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將至,粽子準備好了嗎?您覺得哪一家的粽子最好吃?對彰化北斗螺陽國小的家長而言,孩子們包的粽子最好吃!
作為蝴稻特色學校,螺陽國小的校園中有自己的蝴蝶園,又有約一分地的稻田,生態豐富迷人。學校利用彈性課程的時段,讓三年級以上的孩子插秧、拔草、割稻,還在校慶時義賣收成的稻米,課程也與傳統節慶和食米文化緊密結合。今年畢業典禮前的感恩餐會,六年級的學生就用親手包的粽子感謝爸媽的養育。記者專訪小小包粽手,他們個個興致高昂,直言「自己包的比較好吃」。

老學長帶隊 包粽子初體驗
「粽葉這樣摺 45 度,然後放米飯,豬肉和香菇各一塊,然後放些蝦米、花生,再補一點糯米飯,接著把兩隻手指頂在這邊,粽葉摺下來變成三角形,大家有看到嗎?」幾十個孩子圍著粽子老師楊正松看得目不轉睛,深怕漏了什麼步驟,粽子就包不起來。
楊正松有多重身分,他曾經是辦外匯的總舖師,後來成為螺陽國小的校工,退休後成為食米課程的志工老師,而且,他還是孩子們的「老學長」,一甲子前,他也是螺陽國小的學生。

只是包粽子真的不容易,即便楊正松示範多次,但本該三角立體的粽子被孩子們包成了扁平狀,綁粽子的繩子也拉不緊,隨時有「解體」的危機,不過他們興致不減,仍舊努力地把楊正松準備的材料包成了 120 顆粽子,為隔天的感恩餐會作好準備。
小帥哥宇霆是第一次包粽子,他說自己本來就喜歡吃粽子,今年回桃園過節時,「我要幫阿嬤包粽子」。可愛的宣綾則提到,第一次包粽子非常好玩,「我自己包的一定比較好吃」。

以稻米為特色,螺陽獲獎,學生人數回流
螺陽國小的稻文化特色課程由六年級的張榕倖老師主導,她在螺陽國小任教廿餘年,一開始與其他老師一樣按課程規定照表操課,雖然認真教學,但學生人數卻愈來愈少。「以前早上當導護時,看到學生一個個從我們校門口經過,越區去就讀市中心的學校」,她心中雖有不平,卻也無能為力。
12 年前,新校長張鴻章到任,想帶領學校競爭「教學金質獎」,他認為螺陽應該跳脫課本、教室的框架,找出農村學校的特色來發展,於是和張榕倖及其他幾位老師討論。剛好校園內本來就有一塊農田,過去分配給各班級隨意種植,老師們認為彰化是稻米之鄉,與其追求外來的價值,何不趁機「名符其實」,讓身在農村的螺陽國小成為一所種稻的農村學校。

在北斗農會四健會的協助下,張榕倖帶著學生從頭學起。張榕倖並非農家子弟,人生頭一遭種稻,她跟孩子們一起當學生。
一開始大家連秧苗要怎麼插才不會「歪」,都換了好幾種定位方式才搞定,稗草和秧苗傻傻分不清,孩子們也抱怨稻穀上的絨毛害他們手腳奇癢無比。不過十幾年下來,學長姐帶著學弟妹一起耕耘,孩子們已經知道種稻的步驟,也知道下田要穿長袖、長褲來保護自己。六年級的嘉馨提到,種稻讓她知道「 每天吃到的飯是有多麼來之不易 」;她的同學天城則說「很開心可以跟著稻子一起成長」。
有趣的是,附近的長輩們若到學校來晨運,總是會給一些指導。「這個水太多了啦」、「那個草要除了喔」,彷彿整個社區都在期待學校的收成。除了稻米,螺陽還如願收成了教育部「教學卓越金質獎」以及連續多年的「全國特色學校特優」,更重要的是,孩子再也不會「過門不入」,新生人數開始增加,一年級年年增開一班,學校變得更熱鬧了。

