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滿足豬肉缺口、穩定國內民生物價,農委會今年多次出手干預豬價,包含補貼進口豬肉、要求肉品廠減量採購,這些政策造成肉商及豬農的不滿。肉品廠透露,農委會想提供消費者平價豬肉,但又不想惹惱豬農,因此請肉品廠調節採購量,讓毛豬拍賣均價維持在每公斤 88 至 90 元。不過種種干預市場手段已經造成產業困擾,且目前進口豬肉價格也是近十年來新高,完全無益於調節豬價。
多位豬農均表示,原物料價格仍居高不下,且天氣炎熱拉低了豬隻育成率,飼養成本逼近每公斤 90 元,豬肉價格受到干預讓許多豬農都賠錢、選擇離牧,今年 1 月至 5 月肉豬屠宰頭數已經比去年同期少了15萬頭。
尤有甚者,2020 年開放萊豬進口時,政府為安撫豬農,才花了百億基金協助養豬產業升級,看似要提升台灣豬的競爭力,如今為了平穩豬價,破天荒地花三億元補貼進口豬肉。臺灣大學農業經濟系名譽教授林國慶評論,農委會干預市場價格的時機、補助金額以及欲達成目標都不夠透明,讓農民和消費者顯然都不滿意。產業則希望農委會儘早收回干預的手,讓市場儘早恢復正常。
農委會為調節豬價,要求肉品廠減少買豬
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元節及中秋節是國內豬肉消費量最大的時刻,通常豬肉價格也會攀升。今年 4 月初毛豬拍賣每公斤成交均價逼近百元,農委會委請台糖釋出肉豬調節,並要求肉品廠減少豬隻採購量,造成需求降低的假象,讓豬價下跌。5 月還祭出補貼進口豬肉每公斤六元,一路補到 9 月 30 日;6月份更推出端午節專案,要求國內肉品廠採購畜產會凍存國產豬肉,且每採購 45 公斤就必須減少肉品市場毛豬一頭。
所謂肉品廠泛指具備肉品加工產能的業者,如台畜、信功、嘉一香等。國內肉豬在肉品市場進行拍賣,肉販及肉品廠均會透過拍賣採購豬隻,全台肉品拍賣市場日均拍賣兩萬多頭肉豬,肉品廠採購量約佔兩成多。肉販買的豬會在肉品市場屠宰,而肉品廠販售產品必須滿足一定衛生、冷藏運輸保存規範,多數肉品廠會自行建置專用屠宰場域,少數則委託代宰。
不願具名的肉品廠經營者 M 先生表示,每當豬肉價格引發國人不滿時,農委會就會干預毛豬拍賣價,台糖和肉品廠常是配合干涉手段的單位,肉品廠經常被要求在毛豬高價時減少採購、低價時增加採購並屠宰凍存。不過肉品廠的管轄單位為經濟部,而非農委會,為何要配合政策調節豬價呢?
M先生坦言,肉品廠從建置到運銷都要符合法令規範,如果不配合政策,後續很有可能會被「查水表」,以某些理由遭罰、商譽受損。今年 4 月至 5 月,豬價稍稍下跌,農委會則要求肉品廠必須將豬價往上撐,減少豬價的起伏,因此約有四家規模較大的肉品廠從肉品市場中多買了近六千頭豬來屠宰凍存,「這次端午節專案釋出的國產豬肉就是當時凍存的」。農委會本意是調節豬肉價格,但從結果來看,成效相當有限。
進口豬肉到岸價十年最高,無助於調節豬價
「我不覺得會有同業(肉品廠)想參加」,M 先生說明,肉品廠的收入與豬隻屠宰頭數有關,屠宰數量越多,收入越高。端午節專案要求肉品廠向同業購買豬肉來販售,「處理過的豬肉單價一定是比活的豬貴」,參與農委會的專案反而會讓肉品廠利潤減少。
肉品廠不想參加專案的另一個原因也與價格有關,M 先生解釋,對肉品廠、肉販而言,毛豬價格是成本,今年豬價比往年高,末端的零售豬肉價格也有提高,肉品廠生產加工品皆有排程,馬上出貨的加工品都是用先前高價採買的肉豬屠宰製成,毛豬價格一旦快速下滑,末端消費者也會要求產品降價,肉品廠就會馬上賠錢,因此肉品廠也不希望豬價馬上大跌。
進口豬肉的調節效果也不大,M 先生表示,農委會補貼業者,每進口一公斤的豬肉就補貼六元,以此提高業者進口意願。農委會的原意是透過增加國內豬肉供給量來調節豬價,但全球原物料價格都在漲,國外養豬成本同樣提高,進口豬肉的價格也居高不下,以前腿肉為例,進口豬肉到岸價過去不到國產的一半,現在每公斤已經破百,與國產價差約 20 元至 30 元,「就算有補助,進口豬肉在台灣的零售價格還是很貴啊!」
