 保護農地資源
地公議題部專員黃子芸說明,台灣於 2016 年制定《國土計畫法》,規定國土計畫需避免國土發展失序,「農地資源保護策略」提到非農業使用的設施,不得影響周邊農業生產環境,應儘量避免造成農地切割。內政部等國土計畫負責單位應積極在經濟部、農委會間擔任協調角色,解決綠能發展與農漁業產生的衝突,而非讓國土計畫的原則被架空。
黃子芸強調,內政部、甚至行政院應在農電共生計畫出現衝突、農漁民生計受衝擊時,主動召開跨部門會議協調,並且用國土計劃的理念與原則去把關,發展綠能建設時也應保障農漁用地。以免現在輕鬆放行,後續更難執行補救措施。
地公執行長蔡中岳指出,過去許多光電發展的細節規劃闕如,乃至光電弊案的「綠電蟑螂」叢生,但若政府單位一樣用傳統方式在農漁地圈地,只會讓問題延續。他聲明,行政院應統籌經濟部、農委會、內政部三個部會,確保綠能空間規劃對接國土計畫,才能加速綠能推動、邁向淨零的台灣。

先把內陸的灌溉水圳跟河流洪枯流量差異的行水區跟排水都覆蓋起來? 應該還能順便減少飛砂?跟蒸散蒸發? 不過或許可以先把水庫跟攔河堰甚或滯洪區都加蓋! 包含澄清湖之類的? 也減少需光藻類繁殖影響水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