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鄉社造服務高雄九大山地行政區,協助各地社區組織進行社區營造(攝影/林怡均)

真人版土地公》高雄「小鄉社造」帶阿公阿嬤學攝影、逛百貨,在山區燃起社造火花

若能向土地公許願,你會許什麼願望?高雄的小鄉社造志業聯盟(以下簡稱小鄉)的年輕人長期服務廣大山區,在地人形容他們「如同土地公般有求必應」,這些年輕人帶著社區長輩逛百貨,讓想念兒孫的阿公阿嬤盡情享受一次;替原本默默無聞的木梓社區,舉辦火把節來凝聚社區。透過社區營造,讓偏鄉不被世界遺忘。

為何他們如此發心?小鄉的創辦人之一陳昭宏是高雄子弟,在 2009 年莫拉克颱風重創高雄山區後,就加入災後重建,並認識了來自六龜的張淑菁,重建過程中發現傳統社區的動員能力強,但缺乏經營能力及人才,因此兩人和各地社區組織在 2014 年一起組成小鄉,幫助社區組織完成各式各樣的任務、為社區完成各式各樣的願望。這群真人土地公與在地長輩擦撞出熱情的火花,照亮了整個高雄山區。

小鄉社造長年服務高雄九大山地行政區,如同土地公一樣庇佑著各地社區(攝影/林怡均)

莫拉克過後,災後重建催生小鄉

高雄人心中記憶最深的颱風,要屬 2009 年的莫拉克,山區經濟及生活遭到重創,甚至造成小林村被活埋滅村的慘劇。颱風來臨時,陳昭宏正在當兵,身為高雄子弟,他不忍家鄉遭此劫難,退伍隔天就投入災後重建工作。

當時市政府撥出一部分的重建經費,加上民間的大量捐款,都投入重建災區的社會組織。陳昭宏回憶,風災後許多居民的家園被毀,他們將心力放在重建家園,無暇顧及社區組織。不過社會組織及網絡其實有助於災後重建,於是陳昭宏加入旗美社大,負責招集災區當地居民進行培力。

社區組織為何需要培力呢?他說明,傳統社區的動員能力強,但不見得有經營社區的能力,例如:找出社區的發展歷史、盤點社區所需,以及提供對應的照顧服務。此外,社區發展協會的轄屬單位為衛福部及各地社會局,為社區服務屬於廣泛的社會工作,必須取得社工資格,但社區當地居民多是「素人」,所以需要培力。

張淑菁便是眾多素人之一,她原本是賣飲料的職業媽媽,所住的六龜區同樣是災區,因此也加入了社區重建的行列。兩人在工作過程中,一直和不同地區的居民接觸,兩人均認為,過去社區組織的活動都是單打獨鬥,重建卻讓各地社區組織有了交流,透過經驗及資源分享,讓社區營造上更有效益,小鄉就在這種想法下應運而生。

陳昭宏退伍後立即投入災後的社區重建(照片提供/小鄉社造志業聯盟)
張淑菁原本是六龜的職業婦女,加入社區重建的行列是為了自己的故鄉(攝影/林怡均)

小鄉協助社區組織,服務內容包山包海

2014 年高雄市政府宣告重建工作結束,不再提供經費。隔日,陳昭宏、張淑菁與高雄九大山地行政區的社區組織一同建立「小鄉社造志業聯盟」,陳昭宏為總幹事,張淑菁為執行秘書,各地社區幹部則為理監事,兩人在旗山租了辦公室,並以辦公室為家,住了十多年。

用一句話來形容小鄉的辦公室,必定是「什麼都有,什麼都不奇怪」。《上下游》採訪當天,桌上擺著蜂蜜、後方箱子有餅乾和文具、門外有鬥魚,訪談到一半,來自甲仙和六龜的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不約而同都送來一箱芒果。整個辦公室看起來如同雜貨店,他們的服務同樣「包山包海」。

小鄉的運作經費七成來自申請計畫、三成自籌,例如辦理活動或課程的收入,不過許多社區的求助或資源轉介媒合都是無償的。陳昭宏解釋,小鄉的工作是協助各地社區組織進行社區營造,例如A社區想開課程、B社區想辦活動、C社區要辦共餐,這些社區想寫計畫、申請經費,常常會找上他們。小鄉則協助找資源,教導寫申請計畫,同時也幫忙找合適師資、張羅場地,有時更親自上陣當主持人或講師,「必須精通十八般武藝」。

社區營造和目前流行的地方創生,最大差異在於核心對象。陳昭宏表示,地方創生著重在青年回流,而社區營造則將重心擺在留鄉的居民,他們往往是中高齡者,體力雖不如青年,卻是鄉村最穩定的力量。唯有將社區營造成宜居、有充沛的活力,才有可能讓青年人留下來。

小鄉社造志業聯盟的成員,囊括高雄九大山地行政區的社區組織(照片提供/小鄉社造志業聯盟)

