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林國小三年級謝昕凌(中)與她親手栽種的咖啡樹,左為讀同校一年級生的弟弟,右為乃瑞春校長。(攝影/黃榆晴)

小學生種咖啡、煮咖啡 上林國小發揮食農力,用開心農場翻轉廢校命運,邁向永續

文/上下游特約記者黃榆晴

週五下午,上林國小的實驗課程裡,孩子將校園種植的蘆薈、百香果、刺蔥、山藥等植物採下,仔細觀察、嗅聞、清洗之後,動手做成清涼的仙草凍、蜂蜜蘆薈飲等料理,這是上林孩子最喜歡的課程之一。

「教學不僅限於教室裡,我最希望讓所有孩子都能開心上學。」上林國小大家長乃瑞春校長說。瀏覽上林國小的臉書,除了各年級老師們運用豐富的教具上課之外,還有不同主題的料理課程、多元體育及戶外運動、校內外自然生態觀察、農事體驗活動等等,各種「上山下海」的課程內容,是上林孩子的標配,也是他們難忘的童年回憶。

學童利用蘆薈製作蜂蜜檸檬蘆薈飲(上林國小簡千凌老師提供)

偏鄉人口外流,小校經營不易

上林國小位於平溪和貢寮之間的雙溪區內平林。「雙溪有平林溪跟牡丹溪交會,人稱雙溪三寶是山藥、野薑花、毛蟹。」乃瑞春校長邊開車,邊熟稔地介紹雙溪的特色,上林國小依山傍水,環境綠意盎然,是一所只有六個班級的偏鄉小校。

這所小校有多小呢?「民國 103 年我到上林就任之後,全校人數最少時(104年)只有 13 個學生,是全新北市人數最少的學校。」乃瑞春回憶道。1950、60年代,雙溪地區開採煤礦,人口迅速增加,雙溪的柑林國小於 1955 年成立上林分班,學生人數逐年增加,1963 年上林國小正式創校,全盛時期學生最多達到三、四百人。然而隨著礦業沒落,人口外流嚴重,上林的學生也逐年減少。

不過今年,上林國小共有 31 個學生,27 個幼兒園生,比九年前乃瑞春到任時增加了超過兩倍。「以前上林里民有半數會將小孩送到比較熱鬧的雙溪國小,現在上林有近半數學生反而來自隔壁的雙溪市區。」

乃瑞春到任後,提供太鼓、烏克麗麗、書法、蛇板等等多元才藝的學習機會,部分孩子放學後留下來運動、參加社團活動,在老師陪伴下做功課,七點吃過廚工煮食的晚餐再回家。持續推動的免學雜費福利與課後照顧經費來自教育部「夜光天使」計畫、家長會及企業捐助,其中上林國小的「開心農場」也有不少貢獻。

上林國小的農場小有規模,種植過百香果、絲瓜、蒲瓜、奇異果、山藥等等,校園裡還有好幾棵老欉柚樹、蓮霧樹。農場的主要照顧者是乃瑞春和工友,乃瑞春來自南投埔里的農家,他回憶小時候常常上山採巒大蕨、撿拾野生百香果,家人也種過水稻、甘蔗、香菇、高麗菜等經濟作物。「這些(農務)其實就是我小時候在做的事,會來到上林或許是因為這裡的自然環境很像我從小生長的地方吧!」

上林國小將原本破損的籃球場改建為農場。(攝影/黃榆晴)

從生活出發的食農及環境教育

乃瑞春到任後隔年,曾搭棚種植了 76 棵百香果。一開始參與附近的荷花池小農市集銷售百香果,收入很不錯,為學校家長會經費挹注了十幾萬元,也有社區居民開始跟著種。「但百香果病害較多,雙溪天氣多雨,植株容易腐爛,而且每年都得移除重新栽種,連續種兩年後,第三年收成就開始下降。」

因為氣候條件和人力限制,學校同仁共同發想轉作雙溪的重要作物——當地人稱「何金水」的山藥,為東北角地方廣泛流傳的原生種,形狀細長約拇指粗,口感 Q 軟。他請老師研發山薯(山藥)特色課程,2019 年與鄰近的大坪國小校際合作,設計跨領域及跨齡的地瓜與山藥教案。

經過兩年實際栽種後發現,山藥種植的埋管、採收等栽培技術有門檻,無農藥的山藥亦容易遭鼠害蟲咬,因而縮小耕種面積,目前只留下一小塊山藥田區讓學生觀察體驗。透過課程,孩子得以埋下對家鄉重要作物的深刻印象,山薯課程也獲得「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107 學年度公立國民中小學特色學校攜手聯盟獎」。

在花圃和操場之間的草地,乃瑞春「地盡其用」種了一片南瓜,2022 年開放師生認養花圃,師生們就地種下紅鳳菜、皇帝豆、木鱉果、荸薺甚至蘋果。學校宿舍旁的十來棵柚樹,每年 9 月開學後間柚子成熟時,老師都會帶著孩子採收、清洗柚子,動手做柚皮清潔劑、防蚊液等。

全校師生一起採收柚子準備做柚皮清潔液。(照片取自上林國小臉書)

 上林國小校園旁的稻田,每年 3 月插秧、8 月收割時節,雙溪區所有小學會共同舉辦稻田農事體驗活動。校園裡的雨水回收塔、生態池,魚菜共生池養的蚯蚓,以及去年乃瑞春開始飼養黑水虻幫忙分解廚餘成為土壤肥料,都讓自然資源循環再利用。食農及生態教育的素材在上林國小隨處可得,與生活緊密結合。

稻田收割活動(照片取自上林國小臉書)

