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台紐經濟合作協定倒數 530 天,屆時紐西蘭液態乳將全面零關稅踏進台灣國門,本土酪業必將遭受巨大衝擊。近來已有進口奶陸續上架到超市試水溫,乳品加工廠也不再和部分酪農續約,酪農人人自危。
據中華民國乳業協會統計,國內生乳近九成做成鮮奶販售。乳業協會及動物學者均認為,面臨國際貿易挑戰,國產生乳加工會是因應方案之一,例如:起司。起司是奶的精華,不過台灣生乳價格遠高於國外,國人也還未將起司完全融入日常飲食,整體而言,國內起司產業尚在起步。
少數酪場及民間業者已經開始利用國產奶製作起司,他們認為台灣生乳製作新鮮起司有其優勢,但目前乳品加工法規門檻太高,不利小農生存,若農委會有心想協助本土酪業轉型,應和經濟部、衛福部一同進行跨部會修法。
進口奶虎視眈眈,乳品廠「不續約」,酪農人心惶惶
走進超市買牛奶,貨架上不再只有國產鮮乳,來自美、紐、荷、日的進口牛奶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消費者選擇變多,但酪農的寒冬卻也近了。
台灣對牛奶的食安管制十分嚴格,酪農不能自行販售生乳,須經乳品加工廠殺菌包裝,才能售與消費者。因此,乳品加工廠會與酪農簽約收購生乳。簽約對酪農雖是保障,但也是枷鎖,他們在產銷上始終處於劣勢。
據中華民國乳業協會統計,全台單日生乳平均產量為 1100 公噸至 1200 公噸,約 80% 由統一、光泉、味全及義美的乳品加工廠收購。但去年以來,部分酪農遭大型乳品加工廠「不續約」,酪農人心惶惶。
麗珠牧場的場主吳傳武坦言,近期越來越多酪農減少飼養規模、考慮頂讓牧場,過去整場大小牛一起出售,一頭乳牛最高可以賣九萬元,「現在最多四萬,小牛也只剩兩萬八」,從價格可以看出來農民都不看好酪業的前景。
針對酪業的困境,臺灣大學動物科學系教授陳明汝認為,牛奶是非常營養的食物,國人幾乎都是直接飲用鮮奶,或是加入咖啡、手搖飲,「牛奶很少入菜做料理」,加上國產生乳價格在全球名列前矛,成本高昂導致鮮少有加工產品的研發。不過國際貿易留給台灣酪農的時間越來越少,應重新思考牛奶加工品的可能性,例如:降低儲放風險的保久乳以及獨特風味的起司。
國產奶的另一條路:起司
生乳含有蛋白質、脂肪、醣類及礦物質,起司保存了生乳的蛋白質及脂肪,堪稱生乳的精華。將牛或羊的生乳加入凝乳酶,使其中的酪蛋白凝結,再將固體分離、塑形,即可得到起司成品。在酪業發達的歐美國家,起司是餐桌上的日常;台灣雖從 1975 年就開始發展酪業,但國內卻鮮少看到國產生乳做成的起司。
中華民國乳業協會秘書長方清泉分析,牛奶要製作成起司,必須使用未殺菌的生乳,製作過程需脫水,但生乳含水率將近九成,十公斤的生乳只能做成一公斤的起司。而且台灣生乳收購價格高,會墊高起司的製作成本,因此業者多選擇進口,「國產鮮奶自給率將近九成,但如果算上加工品,自給率不到四成」。
早餐店和連鎖速食店的起司漢堡、西式餐廳和披薩店的焗烤料理,使用的都是「再製起司」。陳明汝解釋,再製起司是將已經做好的起司熔在一起,熔化過程中油脂會上浮,加工廠通常會加入安定劑來塑型、裁切成小包裝。再製起司的價格便宜、味道齊一,「相較於這些起司,台灣可以發展『特殊風味的起司』。」
國產新鮮起司結合在地物產 創造獨特風味
以國產生乳製作起司的業者屈指可數,慢慢弄乳酪坊創辦人 Isabella(陳淑惠)是其中之一,她先後在日本及義大利學習製作手工起司才回台創業,目前每天使用近 500 公斤的生乳做成起司。她表示,國外的牧場多半會就近建置乳酪坊,並透過不同飼料及飼養方式,產出不同風味的生乳,再以這些生乳造就獨一無二的起司。但台灣因土地有限,為提高效率,國內酪農飼養方式雷同,生乳風味很難有鑑別度,但「新鮮度是無可取代的」。
Isabella 認為,新鮮起司因含水率高,保存時間通常只有 7 到 10 天,不利於長途運輸。以目前的生乳價格來分析,台灣生乳比國外貴,做再製起司的成本高、末端售價難以競爭,但製作新鮮起司則有產地優勢,「生產成本可以透過技術精進去克服」。
台灣能發展什麼樣的特殊風味起司呢? Isabella表示,起司有一定技術門檻,在熟悉原理製程的前提下,可以把台灣豐饒物產和起司結合,創造出獨特的風味,她已成功將馬告、鹽膚木、小米酒、台灣茶製作起司,也可利用葡萄酒渣來做熟成起司,近日更將盛產的愛文芒果加入布拉塔起司中。
