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是衣食父母,也是我的小孩》張耿銘優化「授粉蜂」產品,幫溫室農民乖乖授粉

小熊維尼為了吃蜂蜜不惜冒險犯難,現實世界裡的蜂農每天都是看天吃飯。出生在蜂農家庭,張耿銘從小就對蜜蜂過敏,差點因蜜蜂而丟了性命。長大後他投入家業養蜂,發現蜜蜂對環境十分敏感,低溫時活動力降低,遇到農藥則會中毒、行動失常,每年的採蜜量卻因花期受天候影響不穩定,蜂農收入波動大、經營風險也高。

為跳脫原本的產銷模式,張耿銘參與謝祥文創立的昆祥生物科技公司,協助優化「溫室授粉蜂」產品,讓少量蜜蜂能在溫室裡乖乖授粉、溫室生產者也不會受到攻擊,並以低溫宅配寄送給有需要的農民,連金門神農都是他的客戶。

樂於分享且熱心的他,每年在全台各地農改場、農會授課,並成立臉書社團做線上交流。張耿銘認為,蜜蜂既是衣食父母,也像自己的孩子,為了把蜜蜂照顧好,蜂農必須是永續環境實踐者。

張耿銘自幼對蜜蜂過敏,透過運動改善後,返鄉養蜂,並轉型推廣溫室授粉蜂(攝影/林怡均)

對蜜蜂過敏的蜂三代,因運動重生返鄉養蜂

張耿銘的祖父張樹木原本牧牛,有機會吃到蜂蜜後就此開始養蜂,一路傳給後人。張耿銘是「蜂三代」,不過,他自幼卻對蜜蜂過敏,曾經被蜂蜇到,全身動彈不得倒在田裡、必須送醫急救。張耿銘直言,父母都不希望他回家養蜂,「爸媽擔心我會死在他們懷裡」。因此,他便在環球科技大學教授環境教育。

張耿銘人生的轉捩點是 2015 年的一場馬拉松,他在最後十公里感到十分疲憊,此時,一位善心的長輩幫他拉伸,陪伴過程,張耿銘得知對方曾被醫生預言只剩五年壽命,卻依然活下來。此事鼓舞了張耿銘,「他讓我知道身體是可以改變的」。張耿銘透過運動,漸漸改善了體質,加上少子化浪潮來襲、私立大學可能陸續退場,他在 2017 年辭職、返鄉養蜂。

37 歲返鄉,父親一開始無法理解他的決定,足足有半年不願交談。而張耿銘養蜂後,也發現產業風險越來越高。他分析,蜂農可粗分為兩種,第一種收入來自蜂蜜,通常飼養蜂群是數百箱以上、逐花而居,一箱蜂蜜一年可進帳一萬元左右,雖然收入高,但風險也高,倘若蜂群遇到施用農藥的農園,「會出現毀滅性的死亡」。

第二種蜂農的收入則仰賴蜂王乳,飼養蜜蜂數量不多,固定將蜂箱分散放在特定場域,蜂農每天餵食蜂糧、收集蜂王乳,只有春天才會採蜜,每年收入則較穩定。不論是哪一種蜂農,現在都面臨氣候大亂花期,讓蜂蜜變得不穩定。此外,農藥導致蜜蜂中毒、蜂蟹蟎等病蟲害問題,「蜜蜂是越來越難養」,倘若仰賴傳統的生產、運銷方式,未來經營風險都越來越大。

蜂蟹蟎對蜜蜂的危害大,張耿銘不時要用資材防治(攝影/林怡均)

溫室授粉需求提升,但蜜蜂死亡率高、容易攻擊人

張耿銘從父母的名字中各取一個字,以「雲榮養蜂園」為品牌名,「雲」來自媽媽,「榮」則代表爸爸,兩者合一也有期盼故鄉「雲林縣繁榮」之意。

他返鄉後發現自己是當地少數的青農面孔,張耿銘表示,若侷限在原本的養蜂產銷模式中,未來天氣一有變化,例如:高溫擾亂花期,或是太冷導致蜜蜂活動力降低,蜂蜜產量及收入一有波動,生計將成問題,他也因此開始思考轉型。

除了露天放蜂,溫室也有蜜蜂的需求,張耿銘認為,過去台灣農耕都是露天栽培,很多作物的開花授粉仰賴蜜蜂,但隨著極端氣候來臨,溫室面積越來越大,因此,溫室蔬果的授粉需求也會增加。以往溫室生產者需要蜜蜂授粉時,會向蜂農採購蜜蜂,不過,蜜蜂進入溫室會如同消耗品般不斷死亡。

張耿銘解釋,對蜜蜂來說,露天環境的植株多、蜜源充足,溫室內的蜜源相對少,食物不足的狀況下,蜜蜂容易出現騷動。此外,溫室生產者雖有蔬果種植專業,但對蜜蜂並不熟悉,不知道如何照顧蜜蜂的需求,蜜蜂死亡率很高。此外,在蜜蜂騷動下,溫室生產者很容易被叮咬,造成工作上的困擾。

