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能頻踩雷!「大糧倉」與「低地力」矛盾, 農漁民恐被光電「吃乾抹淨」, 環團籲做好空間規劃

為了達到 2025 年光電設置目標,農委會與經濟部近期規劃「綠能發展區」,加速光電在西海岸農漁村建設。地球公民基金會(以下簡稱「地公」)今(1)日召開記者會指出,綠能空間規劃的準則尚未公布,也未見「綠能發展區」對農漁業衝擊、農漁民參與等議題制定因應對策,呼籲政府應提出更完善的空間規劃。

地公強調,負責農電共生政策的經濟部、農委會、內政部應積極整合,在保護農地、與在地居民對話、生態保育等前提下,制定「綠能發展區」的空間規劃與治理機制,並盡快推出《能源用地白皮書》,才能從根本解決農業、生態與綠能發展的衝突。

地公呼籲,先推出綠能空間規劃的準則,才能根本解決農漁電問題。(攝影/孫維揚)

農光衝突不斷 應先提出空間規劃準則

台灣預計在 2050 年達成淨零能源轉型,其中 2025 年目標設置 20GW 光電,但截至去(2022)年僅完成約 10.22 GW。對此農委會與經濟部預計將台 17 線以西的彰化、雲林、嘉義沿海鄉鎮部分「低地力農地」,劃為可設置光電的「綠能發展區」,並研擬「農光共存」方案,讓低地力農地以及漁電共生區位內的「非養殖生產區」增加光電板覆蓋率至最高 90%,以加速光電發展。

然而地公議題部主任蔡卉荀指出,台灣 2016 年前推動農電共生,就因「假種田、真種電」的疑慮,而使政策喊停。隨後民進黨執政,擴大光電可在屋頂、受污染土地等區域建設,其中台南鹽田環境生態雖受到威脅,但政府已採取因應作為。不過在推動不利耕作地容許光電上,卻遇到地方與中央對「不利耕地認定標準」出現落差的爭議。乃至現在「綠能發展區」即將推行,恐怕造成離農等農業衝擊,「難道農田需要為光電犧牲嗎?」 

從上表的光電政策可看出,歷年光電與農業衝突不斷。(圖片提供/地球公民基金會)

為了解決過去的農電衝突,農委會曾關閉「兩公頃以下農地變更」,經濟部也建立「漁電共生環社檢核」,但蔡卉荀表示,這些政策顯示政府試圖透過強化管制措施來引導光電開發的秩序,但無法根本解決光電建設的空間規劃、農漁產業的配套措施等問題。經濟部雖承諾擬定《能源用地白皮書》,作為未來光電空間規劃的準則,卻在還沒正式公佈前就與農委會規劃「綠能發展區」,依照這樣的推動邏輯,勢必讓國人質疑中央政府並未記取先前推動農電共生的教訓。

蔡卉荀呼籲經濟部應該先完成漁電共生、屋頂光電等既有光電規劃,而非匆促推出新的「綠能發展區」政策;同時也要推出《能源用地白皮書》,確保「綠能發展區」規範不會與白皮書脫鉤。此外,農委會與經濟部應該說明「綠能發展區」關於低地利農地與非養殖專區的定義,並有完備的社區與公民參與機制,而不是只有光電業者可以參與。

農委會政策自相矛盾 須提出農電衝突解決對策

嘉義縣鹿草鄉農民吳其融表示,西海岸魚電共生現況經常是能源業者最大、地主次之、而養殖戶位居最底層,導致棄養問題加劇,「養魚產業慢慢被扼殺」,可見目前的共生政策仍有待改善。現在中央政府又推動「綠能發展區」,且許多預計發展區域是種植瓜果、雜糧的農地,他質疑農委會「這不是與『大糧倉計畫』互相矛盾嗎?」

此外光電進駐西海岸農漁村,造成的景觀改變、產業變化劇烈,恐讓整個區域變成綠能附屬產業,而面對農電共生的爭議,吳其融認為,中央政府應積極面對現況,而不是以更直接、大範圍圈地來解決問題。他表示,政策應包含各鄉鎮農漁民參與溝通的機制,農委會更應制定如「大糧倉計畫」與「綠能發展區」衝突時的解決對策,以免讓農漁民認為「光電就是把我們吃乾抹淨」。

圈地與保育帶重疊 應管制總量維護生態

目前被劃設為「低地力」的土地,其實與林務局今(2023)年 5 月公佈的「國土生態綠網區域保育軸帶」(以下簡稱「保育軸帶」)重疊。地公議題部專員梁聖岳指出,在「保育軸帶」上的農漁地可能已休耕、廢耕,卻有候鳥棲息的生態保育價值,但「綠能發展區」規劃中未見任何應對措施。

梁聖岳認為,光電可以在「保育軸帶」建設,但中央政府不應將「綠能發展區」圈地後,就不研究區域內的生態課題。他呼籲農委會與經濟部不僅要管制各區域的光電總量,防止當地環境負荷超載,也須依照不同生態環境,更細緻擬定每個案場的光電覆蓋率,才能確實減少光電衝擊生態。

農委會規劃的「綠能發展區」部分與林務局公佈的「保育軸帶」重疊。(圖片提供/地球公民基金會)

能源發展需符合國土計畫 保護農地資源

地公議題部專員黃子芸說明,台灣於 2016 年制定《國土計畫法》,規定國土計畫需避免國土發展失序,「農地資源保護策略」提到非農業使用的設施,不得影響周邊農業生產環境,應儘量避免造成農地切割。內政部等國土計畫負責單位應積極在經濟部、農委會間擔任協調角色,解決綠能發展與農漁業產生的衝突,而非讓國土計畫的原則被架空。

黃子芸強調,內政部、甚至行政院應在農電共生計畫出現衝突、農漁民生計受衝擊時,主動召開跨部門會議協調,並且用國土計劃的理念與原則去把關,發展綠能建設時也應保障農漁用地。以免現在輕鬆放行,後續更難執行補救措施。

地公執行長蔡中岳指出,過去許多光電發展的細節規劃闕如,乃至光電弊案的「綠電蟑螂」叢生,但若政府單位一樣用傳統方式在農漁地圈地,只會讓問題延續。他聲明,行政院應統籌經濟部、農委會、內政部三個部會,確保綠能空間規劃對接國土計畫,才能加速綠能推動、邁向淨零的台灣。

地公要求各部會共同解決農漁電共生的爭議。(圖片提供/地球公民基金會)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