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花也能不施肥?李靜瑤挑戰自然農耕13年,不翻耕、不用藥肥,玫瑰花瓣飽滿,香氣耐久

相互交織的生命,構築李靜瑤農田的風景。跟著她走入田地,剛割除的雜草上冒出咸豐草的白花,株齡超過十歲的紅玫瑰,枝條恣意伸展至比鄰的芭樂、芒果樹,形塑天然的綠色隧道。李靜瑤穿梭其間,身上揹的袋子片刻間被玫瑰花填滿,手中並握著幾顆芭樂、與不知何時採集的芋頭與薑黃。這些都是她耕耘自然農法逾十年,土地回饋的福報。

李靜瑤由科技產業轉行,落腳於古坑麻園農落實自然農法,立志生產健康農產品、恢復農地環境。她曾面臨產量低落,積蓄不到兩萬元想放棄,但仍為初衷苦撐,逐漸與農地萬物共好。至今她不僅自給自足,品質優良的玫瑰深受當地果醬、烘焙業者青睞。農地生產、生態、生命、生活共好的旋律,她用豐美的農產品讓世人知道。

朵朵顏色鮮紅、香氣淡雅卻持久的玫瑰,皆是李靜瑤堅持自然農法的成果。(攝影/孫維揚)

田間如佛陀碗,作物相伴穩定生產

李靜瑤種植的作物種類繁多,蔬菜就包含高麗菜、青花菜、茼蒿、四季豆、皇帝豆、玉米、香菜、芹菜,果樹則有芭樂、香蕉、柚子、柳丁、紅龍果、芒果、酪梨、可可、沙梨等,玫瑰在綠蔭間綻放,還有艾草、薑黃、芋頭、龍葵、皇宮菜隱匿各處。農田宛如天然佛陀碗,她只消伸出手、彎下腰,就能取得多樣又健康的農作物,為自己三餐加菜。

初看李靜瑤的農田不免覺得有些雜亂,卻含著她務農的巧思。雜草長至膝高仍不除去,除了是她貫徹自然農法、維持農田生態循環與水土保持,割草後把殘體堆置原處,還能增加土壤有機質、改善孔隙度,穩定作物生長。田間數棵枯死的果樹是農作物自由競爭的結果,「讓土地決定留下哪些作物」,她不會為了強求植物存活就撒肥、噴藥。

多種植物「相伴」而生,亦是李靜瑤有意為之。例如藤架攀著豇豆、絲瓜藤蔓,底下冒出數株芋頭,不僅妥善利用農地,也因作物產季不同,田地全年皆有作物可收;薑黃種在柑橘樹四周,則是減少天牛傷害果樹。連玫瑰最早也是栽種於葡萄旁,作為她觀察田間病害的「哨兵」,「因為認為玫瑰較易感病」,沒想玫瑰生長繁茂,深得她的歡心,後來成為主力作物。

初看雜亂的農田,但每種作物「相伴」生長皆含李靜瑤的巧思。(攝影/孫維揚)
原本作為偵測病害的玫瑰,現在是李靜瑤田間的主將。(攝影/孫維揚)

科技業工作如「造業」,決定務農來「還業」

李靜瑤自然農法種出成績,但回溯至 2002 年前,她與農業距離遙遠。年輕時專攻電子設計,她本在塑膠精密模具產業發展,展現她對機械研發的天賦,擔任過研發經理、總經理特助等高階職位,表現優異經常被挖角,還曾有主管一次增加她兩萬月薪,只為了防止她跳槽。

長年於科技研發業表現亮眼,李靜瑤卻逐漸感覺自己工作在強奪乾淨的水與空氣,破壞土壤與生物棲地,透過榨取自然環境來賺取利益,「造業」導致內心空虛。她開始茹素,參與福智團體的讀經、靜心活動,追求心情平靜。

而後因福智承租台糖公司土地,規劃麻園有機農場,李靜瑤假日從台北遠赴古坑協助整理農地,感受農業療癒自己的心靈。加上有機農業對環境友善、生產健康的農產品,她在 2008 年搬至古坑,加入麻園有機農業生產合作社,用務農來「還業」。

以自然農法維生,不僅友善環境,李靜瑤亦感覺身心受到療癒。(攝影/孫維揚)

因緣接觸自然農法,轉型期到直接實作

李靜瑤當年為農業新手,且在轉型有機耕作時,麻園農地礫石遍佈、土壤性質差,「連雜草都長不出來」,她一邊耕作、一邊跟著合作社成員到農業改良場、花卉試驗中心等地方學習務農。有次課程上接觸到《一根稻草的革命》,對作者福岡正信產生興趣,遂而轉向研究自然農法。

福岡正信的自然農法秉持「四不」原則:不翻耕、不施肥、不用藥、不除草,乍聽之下管理農田消極、放任。但李靜瑤鑽研自然農法過程,明白其精髓是抹除人類為環境中最上位者的想法,敬重農田中的作物、鳥獸與土壤,因此務農時須維繫田地健康,讓環境取得生產、生態平衡。

笑稱自己具有「研發」個性,李靜瑤深深被自然農法的觀念吸引,並認為福岡正信能以此自給自足,「我應該也做得到!」明知自然農法門檻比有機農法高、當時台灣幾乎無人實作,她仍在 2011 年轉型期限到達時,漸進改成自然農法耕作,合作社主管、福智的朋友勸退都無法動搖。