不只蜜蜂死傷慘重,蔬果溫室需要蜜蜂授粉的時間多在每年 3 至 4 月,但這段時間是蜜源最多、蜂農最忙的時刻,因此,蜂農不見得能供應蜜蜂做溫室授粉。觀察到產業的狀況及需求,張耿銘並以此作為未來養蜂事業的發展方向。

台灣大學研發無蜂王技術,讓農民授粉作物更方便。(攝影/孫維揚)

協助優化授粉蜂產品,金門神農也愛用

同一個蜂箱裡,外出和留守的蜜蜂完全不同,台大昆蟲系教授楊恩誠說明,外勤蜂負責採蜜,內勤蜂則負責哺育幼蟲及蜂王,如果內勤蜂不需要做哺育工作、必須外出採集食物時,體內的青春激素提高,並在三天內轉為外勤蜂,如此一來,蜂農只需要挪動蜂箱內的巢脾,讓內勤蜂可以在不同溫室進行授粉,而透過蜂王的費洛蒙便可控制蜂群變得穩定,也不需要蜂王,且蜜蜂的壽命可延長三倍。

張耿銘一開始非常「佛心」,不斷免費贈送蜜蜂給有需要的農民。後來謝祥文創立「昆祥生物科技公司」,公司技轉了楊恩誠的技術後,張耿銘協助優化無蜂王授粉技術的產品,利用低溫環境讓授粉蜂進入休眠狀態,方便保存,有農民下訂時,他便能以冷藏宅急便寄出,當日下訂,隔日農民便能收到。

金門第一位十大神農張斯翔是「昆祥生物科技公司」的客戶,張斯翔過去向金門蜂農租用蜂箱到溫室授粉,蔬果的授粉狀況一直很穩定,但後來配合的蜂農不再養蜂,他便轉向昆祥生物科技公司買授粉蜂。

張斯翔認為,設施作物的授粉時間不能等,倘若沒有蜜蜂,農民就得人工授粉,但溫室內的植株動輒數百、數千株,有的甚至上萬株,人工授粉勞心又勞力,授粉蜂品質不錯,與原先成本相差無幾,最大優點是可以穩定供應,造福許多農民。

全台講課跑透透,與農會聯名推蜂蜜

創業時送蜜蜂的「佛心」之舉,讓張耿銘認識不少農民,並受到歡迎,也讓他受到農業改良場、農會的注意,現在高雄區農改場、各地農會、產銷班都會邀請張耿銘講課,使他一年搭高鐵數十趟,到各地講解蜜蜂授粉等相關知識。不只有實體教學,張耿銘也成立臉書社團「蜜蜂歡樂會」,與學生、蜂農一同在線上分享蜜蜂、農業等相關資訊。

張耿銘為人熱心,全台各地邀約講課的過程中,也為他牽起一些合作的機會,例如:松山區農會。台北部分退休人士會以養蜂為休閒活動,松山區農會邀請張耿銘作為講師,多年合作下,農會便與張耿銘產出的蜂蜜聯名、推出小包裝的玻璃罐「禾作蜜」,松山區農會地處台北市,擁有消費人口的優勢,販售蜂蜜讓張耿銘減輕銷售負擔。

除了養蜂,張耿銘也經營芭樂園及玉米,他只在苗期施用少量化肥,植株成長茁壯後便只使用有機肥,搭配光合菌等微生物資材,使得肥分可以更有效被作物利用。整個農園採草生栽培,並以割草車定期割草,芭樂園中放了少量蜂箱,一來是監測環境,二來則是為了讓來客、學生就近觀看及解說用。他表示,種芭樂和玉米是為了分散經營風險,同時也讓一整年都有收入。

張耿銘不只養蜂,也種植芭樂(攝影/林怡均)
張耿銘調整自家蜂蜜包裝,也和松山區農會合作推出聯名產品(攝影/林怡均)

「從農者是永續環境實踐者,永續是成就下一代」

儘管張耿銘養蜂、務農還當講師,在臉書上儼然是個蜜蜂名人,但他坦言,斜槓人生帶給他的收入僅夠溫飽,雖然有名氣,但他自身的農產品數量不多,無論是蜂蜜還是芭樂,生產量都無法供應更多通路。張耿銘未來打算將精力集中在自家農園,邀請消費者到他的芭樂園認識友善養蜂的方式,慢慢轉型為觀光農園。

與蜜蜂相處42 年,張耿銘感性地表示,蜂農的生計仰賴蜜蜂,農民每天要照顧蜜蜂的健康,對蜂農來說,蜜蜂既是衣食父母,也像自己的孩子。

蜜蜂非常敏感,當環境有變化時,例如:出現農藥時,蜜蜂可能無法飛回巢穴,或是中毒而行動遲緩,因此,友善種植的栽培模式才能讓環境永續,對蜜蜂才有保障,有蜜蜂也能讓需要授粉的作物持續耕作,「從農者是永續環境實踐者,永續是成就下一代」。

張耿銘認為從農是實踐環境永續的方式,也是成就下一代(攝影/林怡均)

延伸閱讀:

請蜜蜂授粉怕被螫?臺大昆蟲系研發「無蜂王」技術,蜜蜂變乖更認真,農民不再怕蜂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