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保險體檢 01》水稻保單最成功,香蕉收入險受歡迎,高梁保單異軍突起

極端氣候讓農業損失越來越劇烈,為了不讓農民只能看老天吃飯,我國開辦農業保險,至今 (2024)為第十年,至今開辦28種品項、44張保單,然而除水稻保險一支獨秀,其他作物保單多數乏人問津,或因理賠認定不同,爭議頻傳。(完整保單項目見文末)

今年凱米颱風重創產地,農金署宣佈,有 12 項農漁產保險達起賠標準,預估 1044 位農民可獲得 2007 萬元理賠金,相對於政府投入保費補助及農民自繳保費總數,理賠金額明顯不成正比。然而,農金署和保險公司也逐年檢討、修正保單,但保單設計與產地實況,為何仍有巨大落差?

《上下游》爬梳農金署歷年資料,並訪問農民、學者、全台各縣市政府、開辦農業保險的農金署和多家保險公司,全面盤點目前大宗作物的保單及推動現況,完整呈現農業保險全貌,同時尋找保險改進之道。本系列共計四文,邀請各界一起來關心。

保險覆蓋率、理賠金額最高:水稻

農業保險推動十年,目前全國投保件數 81.4 萬件,累計投保面積 72.3 萬公頃,覆蓋率約 52%。其中水稻堪稱最成功的保單,而農業保險覆蓋過半,也要歸功於水稻。

2017 年,國內第一張水稻保單─富邦產險公司開發的「水稻地域收穫險」問世,天然災害及病蟲害發生時提供理賠。上路至今,累計投保件數近 7 萬件、面積共 12.5 萬公頃。

2022 年,農委會推出水稻收入保險,分為基本型和加強型,其中基本型強制納保,農業部補助全額保費,覆蓋率約 80%、年度投保面積約 16 至 19 萬公頃。

農金署副署長周妙芳表示,水稻收入保險基本型取代天然災害現金救助,天災發生時,農民僅能擇一領取:保險理賠或天然災害現金救助。不過現階段除水稻外,其他作物都是保險理賠和天然災害現金救助雙軌並行。

加強型則由稻農自行加保,不繳納公糧的產銷履歷、有機稻農均有加保資格,加強型年度投保面積為 3.1 萬至 3.4 萬公頃,兩者投保件數和覆蓋面積差異甚大。

儘管水稻收入保險才上路兩年,但農金署資料顯示,水稻收入險累計保費為 7 億 1346 萬元,理賠金額卻已達 13 億 9840萬元,保費、理賠金額都高居所有保單之冠。

稻作天災救助改為收入保險,是目前農業保險最大宗作物。(攝影/林怡均)

西部多只投基本險,加強險保單集中於花東

全台稻農大多投保基本險,但加強險投保面積近半位於花東,對此差異,桃園市及台南市農業局均觀察到,西部稻農普遍認為「有基本險就很夠了」。桃園市農業局農務科林小姐表示,因農民無需繳納基本險保費,基本險保障如同過去的天然災害救助,「體感差異不大」。

不過,部分老農對「任何保險」都非常厭惡,連基本型都不願參加,天災來臨時,仍寧願領現金救助。此外,西部稻農繳納公糧的比例遠高於東部,許多稻農並沒有加保加強險資格。

花蓮是水稻收入加強型保單的最大戶,花蓮縣農業處農政科科長吳秉叡指出,農民投保加強型保單需負擔部分保費,不過花蓮水稻約一半面積是由農會等集團產區契作,集團產區把關品種、品質、銷售,也向農業部領取相關政策獎勵金,並將獎勵金回饋給農民、幫忙分攤保費。

以富里鄉為例,農業部補助 50% 保費,花蓮縣政府補助 20%,鄉公所、集團產區各負擔 10%、甚至全數吸收,農民頂多負擔 10% 保費,「投保率當然很高」。

相較於過往的水稻地域收穫險,收入險加強型在花東特別受歡迎。吳秉叡指出,花東米價高,「光是花蓮的白米價格,每公斤就比西部高 7 元以上」,因此花蓮水稻繳納公糧的比例極低。但水稻地域收穫險的理賠是依照公糧計價,對花蓮稻農來說不划算,農業部的水稻收入保險加強型不僅保額高,還有加成,「對花蓮稻農更有保障」。

近期保單最大黑馬:高粱收入保險

投保面積第二名的作物是高粱,2022 年,農委會推出高粱收入保險,第一年投保面積便達 2326.69 公頃,2023 年成長至 2679.5 公頃,連續兩年的覆蓋率約八成,其中又以金門縣的投保件數最多。

以栽培面積來看,金門縣投保件數多並不意外,因為農業部統計顯示,金門縣為全台高粱最大產區,不過,台灣本島的高粱面積也在快速增長,投保件數同樣持續爬升。

台灣本島的高粱面積成長,推力來自於政策,拉力來自於市場。農業部為調節水稻生產面積,鼓勵農民轉作更省水的雜糧作物,金門酒廠則在 2021 年底與台灣本島的農會簽約契作高粱,在此基礎上,地方政府也推了保險一把。