初次產量暴跌,自然生命力最終給予回報

理想再堅毅,也不會軟化現實的磨難。李靜瑤說明,農地土壤狀況不佳,初期自然農法的產量低落。她先以自然農法耕作三分地,原本種植玉米,每季尚可收成約 3000 公斤,結果轉型後的第一季「只採收 40 公斤」,每根玉米僅剩 1/4 長度,當季土地承租費都付不起,遑論養家糊口。

慘澹的結果著實讓李靜瑤憂慮,「可能活不下去」。但她認為農田環境還在恢復,自己也還沒拿準自然農法的訣竅,初期免不了繳些學費、取得經驗,於是「打死不退」。她更細心照顧農地,並到各處學習務農方法,修正耕作方式。像福岡正信提倡不除草,她後來仍會定期用除草機割草,不過會把殘體都堆置在田區,以增加農地土壤有機質與肥分。

自然的生命力終於回應李靜瑤的堅持,第二季的玉米,她收成超過 200 公斤,第三季產量更是近 800 公斤。不過玉米仍然比較細小,她無法與合作社共同販售,只好請求認識的法師與北部的福智親友支持。沒想到鮮甜的滋味讓他們「一試成主顧」,向她追購,讓她的玉米每次都迅速售罄,成為她堅持下去的動力。

經李靜瑤多年耕耘,自然農法產出的玉米皆植株壯碩、果實飽滿。(攝影/孫維揚)

積蓄曾低於兩萬,陣痛期超過三年

話雖如此,李靜瑤坦言,轉型自然農法時的收益不穩定,積蓄曾剩不到兩萬元,加上自己要撫養小孩,「前三年其實很痛苦」。每當出現虧損,心理壓力就會湧現,令她感覺窒礙難行,只能躺在床上休息數天。她並透露,自己多次與法師訴苦,甚至出言希望「早點轉世」,結束苦痛。

不過每當心情平復,李靜瑤感覺自然農法讓農田生機盎然,願意認同她、向她購買農產品的人越來越多,她就能慢慢克服心魔,並且接受生計難免短期虧損,只要長期能維持生活,就值得耕耘下去。多年下來,她調適自己為生計憂慮的心態,慢慢走出低潮。

長年實施自然農法留存的作物,逐漸適應李靜瑤的農地環境,變得越來越強健,她不需施肥、施藥就能維持固定產量、穩定收入。另外環境變好,更多生物棲息在田間,她學習怎麼與不同生物相處,像是觀察果樹上是否有肉食蜂類、鳥類棲息,並避免在採收水果時驚動牠們,讓牠們成為控制田間蟲害的幫手。

玫瑰品質優、風味佳,在地業者爭相訂購

李靜瑤的農產品品質優、風味好,許多雲林業者爭相與她採購。斗六花囍烘焙坊負責人林秀玲固定跟李靜瑤採購玫瑰、廣東檸檬等作物,做成果醬融入麵包、蛋糕中,她尤其醉心於李靜瑤的玫瑰,「味道好、加工後色澤依舊漂亮」,發揮自身對烘焙與花卉的專長,開發花茶、奶酪、酵素、醋飲等多種產品,並為店內的招牌。

林秀玲相當感佩李靜瑤13 年來善待環境不放棄,讓農地「回到原本樣子」,自然產出優質的農產品。每次她到李靜瑤的農地拜訪,總能有新鮮的蔬果現採現嚐,並感受到物質與心靈雙重享受,「就像是人間天堂!」

李靜瑤的玫瑰香氣迷人,許多食品加工業者都愛用。(攝影/孫維揚)

奶油巴士烘培坊位於古坑,負責人陳韻筠為世界柑橘類果醬大賽常勝軍。她對李靜瑤的玫瑰風味大為驚艷,也定期採買,製成玫瑰蘋果與玫瑰甜梨醬。她分享,李靜瑤的玫瑰香氣清新卻穩定,花瓣顏色勻稱飽滿,熬成果醬光澤與香氣不散佚,也不搶其他水果風味,相當討喜而頗受好評。

陳韻筠強調,玫瑰花藏匿雜質、昆蟲比例較高,過往與其他業者批貨玫瑰的狀況較不穩定,而「放任管理」的李靜瑤卻能穩定供貨、每次玫瑰都很優質,「千朵花頂多挑出一隻蟲!」她認為李靜瑤獨自以自然農法管理多種作物,還能提供良好的玫瑰,可見其務農功力十足,令她放心。

奶油巴士用李靜瑤的玫瑰創作果醬,色澤宜人,深受好評。(攝影/孫維揚)

維持生計又有更好生活,持續與農田共榮

面對眾人讚譽,李靜瑤謙虛回應,「只是讓環境自己生產(農作)」,卻面露笑容。執行自然農法至今,收入不比務農前,也難以優於慣行、有機農法,但她已能維持生計開銷,賺得良好的農田環境與自給自足的生活,現在還擴大耕作面積至 1.8 甲,在能力範圍內改善更多的農田生態。

李靜瑤認為,自然農法教導她,務農時不應只講究農產品「大又漂亮」即可,更應講求生態、生產、生命、生活永續共榮,她也期待更多人能從她的農產品中體會其箇中滋味。被問現在務農會不會心力憔悴,她笑答身處田間,每天充滿美與樂趣,反問記者,「我會不要這種生活嗎?」

能與土地共好、用優質農產品自給自足,李靜瑤身處田間就笑容滿面。(攝影/孫維揚)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