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無前例!嘉南平原數灌區全年休耕 農水署:停灌不得已;稻農怒:還我工作權!

農委會於 7 月 8 日公告嘉南大圳供灌區(以下簡稱「嘉南灌區」)2.8 萬公頃田區今年第二期作停灌,成為該灌區全年休耕的首例。農田水利署(以下簡稱「農水署」)日前曾保證「不輕言休耕」,如今只強調停灌是「不得已」,絕非讓工業用水優先。

然而停灌對嘉南米倉產業鏈衝擊甚鉅,稻農認為停灌等於把農業用水讓渡給工業,被迫失去工作權,恐怕加速他們離農。育苗與米廠業者也都說明,補償無法弭平停灌加劇產業缺工、集貨成本提高等問題,若農水署再持續停灌,會讓整個稻米產業鏈都走上絕路。

嘉南灌區第二期作首度停灌,田區因為缺水而一片荒蕪。(圖片提供/陳鴻偉)

再度停灌!逾 2.8 萬農田無水可耕

今年降雨量少,嘉南平原一期作全面停灌。二期作部分,農水署已於 6 月 21 日供灌第一、二組田區,稻農都觀望其它田區是否也能供灌。近日農水署才聲明「未到最後關頭,絕不會輕言休耕」,昨(8)日卻發布,嘉南灌區第三至六組,超過 2.8 萬公頃田區二期停灌。

農水署副署長陳衍源表示,近期曾文-烏山頭水庫蓄水量不到兩成,且據氣象單位提供的雨訊,7 月中旬難有颱風補充水源,若開放剩餘嘉南灌區供水,之後無充足用水,不僅將降低第二期作收成,恐怕也會影響明(2024)年上半年民生與公共用水,「會這樣(停灌)也是不得已的」。他也說明,稻農需於 7 月下旬進行第二期作,育苗業者也需確定秧苗的需求量,為避免農民無所適從,才會盡快發布停灌公告。

另外,嘉南灌區第一、二組田區已經供灌,後續是否會因水情更吃緊又遭停灌?陳衍源強調「將盡量完整供灌」,確保既有供灌田區收成不受影響。反之,若南部水情緩解,他也無法保證能重新供灌其他田區。

他也補充,停灌田區的農民不耕作,可依相關規定向農水署領取補償。若農民將稻作改種「綠色環境給付計畫」規定之綠肥或獎勵作物,每公頃至多可補償 9.6 萬元;農民若選擇翻耕、種植非獎勵作物等,則是每公頃補償 8.5 萬元。農委會會盡快公告申請時程與辦法。

嘉南灌區停灌,多數農民只能休耕,任由田區荒廢。(圖片提供/陳鴻偉)

為工業用水屈就?農水署:比過去更常停灌是誤解

近年嘉南灌區反覆停灌,不少農民質疑是將農業用水讓渡給工業用水,對於「重工輕農」的說法,陳衍源強調,依照《水利法》「工業一定是排在農業後面」,農水署已盡力為稻農爭取用水。

他也聲明,工業亦會依照水利署的水情燈號限水,目前嘉南地區呈現「黃燈」,「是減壓供水的狀況了」。不過依據水情燈號相關措施,水情燈號需提升至「橘燈」,工業用戶才會被減量供水,現在只是黃燈,要求工業限水的力度不大。

農水署成立後,停灌消息層出不窮,導致農民認為該署供灌功能比之前的農田水利會還差。對此陳衍源表示,過往農田水利會停灌的頻率不比現況低,他認為農民「誤解了」。陳衍源也指出,水利會年代的休耕補償多半要半年才會匯入農民帳戶,「現在只要一個月,農民就會收到補償金。」

此外針對停灌補償可能由地主收取、而非實耕者獲得,他說明農水署會透過購買作物等實耕資料判斷補償對象,若該補償對象有爭議,狀況不明則會由審議會評估,讓補償能直接回到實耕者。