米食課程教學相長,從「試試看」到「非做不可」
張榕倖透過各式創意教案,跟農糧署申請經費,不同課程找來不同烹飪專家,不只孩子們學得開心,她自己也受益良多。她提到特色課程利用端午節包粽子,除了傳遞台灣的米食文化,也把節慶的意義變得更「美味」!同理,到了中秋節時,張榕倖就會規劃米穀粉的點心烘焙;再加上不定時的蘿蔔糕、紅龜粿,校園內甚至還有一個毛毛蟲烤窯,讓孩子們可以烤米 pizza 大快朵頤。

更可貴的是,張榕倖讓食米課程擴及到美學、工藝、食安、社福等各個面向:收成的稻米要義賣,學生必須手繪包裝貼紙,知道要註明熱量、保存期限等資訊;紅龜粿的模具也是學生設計的;他們還在手工肥皂中加入稻殼,增加「顆粒磨砂的感覺」;最後又將義賣的收入一分為二,一半捐贈給北斗的華山老人基金會,一半留用為課程基金。
即便張鴻章已調離螺陽國小,不過張榕倖的熱情與堅持並未消退,也影響其他老師一起來執行特色課程,事實上,記者採訪當天,六年級的孩子在包粽子,中年級也在作御飯糰。特色課程已經是螺陽國小的日常。張榕倖坦言,從一開始的「試試看」,後來的「滿好玩」,到現在非做不可的「習慣」,特色課程讓她在教學上得到更多成就,全校師生也更有凝聚力和革命情感。


切身體會農人的辛勞 機會教育孩子生命的價值
螺陽國小只種一期水稻,7 月收割後,二期會改種其他作物,曾嘗試過金枯、洛神、南瓜、地瓜。由於農地排水不良,歷年種南瓜都失敗,光是下一場暴雨,幾個月的辛勞就徒費了。張榕倖發現,孩子們雖然覺得挫折,但也體悟到「食物不是買就有」這麼簡單,農人的辛勞不再是課本上的文字,而是他們切身的體會。
張榕倖補充,因為種稻不用農藥,學生必須巡田撿福壽螺,不過有些孩子就是會殘忍地傷害牠們。她趁機教育學生,害蟲是一種人類本位的思考,其實福壽螺只是在完成牠的生命使命。她要求學生把牠們移到遠處,「如果牠自己爬回來,那也是牠的命」。對年輕的孩子而言,生命的重量就落在他們選擇上,張榕倖認為,這種生命教育更能影響學生的價值觀。
學生找到發光的機會 對學校向心力十足
十幾年下來,有發現孩子們變得不一樣嗎?張榕倖坦言,學校雖然位在農村,家長中也有許多農民,但孩子對農事完全陌生。她的想法是讓孩子動手作,透過身體的記憶長出食育的基礎,對土地更有情感。同時,這些課程也讓孩子們與她的關係更緊密,每年校慶義賣都有畢業的孩子會回來幫忙,向心力與黏著度,讓她十分感動。
張榕倖也提到,開設特色課程時並沒有想到要與職業探索結合,不過確實有孩子後來就讀農校,還有人唸了食品加工,有個女學生當年看到課本就搖頭,但對西點烘焙異常有興趣,只要交代她重點,所有的操作都不必張榕倖煩心,「有種廚房是她的天下的感覺」。
還有位資源班的學生成績一直跟不上,翻開課本就想睡覺,不過每次上食米操作課,他都展現一付「我來」的自信,同學們知道他是高手,都自動讓位,張榕倖說,孩子找到了自己的價值,那時會看到他身上有光。現在,這個學生是溪頭米堤飯店的主廚。
張榕倖表示,這些意外抵達的風景讓她初心不變,未來也會繼續帶領孩子探索米食文化,用種稻時流下的汗水灌溉養育他們的家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