M 先生所言不假,《上下游》查詢農業統計,今年 5 月的進口豬肉到岸均價為每公斤110.48元,已是近十年來最高,農委會的進口豬肉補貼上限量為五萬公噸,以每公斤六元計算,總共要花三億元。M 先生擔憂,進口豬補貼對象並未設限,肉品廠或是肉販都可以進口,但進口豬肉流向不明,製作成加工或是直接販售也不一定會清楚標示產地,「有人在查嗎?」
諷刺的是,2020 年蔡英文總統開放美國萊豬進口時,農委會為保障豬農,推出百億基金來輔導養豬產業升級。如今卻為平穩豬價,破天荒地花三億元補貼進口豬肉。在豬農和肉品廠眼中,農委會慷全民之慨,卻讓產業體質變得衰弱。M 先生直言,農委會為討好國人,製造了豬價天花板,在原物料跟人事成本齊漲的狀況下,讓肉品廠和豬農的生存空間縮小,國產豬相關產業必定會萎縮。
農委會干涉豬價,國內豬隻屠宰量持續減少
仔細看防檢局的每月肉豬屠檢數量,今年的月平均屠宰數量是十年來最低。雲林縣口湖鄉養豬合作社經理洪健鈞分析,國內豬隻在養頭數逐年下降,小規模養豬場退場是全球趨勢。從台灣近兩年的屠宰數量來看,2022 年比 2021 年少了 15 萬頭,但今年光是 1 月到 5 月就已經比 2022 年同期少 15 萬頭,「這絕對是急遽衰退」。
洪健鈞表示,屠宰數量急遽衰退,意味大量養豬場選擇減少飼養頭數或是大量離牧。豬農選擇離牧的原因包含育成率差、環保污染問題,以及農委會近年來不理性的豬價干預,目前豬價雖然處在高點,但豬農也沒多少利潤,因為拍賣價與成本幾乎打平,撐不下去豬農就會陸續退場。供給量減少,但需求不變,加上進口豬肉也貴,政策干預豬價後,零售豬肉價格並未下滑,「農民和消費者都輸了!」
屏東縣養豬協會理事長潘連周直言,肉豬的生產成本約六至七成來自飼料,飼料中又以玉米最為關鍵,過去每公斤 9 元的玉米自從俄烏戰爭後就開始飆漲,至今仍在每公斤 12 元的高點,算下來毛豬每公斤生產成本逼近 90 元,「現在豬農不管養得好不好,十個人裡面頂多兩個賺錢、三個勉強打平,剩下五個都是賠錢」。
豬農籲農委會尊重市場機制,否則將更缺豬
對於農委會平穩豬價的政策,臺灣大學農業經濟系名譽教授林國慶認為,平抑物價是為國人考量,不過政策不能只照顧消費者,生產者的權益也要重視,因為豬隻生產攸關生產者的投資及收入,政策應有明確及透明的啟動機制、使用經費以及預期目標。從結果來看,農委會十分「積極」干預豬價,但政策種種細節都不公開透明,消費者更感受不到政策有任何效果。
「果然是選舉到了,什麼都會發生」,潘連周批評,今年是農委會干預最頻繁的一年,因為怕 5 月跟 7 月缺豬,才頻頻有動作,但干預已經「過頭」了,現在消費者抱怨、豬農賠錢,只有進口豬肉的人領到補助,豬農都非常生氣,「請農委會收回干預的手,讓自由市場機制可以正常運作」。
多數豬農即使敢怒也不敢言,雲林豬農吳先生表示,過去豬價太低,豬農曾北上去抗議,結果農委會要求肉品廠少買豬,讓豬價跌得更慘,以此來修理豬農,因此豬農再委屈也只能自己吞下,「被查水表就慘了」。吳先生無奈道,過去農民人口多,選舉時還有人會顧慮農民票,現在農民人數變少,話語權也越來越小,當消費者有意見時,第一線生產者馬上被放生又犧牲,「不只豬,雞也是,雞蛋跟雞肉價格漲也靠進口,接下來一定會更缺豬、更缺雞」。
農委會:進口是不得已的備案
照顧農民或是平抑物價,哪個才是農委會的職責所在?農委會副主委杜文珍回應,保障農民要有一定利潤是農委會的責任,但國內這陣子豬的供應量減少,這會使豬價上揚,因此從國外進口補足缺口,考慮到肉品廠產品會經過加工,不見得一定要用生鮮豬肉,考量到進口豬肉多為冷凍分切肉,所以才補貼進口豬肉,希望業者把國產豬留給國人。
杜文珍強調,畜產品供應必定是國產優先,現在豬價高也可以保障農民有一定利潤。然而,6月初,農委會宣布延長雞蛋進口專案延長到明年6月,進口豬肉補助也持續到今年9月,為何如此依賴進口?杜文珍坦言,進口絕對是「不得已」,今年初缺蛋、現在國產豬也無法穩定供應,才會有進口方案備著,理想狀況是備而不用,但如果國產無法滿足國人需求,那就必須啟動進口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