現行乳品加工法規不利酪農發展起司
面對 2025 年台紐經濟合作協定帶來的困境,起司不一定能拯救整個酪業,但至少能讓酪農多一項選擇。不過方清泉直言,2019 年政府允許小農建置初級加工場,但並不包含酪農,現行法規也不利於酪農發展起司,例如:為避免交叉污染,飼養乳牛的牧場不可以做加工品,做生乳加工要另外找「工業用地」,並建置 HACCP 工廠、取得工廠登記證才行,「光是建築物成本就要三千萬元以上」。
飛牛牧場是少數養牛又做起司的酪農,第二代共同經營者施圻臻回憶,飛牛牧場在 2008 年取得工廠登記,土地、建廠及設備採購至少投資七、八千萬,「到現在還沒攤提回來」。18 年前開始製作起司,但當時技術不純熟、成品狀況不穩定,有六年時間暫停製作,後來與日本起司職人井之口合作,起司成品才變得穩定。
現在飛牛牧場以生乳製作新鮮莫札瑞拉起司,「但數量仍不多」,另一位經營者莊竣博說明,為了起司研發至少又投入三、四千萬的資金,不只酪農要學習,員工也要訓練,每年都會前往北海道學習兩、三個月,每一批起司都要高昂檢驗費用,「如果法規不調整,沒有幾個酪農有辦法投入」。
歐日小規模起司工坊也能兼顧衛生和食安
現行法規需要鬆綁,並不意味著食品安全會折扣。 Isabella 指出,生乳保存時間短,需要儘快加工,歐、日的起司工坊多就近建置在農場旁,歐洲法規規定酪農只需要一個貨櫃大小的空間就可製作起司,一般義大利小酪農都可以蓋得起來,加工過程符合衛生標準,即可取得證書。政府會定期派人檢查生菌數、生產情況,起司成品也需要檢驗,但檢驗費用比台灣便宜非常多。
除了生產法規需要調整,邊境抽驗也有修正空間。 Isabella 表示,起司專用乳酸菌需進口,乳酸菌有保存期限,農民或是中小規模的加工業者用量不大,她進口一批乳酸菌頂多一公斤,但海關抽驗一次就要拿走 600 公克,實際檢驗取樣的克數頂多 100 至 200 公克,沒有檢驗的乳酸菌也不會歸還,等於實際能用的菌量剩不到一半。
《上下游》詢問食藥署關於檢驗菌量的問題,食藥署僅回應,針對特殊高單價產品或少量輸入之產品,邊境抽驗會依產品實際狀況再酌量減少抽件數量。換言之,食藥署並未打算調整規定。隨後再詢問業者, Isabella 也表示,過去反映抽驗問題,得到的答案都是「有問題可以來反映」。
法規暫不調整,農委會仍以鮮乳為酪業主力
至於加工廠面積,歐洲規定一個貨櫃大小即可,但台灣的《非都市土地變更作專案輔導畜牧事業設施計畫審查作業要點》中,乳品工廠最小面積應達 300 平方公尺,等於是歐洲規定的十倍。這不僅拉高小型酪農製作起司的門檻,對地狹人稠的台灣更是不合理的要求。
對於業界意見,農委會畜牧處副處長江文全回應,畜禽產品為深度加工產品,且蛋白質有腐壞風險,因此與一般農糧烘焙、輾製等初級加工型態不同,起司的生產製造場所及食安標準須按衞生機關規定辦理,而牧場旁土地若要設乳品加工廠,依規定面積應達 300 平方公尺。酪業若要轉型,需要農委會、經濟部、衛福部一同進行跨部會修法,不過農委會的態度傾向不修法。
至於台灣如何因應 2025 年紐西蘭的零關稅液態乳?江文全表示,台灣加入 WTO 時,國內曾討論過發展起司產業的可能性,但除非生乳收購價低於每公升 10 元,否則難以在市場競爭。過去十年台灣生乳量一直增加,國人消費型態仍以飲用鮮奶為主,未來農委會將著重在國產與進口液態乳的市場區隔,並透過乳牛保險推動低產獎勵淘汰,來提高國產奶的品質,同時推動多元鮮乳獨立品牌。
如果站在消費者的立場,如果有預算花不完,真的應該要先改革的是,先啟動日本給幼稚園到夜間部的學校供餐法制化跟預算,以及,專屬的免關稅的配額奶粉。
(1)幼稚園、小学校、中学校(中等教育学校の前期課程を含む。)、義務教育学校、夜間において授業を行う課程を置く高等学校(中等教育学校の後期課程を含む。)若しくは特別支援学校の幼児、児童若しくは生徒、政令で定める児童福祉施設若しくはこれに類する政令で定める施設の児童又は児童福祉法第6条の3第9項、第10項若しくは第12項に規定する事業による保育を受ける児童の給食の用に供されるもの(以下この項において「学校等給食用のもの」という。)及び配合飼料のうち政令で定めるものの製造に使用するためのもの(以下この項において「飼料用のもの」という。)
先改革,再立法。慢慢穩步發展 https://is.gd/pahs7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