生活植物種類多樣,整個學校都是生態教室

除了農作物,上林國小的花圃種滿種類繁多的植物,「從前學校比較普遍栽種的是茶花、桂花、茉莉等造景和觀賞植物,我希望改種更貼近日常生活的草藥植物,例如夏枯草、艾草,這些都是在地適種的植物。」

乃瑞春調整花圃植物過程中,曾試種過從他處移來的左手香、石蓮花等常見的草藥植物,卻都種不活,推論原因可能出在雙溪太過多雨。在公開觀摩課程上,他帶著師生認識校內的草藥和生活植物,一起將原本就生長在操場的夏枯草移植至花圃,發現不需特別照顧就長得很好,初夏時一片可愛的紫色小花迎風搖曳,採下曬乾還能做藥草,有殺菌作用。

仔細觀察上林國小的花圃,可以看到艾草、仙草、魚腥草、臺灣天仙果(俗稱羊奶頭)、芳香萬壽菊、青苧麻、夏枯草、蘆薈、地筍、龍葵、食茱萸、雷公根、刺蔥等等,紫斑蝶圍繞高士佛澤蘭翩翩飛舞,生態池中也可見到野薑花、水車前草、布袋蓮、大葉田香、蓴菜、台灣萍蓬草、大安水簑衣、水蕨、田蔥、水毛花、印度杏菜、瓜皮草、三白草、野菱等水生植物,加上多種可食蔬菜,多元豐富的生物樣態讓學校成為天然的生態教室。

乃瑞春整理魚菜共生池,此池用來養土和蚯蚓,蚯蚓大便可作肥料。(攝影/黃榆晴)

簡千凌、許慧敏老師 2020 年以校園生態為主軸,共同設計了「校園花台植物大解密」、「柚藥去哪兒」兩門校訂低年級跨齡課程,用各種結合五感的教學方式帶孩子認識校園裡的植物,「小朋友上完課後對植物感覺更親近,會主動說出植物的名字或生活上的功效,例如艾草可做草仔粿,魚腥草、萬壽菊葉片可以泡茶等等,尤其對讀繪本、料理實作特別有興趣。」簡千凌說。

「種菜不只是拿來吃,也能觀察蔬菜周邊的生物多樣性,不用農藥會有昆蟲來吃菜,蟲引來天敵鳥類,就形成食物鏈。蔬菜採下來之後,竟有小朋友拿肥皂說要去洗菜,如何洗菜這也是生活教育的一部分。」中高年級老師陳律言則融合閩南語、英語、健康、社會等領域,設計「低碳飲食」跨齡課程。她表示,現今教學更強調跨領域,打破科別、從生活情境出發的課程設計,讓孩子更能夠主動學習,「不同個性的孩子,對吃同樣都很敏感,有機會回頭影響家長對飲食的選擇。」陳律言說。

教室走廊與操場之間種植地筍和南瓜,控制高度避免阻礙視野,收成時與全校師生共享。(攝影/黃榆晴)

種下 200 棵咖啡樹,期盼扭轉偏鄉命運

2020 年,上林國小校園裡多了 200 株咖啡樹。乃瑞春三年前因緣際會認識雙溪日照有機農場主人呂文志,他的農場種植咖啡已逾十年,兩人聊起台灣咖啡市場很大,乃瑞春想起上林校區內有七、八株前人種下的咖啡樹,其中幾株長勢很好,每年結實纍纍,他得知種植咖啡維護成本不高,評估可以種在校內既有樹木林下和花圃。

乃瑞春期待,若能順利收成咖啡豆,鄰近地區或許都可以栽種,咖啡帶來的經濟收益有機會吸引年輕人返鄉,讓老有所依、學校有孩子。「我希望能扭轉偏鄉沒落的現況,或許五年、十年之後才能看到效益,成功不必在我。」乃瑞春說。

上林國小三年級謝昕凌(中)與她親手栽種的咖啡樹,左為讀同校一年級生的弟弟,右為乃瑞春校長。(攝影/黃榆晴)

上林國小的咖啡苗種下將近三年,去年已開始結果,惟數量不多,今年預計暑假過後採收。乃瑞春觀察到雙溪多雨,咖啡不大需要澆水,最大問題是風吹易倒伏,需用支架綁牢固定,主要害蟲則是天牛,但目前危害不嚴重,僅咬壞一、兩棵,若折損就用學校裡原有的咖啡樹落果長出的咖啡苗補植,問題不大。

這個孵育中的咖啡夢想,也透過教學傳遞給上林師生,三年來幾乎每位老師都設計過咖啡相關教案,希望讓孩子從各方面親近咖啡,也更認識相關產業的各個環節,凝聚師生對咖啡的想法與願景。

學童體驗手沖咖啡(上林國小簡千凌老師提供)

低年級先從瞭解咖啡種植國家及生長過程開始,也認識咖啡種植的背景、沖煮器具;中年級則在自然實驗課程動手選豆、體驗烘焙,當然也有孩子最愛的料理課程,考量兒童對咖啡因的耐受度,將咖啡加入牛奶、做成餅乾,讓孩子用味覺感受咖啡的香氣,也設計如咖啡樹葉拓印、設計咖啡廳等多元課程;高年級則融合語文課程學習咖啡相關專有名詞,如 espresso 濃縮咖啡等等。

無論是咖啡樹或 2.7 公頃校園中的一草一木,都能看見上林國小師生對自身生活環境的關愛與認同,這條從產地到餐桌的食農路徑距離很短,卻蘊含邁向永續的影響力。

乃瑞春希望藉由種植咖啡,種下未來翻轉偏鄉的機會。(攝影/黃榆晴)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我要贊助

你的支持,讓土地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支持《上下游》,讓台灣農業的價值被看見,守護安心的食物與珍貴的土地。

我要贊助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