看見長輩的生活需求,解鎖年輕時未嘗試的娛樂

小鄉辦過的活動中,最有名的要屬「120 公分的角度」,此活動已持續十餘年。陳昭宏說明,活動是針對鄉村留守的長輩與孩童,因孩子和年老體衰的長輩的視線高度約莫 120 公分而命名,一開始募集二手相機讓居民自由拍攝、記錄生活和自己的社區,小鄉會將這些照片洗出來,幫長輩做成相冊。整理照片的時候,同時觀察居民的居家狀況,盤點可能的福利需求。

長輩們都非常珍惜這些照片,張淑菁打趣地說:「有的長輩還會把照片跟痠痛藥布一起隨身攜帶。」小鄉有時也要幫長輩拍獨照,陳昭宏表示,山區的照相機會少,許多長輩沒有自己的照片,「我們拍的照片有時會變成告別式上的遺照」。

除了讓長輩自己攝影,小鄉近期還帶著長輩一同進城逛百貨公司。張淑菁表示,早期經濟條件不佳,阿公阿嬤都是從小就開始工作,一輩子勤儉持家養兒育女,「從來沒有讓自己好好享受生活」,鮮少有娛樂。社區長輩向小鄉許願想去百貨公司,嘗試年輕人的娛樂生活。

百貨公司對這些長輩來說很新鮮,張淑菁回憶,當天有許多住在城市的子女特地請假,陪著長輩一起逛街,有的阿嬤一輩子省吃儉用,總給孩子買新衣和新鞋,卻捨不得花在自己身上。在孩子勸說下,才終於買了人生第一雙新鞋。阿公阿嬤第一次進遊樂場也是樂趣橫生,有兩位沒有駕照的阿嬤特地選了賽車,體驗奔馳的暢快感,也有阿公玩太鼓、拳擊,忘我的模樣彷彿變回孩子。

小鄉社造募集二手相機讓長輩記錄生活和社區點滴(照片提供/小鄉社造志業聯盟)
小鄉社造帶著阿公阿嬤到百貨公司玩彈珠台等各種遊戲。(照片提供/小鄉社造志業聯盟)

木梓社區火把節照亮回家的路,為社區建立信心

滿足了社區居民的願望,小鄉也協助社區重建自信,木梓社區的火把節便是一例。木梓里位於杉林、內門、甲仙和南化的交界山區裡,只有一條連外道路,交通和地理位置限制了發展,也讓人口慢慢外移。戶政事務所資料顯示,木梓有 700 餘人,但陳昭宏表示,木梓的常住人口只有 300 出頭,社區裡的獨居老人更有上百人。

木梓社區在 2017 年底找上小鄉,張淑菁表示,當時社區幹部希望做一些事情,但又不知從何開始,才來尋求協助。小鄉協助木梓社區成立關懷據點,讓長輩們一起來運動、共餐,慢慢與老人熟識、進行田野調查,發現老一輩的木梓人童年求學時以菅芒莖點火照路,大人則手持火把站在路邊等孩子,後來為復刻長輩們的生活記憶,便舉辦了「火把節」。

2018 年舉辦的火把節大受好評,從第二屆起開放外地親友參加,過程沒有仰賴任何政府經費,都是由社區幹部和志工出錢出力完成。居民到山裡砍竹子,讓參與者可以舉著火把、重現老一輩木梓人的生活,參與的人的從第一年的 200 人,後來增加到 600 人。陳昭宏表示,火把節想打造一段外地朋友陪木梓人回家的山路,同時照亮整個社區,以此重建木梓社區的自信。

小鄉社造協助木梓社區舉辦火把節,凝聚向心力,讓社區重建自信(照片提供/小鄉社造志業聯盟)

聊出來的工作,讓偏鄉不被世界忘記

高雄九大山地行政區裡任何社區找上門,小鄉都有求必應,如同土地公一樣守護所有居民。陳昭宏與張淑菁把社區營造視為志業,他們與各地社區都建立起深厚的情誼。「社區的需求常常是『聊』出來的」,張淑菁表示,她常常分不清究竟是在生活還是工作,接觸不同社區時不斷認識朋友,能服務故鄉、替身邊的人完成願望,看到社區居民的笑臉,自己就非常滿足。

來小鄉工讀的張珮慈是土生土長的杉林人,她跟著小鄉穿梭九大山地行政區的過程中,看見社區長輩為了家鄉團結與付出,並將對於故鄉的深厚情感散播出去,讓她內心深受觸動。而木梓社區的志工葉媽媽認為,小鄉為社區帶來久違的活力與朝氣,也讓社區感受到「沒有被世界忘記」。

現在小鄉舉辦的活動已經吸引了來自台南、高雄大寮、屏東等地的居民,想做社區營造的人都會前來請益取經。陳昭宏每天穿梭在不同社區,在服務他人的互動過程中獲得能量,讓他繼續做下去。他認為,居民在社區營造過程中服務彼此,共同成就家鄉,「只要人還在,社區營造永遠不會有結束的一天」。

延伸閱讀:

陪山裡的人回家!高雄木梓火把節,重現火光照亮回家路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我要贊助

你的支持,讓土地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支持《上下游》,讓台灣農業的價值被看見,守護安心的食物與珍貴的土地。

我要贊助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