稻農:沒有農水等於失去工作權

對於農水署反覆強調為農民爭取農業用水,官田青農聯誼會會長陳鴻偉表示,「(回應)都差不多啦!」在實耕農民眼中,「用水優先給工業、農業無水可用」已是事實。他還強調,過去曾文-烏山頭水庫建立的本意,即是穩定嘉南大圳的灌溉供水,現在卻不斷把水留給工業,農民無水可耕作,連轉成旱作都成問題,打工維生甚至直接離農的情況日益嚴重,稻米產業鏈可能斷絕。

雖說無法耕作的農民可以申請補助,但陳鴻偉指出,只要實耕者是承租土地,通常要分部分補償給地主,以免日後地主不再續租。像官田的實耕者與地主通常是各領一半停灌補償,而扣除照顧土地與獎勵作物的成本,實耕者每分地可能僅有一、兩千元補償,還經常被外界認為多了一份獎金,「實際上是我們的水被拿走,我們失去工作權!」

陳鴻偉認為,嘉南平原稻作青農多承租土地,休耕會產生退場效應。(攝影/林吉洋)

育苗業者:告知效率可接受,但仍會衝擊產業

台南水稻育苗協會秘書胡育旗表示,育苗業者聽到供灌消息後,須至少 18 天才有辦法供苗,且供苗錯過節氣,稻農也難有良好收成。農水署 7 月上旬就公布停灌,育苗業者有較多緩衝時間調配育苗量,減少目前育苗的損失,「這次告知效率可以接受」。但缺水時農業就限水,卻未見工業明顯節水,他坦言難免「覺得不公平」,並強調稻米產業鏈想要的是水權與工作權,而非補償。

育苗業者在停灌時也會獲得補助,但胡育旗認為,育苗業者固然可以領取補助,但缺少訂單將無法留住工人,長期下來不利於育苗場營運,「缺工問題會加重」。他也指出,以往有不少青農貸款購買農機具,想要回鄉代耕,但嘉南灌區反覆停灌,讓他們連生計都出現問題,被迫前往外地代耕,也因此造成其他地區代耕出現削價競爭,「停灌對代耕業者衝擊真的很大」。

一位不願具名的水稻育苗業者指出,之前在水稻群組接獲通知,說明嘉南灌區第三、四組原訂 7 月 11 日會供灌,然而近日資訊一下是「第四組不確定(供灌)」、一下是「再研擬」,結果最後變成都停灌,「大家都有點錯愕」。也因此才有育苗業者先育苗,不免蒙受損失。他直言,若農水署明年又再停灌第一期、甚至又全年停灌,「要稻農與產業鏈怎麼活?」

育苗業者此刻正在育苗,但停灌會減少育苗量,也不利業者留住育苗工人。(圖片提供/胡育旗)

米廠:停灌損失不可能打平

契作的農民被停灌,米廠必須調動雲林、彰化等地的米,並開始尋找嘉南地區以外的稻農契作,分散臨時停灌的風險。然而台南市稻米運銷合作社理事主席林漢鼎解釋,米廠要找到外地稻農契作不容易,也會增加運輸等成本,效益遠不及與當地稻農收穀。他也表示,政府雖會給予米廠濕穀乾燥、運輸等補貼,仍無法抵消外地進貨疊加的成本,「(停灌)損失不可能打平」。

「在農田水利會時期(停灌)沒那麼頻繁」,林漢鼎認為,農水署接手後,嘉南灌區更常停灌,尤其是南部科學園區建設後,次數更頻繁,讓人不免覺得可能是「工業在搶水」。他也補充,現在米廠多覺得明年一期作停灌機率高,今年還有部分田區第二期作停灌,代表有些田區整年休耕,「以前都沒這樣」,他擔心明年會再度上演兩期作都停灌的戲碼。

延伸閱讀:

破天荒!嘉南平原面臨全年稻作休耕危機 停灌與否?農水署:尚未到最後關頭

降雨太少或南科搶水?嘉南明年一期作停灌,稻米產業鏈哀鴻遍野 青農怒:再休耕會暴動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