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毛豆新戰將─綠水晶高雄13號登場!豆莢濃綠產量高,作毛豆飲如抹茶亮綠

台灣優質毛豆鮮甜可口,讓日本、美國搶著要,更蟬聯日本進口毛豆市場 16 年寶座,市佔率超過 40%,中國、泰國都無法競爭,堪稱台灣「綠金」。

目前台灣毛豆主流品種為高雄 9 號,抗病性逐漸變差而產量下降,為了維持毛豆外銷優勢,高雄區農業改良場(以下簡稱「高改場」)費時 10 年育種高雄 13 號「綠水晶」,果莢外觀更濃綠,符合日本市場的偏好,而且在近年多變的環境與病害下,產量比高雄 9 號更好,可望逐漸取代高雄 9 號,成為強棒接班,繼續讓台灣毛豆在國際間發光。

高雄 13 號「綠水晶」果莢濃綠,符合日本市場喜好。(照片提供/農業部)

日本、美國都愛「綠金」,產業共贏外銷 53年

台灣毛豆外銷邁入 53 年,近 5年的平均外銷量 3 萬 6624公噸,平均年外銷金額超過 8059萬美元,「台灣綠金」之名絕對當之無愧。高改場研究員周國隆說明,台灣毛豆出口約有 80% 前往日本、10% 外銷美國,還受到澳洲、阿拉伯、英國等各國青睞,每年約有 24 個國家搶著進口鮮嫩質優的台灣毛豆。

現今穩固的毛豆產業也曾歷經低潮。周國隆回憶,早期毛豆仰賴大量人工栽種與採收,部分毛豆業者在 1990 年代轉移到中國,用低廉的勞力降低生產成本,台灣毛豆產業因此受挫,出口量從 4 萬公噸下跌,2001 年探底至約 2 萬 2000 公噸,只有中國出口量的一半。那時周國隆甫接下毛豆研究的重任,他主籌產、官、學界共組「毛豆策略聯盟」,希望化危機為轉機、振興台灣毛豆。

周國隆說明,當時產業人士各司其職,他持續更新毛豆品種、農民透過輔導轉為專業、大面積契種毛豆、產業導入農機以利產業全機械化等。他還分享,當年沒有專用的毛豆採收機,聯盟進口農機後再自己改良,減少採收時傷到豆莢。聯盟耗費 6 年光景,在各個細節抬升台灣毛豆品質,終於換得台灣毛豆復甦,再度攻佔國際市場

台灣已蟬聯日本進口毛豆市場 16 年寶座,「近年市佔率皆超過 40%!」分別為競爭對手—中國及泰國的 2.07 及 1.72 倍。周國隆強調,中國與泰國因為勞力便宜,毛豆售價常低於台灣約 30%。但台灣毛豆的果莢外觀、大小、飽滿度均一、機械化縮短生產時間,新鮮度優於中國與泰國,且台灣自我監督農藥殘留量符合日本標準,讓日本鍾愛台灣高品質毛豆,他國難以競爭。

日本樂天市集網站販售多項台灣毛豆產品,包含供應學校營養午餐、個人及業務用包裝。(截圖自樂天市場)
品質優良的台灣毛豆蟬聯日本進口毛豆市場冠軍。(照片提供/農業部)

提升抗病性、外觀更綠,毛豆先生費時 10 年育出高雄 13 號

台灣毛豆在日本市場穩固,不過周國隆指出,台灣毛豆多佔據超市等較高端的消費市場,但日本居酒屋等餐飲業者卻可能選用價格較低的中國、泰國毛豆。且近年日本通貨膨脹較嚴重,他發現中國毛豆在日本市場佔比有些許提升,台灣毛豆仍不可掉以輕心。

目前台灣毛豆的主流品種為高雄 9 號,周國隆提及,豆農種植高雄 9 號已 17 年,該品種對根腐病、紅冠腐病等病害抗性逐漸變差,植株罹病後生長衰弱、果莢有病斑等症狀,產量也會減少。農民擔心外銷時無法通過殘樣標準,因此不敢多施農藥防治。