台南市農業局農會輔導科科長王仁志表示,台南市針對水稻、香蕉、文旦柚、芭樂等作物保單提供 22.5% 保費補助,高粱則為 40%,高粱的保費補助額度高,是為了鼓勵農民轉作。高粱豐收時有金酒公司收購,欠收時則有收入險保障,整體而言,農民不必再煩惱銷售,只需專注於生產。

結穗明顯的高粱,圖中高粱為臺南8號。(照片提供/學甲區農會)

災害、收入險投保趨勢相反:香蕉

香蕉栽培面積為是國內水果前三名,全年可收成,但不同季節的價格差異極大,夏秋時則容易遭受颱風危害。

香蕉保單有二,均是 2019 年開辦,富邦產險推出香蕉植株保險、農委會則推出香蕉收入保險。農金署統計顯示,香蕉植株保險的投保面積第一年領先收入保險,但植株保險投保件數及面積逐年下滑,收入險投保件數和面積則逐年攀升。

兩張保單不同命運,台南市農業局農會輔導科科長王仁志分析,香蕉植株保險僅在天災造成農損時理賠,香蕉收入保險則以全年均價、平均產量計算得到平均總收入為基準,未達平均收入便理賠,「等於是把天災、市場波動風險都算進去了」。

對農民來說,兩張保單都要繳納保費,但香蕉收入保險能保障的風險更多,因此農民便紛紛向收入險靠攏。

屏東縣南州鄉果樹產銷第 30 班班長余致榮契作面積約 200 公頃,為確保經營穩定,他同時為果農投保植株險與收入險。余致榮認為,植株保險的理賠認定方式「不透明」,天災發生時,他的果園出現損失,產險公司會啟動無人機勘災,但勘查田區可能是其他農民的果園,「這樣不公平」。

對於收入險,余致榮則非常肯定,「現在已是我們的主力保單」。以今年度凱米颱風為例,他的契作果園平均減損三成,收入險理賠可彌補部分損。過往投保時,倘若遇到蕉價崩跌,收入險也能派上用上,但若香蕉平均收入提高、沒有獲得理賠,下一年保費會打折,「負擔輕很多」。

颱風過後,產地香蕉即將復耕,明年產量才能回穩。(攝影/林怡均)

香蕉收入險受肯定,但仍有修正空間

香蕉收入保險開辦至今,香蕉收入保險已理賠 2547 萬元。但高雄市美濃區農會總幹事鍾清輝認為,香蕉收入保險有許多需要改進之處。

他指出,香蕉理賠標準為平均年收入,平均收入低於保額便啟動理賠,但以「年均價」計算並無代表性,因為產地蕉價日日變動,例如:7 月產地蕉價每公斤僅 12 元,但 2 月可能高達每公斤 50 元,全年均價會落在 25 元左右,但事實上,7 月收成的香蕉才是多數。

鍾清輝指出,收入保險計算的平均收入和多數蕉農收入落差極大,美濃的香蕉農一開始投保踴躍,但對於理賠計算及結果並不滿意,實際遭遇農損、收入下滑的蕉農仍難領到理賠,「農民很失望」。

另外,平均年收入是全年結束才結算,即便農民能獲得理賠,也必須等到下一年才領得到,農民每天吃穿、買肥、買農藥都要花錢,「理賠的等待時間實在太久」。

香蕉的主要產區為高屏,但各縣市都有農民種香蕉。花蓮縣農業處農政科科長吳秉叡則認為,香蕉收入保險採納高屏等主力產地的青蕉價,但各地蕉價不同,「這樣計價對花蓮不太公平」。花蓮香蕉面積雖然少,但仍有專業蕉農,收入險應以各縣市的平均價為基準,才能讓全台蕉農都有保障。

對於產地心聲,農金署副署長周妙芳回應,現階段香蕉收入保險的年均價確實是以高屏等四大產區價格計算,但農金署會定期邀請學者、農民、農會、合作社來檢討、修正保單。去 (2023) 年起,農金署便調整保單,將收入險拆分上下半年期,讓春夏蕉、秋冬蕉能分開投保,供農民選擇。(文未完,請繼續閱讀

系列閱讀:

農業保險體檢 01》水稻保單最成功,香蕉收入險受歡迎,高梁保單異軍突起

農業保險體檢 02》釋迦是水果投保冠軍,水梨理賠爭議大,柚子保單難滿足不同產農需求

農業保險體檢03》芭樂難理賠,木瓜保單改進中,漁業投保大起大落,多項農漁產品缺保單

農業保險體檢04》農民保費越少越好?保險公司賺太多?看氣象數字理賠為何出問題?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