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曾竫萌˙沈聰明˙黃安葳
一群單親媽媽,自己下田耕作蔬菜、自己找通路販售,以此來養大孩子。這群比誰都勇敢的媽媽們,靠著不輸人的勇氣,種植著多樣化的蔬果,在競爭激烈的有機市場中,闖出了屬於她們自己的一片天。
「很多人都很有興趣,為什麼我們取名叫花田喜事?」花田喜事有機農園專案經理趙子崙解釋說,「因為我們的成員都是單親媽媽,所以希望她們能夠忘記以前的不愉快,以辦喜事的愉快心情來耕種,這樣一定可以也結出愉快的果實出來。」

2006年時,時任花蓮深耕發展協會經理的趙子崙向政府申請了「多元就業方案」,在花蓮縣吉安鄉租下了兩公頃的土地,與12位單親媽媽的員工,開始了他們的耕種生涯。這是一項頗為大膽的冒險,因為他們幾乎都沒有實際耕種經驗,趙子崙把成員全都送進花蓮農改場學習,三天兩頭的往場裡跑,一邊學一邊自己做實驗,慢慢摸索出適合自己田間的方法出來。
不過由於經驗不足,前兩年都以賠本收場,好不容易第三年打平了,卻剛好是「多元就業方案」結束的時候,沒了政府的補助,因此也面臨到過程中最大的困境。
航向不可知的未來
一大部份的單親媽媽在經濟壓力下離開了,趙子崙也考慮著要不要結束這個農場?但是在深思熟慮之後還是無法將它予以割捨,因為之前花了許多心力在土質調整上、市場的銷售也正逐步看出成績,「大家這幾年所累績的努力,難道要這樣就放棄掉嗎?」他認為,延續下去或許還會有出頭的一天,所以牙一咬,還是決定堅持下去。
「當時的感覺是航向不可知的未來。」趙子崙形容,這心情跟他們半夜開著小貨車跑在蘇花公路上,但路旁路燈卻全都不亮的情況很像,雖然沿路黯淡,但是他們還是想辦法把貨車開到了台北,因為有一堆的蔬菜等著要賣。
「哎呀,蘇花公路上半夜的路燈沒亮,是我們真實發生過的情況!」花田喜事的行銷導覽徐妍花接著說,失去政府的補助之後,他們想辦法要讓農場轉型,於是嘗試到台北的農學市集中販售,每個禮拜都有好幾個晚上是在蘇花公路上度過。所幸辛苦有代價,台北對有機食品的接納度較高,再經過一段時間的口耳相傳,花田喜事的蔬果終於逐漸打開知名度,並且穩定的成長當中。

對環境友善最重要
花田喜事種植著多樣化的作物,田間分佈著4、50種的作物。一般農場並不這樣做,因為如此較難達到一定的經濟規模,不過花田喜事有他們的出發點。除了蔬果種類多,合適在市集上做銷售之外,「對環境友善」是最為重要的一點。
由於多樣化的種植會讓植物的氣味分散,病害蟲的侵襲自然減少,而土壤中的微生物相也可得到保護,因此無需採用「殺生」的方式也能讓蔬果健康長大。「即使害蟲也是生命,是與自然環境生生相息的存在。」徐妍花說,他們儘量利用動植物相剋的特性去減少蟲害,「請它們到旁邊去」,而不是用強力去殺死它們。
即使對雜草也是如此。農場中的雜草只要不長得比主作物高,都會得以生存的。「雜草其實是另一種的養分,可以變成土壤鬆軟的介質。」她表示,雜草可為土壤保溼,腐化之後還會化成養分,實在不該用敵視的眼光來看它。負責除草工作的趙子崙則是笑說,每到了雜草非除不可的時候,他都會先跟雜草說話,請它們諒解,先到旁邊去,讓出一條路來給其他作物生長。
感受得到愛心的蔬菜
頻繁的與蔬果甚至雜草對話的結果,似乎產生了正面效果。「蔬菜好像可以感受到我們的愛心,所以長得都很好。」徐妍花說,目前花田喜事的產品有80%銷往台北、20%在花蓮的好市集銷售,每次都賣光光,連他們自己員工想要拿幾包回去都沒有。
這個成績讓單親媽媽們增添了信心,目前他們已租到了一塊五公頃的地來擴大種植,未來也打算與理念相近者組成產銷合作社,讓更多民眾能夠吃到與蟲蟲和平相處的愛心蔬菜,這個理想會讓他們持續不斷的走下去。
- 姓名:趙子崙、徐妍花
- 經營項目:玉米、蕃茄、山苦瓜、秋葵…等40幾種的蔬菜
- 聯絡地址:花蓮縣吉安鄉福興村福興八街75號
- 聯絡電話:0989-581240、0916-701240
- 班別:100年農民學院進階訓練—保健植物栽培管理班、有機農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