台灣需要新的毛豆品種,於是他繼續育種果粒飽滿、適合機械化生產、果莢濃綠的新品種,「果莢夠綠,才符合日本市場喜好」,並歷經 10 年心血育出高雄 13 號毛豆。

周國隆提及,為了讓新品種果莢比高雄 9 號更加「綠得發光」,他選擇豆莢比較濃綠的高雄 5 號與日本毛豆品種「黑五葉」雜交育種,不斷選拔果莢濃綠又更能抗病害的毛豆植株。每次雜交動輒上萬個果莢與種子,而且每次要從一片毛豆中挑選「綠上加綠」的優秀個體,十分考驗育種者的選育功夫、耐心與眼力,周國隆也僅淡然表示,「這是我應該做的」。

毛豆高雄 13 號的鮮豆莢(左)較高雄9號(右)濃綠(照片提供/農業部)

「綠水晶」強棒接班,果莢濃綠更討喜

高雄 13 號已於 2022 年取得國內大豆品種權登錄,周國隆分享,當初他希望高雄 13 號能成為高雄 9 號「綠晶」的「強棒接班」,繼續支持台灣毛豆在國際發光,所以為它起名為更加光亮的「綠水晶」。而高雄 13 號也不辜負他的期待,在食品口感品評上與高雄 9 號相當,果莢較大且顏色更濃綠、在日本市場更加討喜。

消費市場優勢提升,高雄 13 號也更適合豆農生產。周國隆說明,高雄 13 號較適應近年多變的氣候,每公頃合格果莢產量至少 9 公噸至 10.5 公噸,比高雄 9 號多 10% 以上。高雄 13 號抗病表現也較突出,例如它的紅冠腐病罹病率僅 1%,而高雄 9 號罹病率約 2% 至 5%。周國隆表示,田間試驗抗病表現時,發現高雄 9 號植株因病害轉黃、失去鮮綠色時,「高雄 13號還是一片綠」。

另外,高雄 13 號對根腐病、白粉病的耐病力也較佳、結莢位高因此適合機械採收、每百莢重約350 至 435 公克,豆仁比較飽滿,農民在更新品種後產量都增加不少。周國隆補充,高雄 13 號今(2023)年已佔國內契作面積 12.2%,後續還會推廣給更多豆農使用。

高改場研究員周國隆(右一)育出毛豆「高雄 13 號」,替台灣毛豆出口增加競爭力。(照片提供/農業部)

冷凍乾燥毛豆粉/飲,如抹茶亮綠又營養

縱使台灣毛豆機械化技術純熟,仍會有「遺莢之憾」。周國隆明言,毛豆生產、採收過程,約有 40% 的果莢可能會偏小、外觀有斑點、被機械不慎刮傷,變成豆仁依舊良好,卻不符合出口標準的格外品。過往毛豆業者會剝除果莢,以純豆仁販售,且約兩公斤的豆莢才有一公斤的豆仁,但豆仁末端售價難以高於帶莢毛豆,等同售價被砍半,「業者會沒有利潤」。

高改場因此研發冷凍乾燥濃縮及微細化等加工技術,技術轉移給永昇冷凍等廠商,並發展可作為「毛豆植物飲」的毛豆乾燥粉。周國隆分析,市面也有大豆粉等機能食品,不過多以熱風乾燥加工。高改場以冷凍乾燥研製毛豆粉,可以讓毛豆粉、毛豆飲維持「抹茶般的亮綠色」,並保留毛豆富含的蛋白質、膳食纖維、卵磷脂、異黃酮等多營養素,不用擔心受高溫破壞。

該冷凍技術測試在高雄 9 號與高雄 11號毛豆仁,都能保留完整營養,且毛豆植物飲售價為毛豆仁的四倍,一改毛豆仁的價值。周國隆表示,高雄 13 號經過冷凍乾燥,粉末的色澤也跟高雄 9 號一樣翠綠,後續毛豆仁亦能作為毛豆植物飲販售,繼續以營養的「植物乃」為毛豆市場加值。

毛豆仁經冷凍乾燥技術製成毛豆植物飲,為格外品的毛豆仁增值。(照片提供/農業部)
毛豆仁經冷凍研磨,粉末與植物飲都顏色鮮綠、保留毛豆仁營養。(照片提供/農業部)

延伸閱讀:

喝的「液體綠金」!毛豆跨足機能飲品,營養高耐久藏,上萬噸格外品加值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我要贊助

你的支持,讓土地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支持《上下游》,讓台灣農業的價值被看見,守護安心的食物與珍貴的土地。

我要贊助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