薑是國人不可或缺食物,但它也是出了名的「傷地作物」,一塊農地若種過薑科作物,經常要休養超過 3 年起跳才可復種,不但薑農疲於奔命,也增加山坡地的開墾範圍。
如何克服薑的「連作障礙」?幾位嘗試在同一塊地持續種薑的農友發現,關鍵是「養土」。菌相豐沛的土壤較能抑制病原菌,讓薑維持健康。有機薑黃專家提醒,薑科作物連作挑戰性大,建議農民真想嘗試,應先少量試種,並優先採取輪作,較能免於種植失敗。

種薑有連作障礙,四處換地勞力勞心
一塊地種完薑,要花好幾年「休養」是農民的既定認知。根據農民經驗,印薑、薑黃等薑科作物有極強的「連作障礙」,採收過後繼續種薑,收成會愈來愈差,坊間說法是薑很會汲取土地養分,而讓土壤快速貧瘠所致。
另外薑連年種在相同土地,植株發病率會增加,可食的根莖還沒膨大就易發爛、死亡,「四處獵地」是薑農的日常,多數地主也基於上述緣由,不會連年租地給薑農耕作。
種薑換地是浩大工程,因種薑過程需要「培土」,當薑的塊根冒出土表,就要趕緊再去覆土,收成時往往累積數十公分土壤,需要大量人力或使用機械挖薑,但開挖後的農地卻無法原地連作,又要尋找新的土地,就讓薑農相當苦惱。

初試連續種薑,至今產量穩定又更省力
南投浚騰農園園主張源沛有機栽種蔬果,種植廣東大薑與竹薑。最初他採取換地耕作,後來則把農地區分數塊,讓薑跟香蕉等作物輪作,但因農地面積有限,每年輪作,土壤復原速度逐漸跟不上輪作週期,令他相當困擾。
在某次農民市集擺攤,他向執行自然農法的果祥法師抱怨種薑困境,對方反饋「我原地種植都好好的」一句話,刺激他思考原地連作薑。
張源沛表示,當時果祥法師提及,萬物與土地皆有共存之道,順應農地狀態,不要過度干預,種薑反而不用擔心連作障礙。聽起來像玄學,但張源沛學習過土壤營養領域,認為法師的話可以轉譯成「維持土壤健康」,當農田土壤的營養、微生物相穩定,連年種植薑可能不會高產,但也不致於爆發嚴重連作障礙。
想通這點後,張源沛想嘗試連作薑,剛開始不敢全部連作,而是第一年採薑後,維持 1/3 面積繼續種薑,其餘田地依舊改種其他作物。「結果產量蠻穩定的」,才嘗試全部田區連作薑。
經過自己試驗,張源沛在同一塊農田連作薑超過 3 年,薑產量都相當穩定,因為是小面積、有機種植薑,他每年 0.01 公頃的薑田約可採收至多 200 斤的老薑。雖然這與慣行大面積種植的薑農相比,規模相當小,但他現在種薑,只需要初期拔草、定期培土,採收後整土與清園,就可原地續種,對他與母親兩人作業「省力、省花費很多」。
心法:補充有機質以養土,更專注於照顧植株
張源沛認為,想連作薑的關鍵是「養土」,與其快速、大量補充氮、磷等供應植物生長的營養物質,反而給予較多有機質肥料,滋養土壤中各種微生物,菌相豐沛,致病的病原菌數量較能受其它微生物抑制,讓薑維持健康。
張源沛種植薑時,會先挖溝超過 30 公分,充分翻拌、翻鬆以後,用肥分含量看似較低、但有機質含量高的有機質肥料,倒入土溝並拌勻,最後放下生長良好的種薑塊後覆土。他會覆蓋一層蘆葦保濕,並可在分解後供應少許有機質,不過之後不再追加使用有機資材,只會定期除草、培土,剩下任由薑自然生長。
除了養土,張源沛也表示,細心觀察種薑環境與生長實況,每處細節都顧好薑,也是植株較少發病原因。例如薑相當怕陽光直曬、地下部怕淹水,他的薑田有適當樹蔭、排水又良好,讓薑有充足濕氣也不會過濕。他母親也堅持薑田裡的露水要全乾,才可進去工作,防止工作過程稍微折傷枝枒,露水就會是傳播病害的媒介。

世豐菓園:注重土壤健康,選擇健壯薑種
台中世豐菓園園主林世豐連作薑與薑黃十多年,他表示,如果再種薑之前埋入大量化學農藥或肥料,會讓土壤中微生物相失衡,雖然可依靠換地解決,但他以公司類比,員工若頻繁更動,無法跟公司建立穩定關係;在連續種植薑,成為同塊農地上的「穩定員工」,才可能塑造土壤微生物相利於薑、薑黃連作。
林世豐認為,選擇薑適合生長的農地,注意栽培細節,是薑順利連作的關鍵。像薑怕高溫與積水,他種薑的農田選擇氣溫涼爽、排水良好處。採薑週期拉長到兩年以上才挖薑,並挑選最強健的薑作為下一次薑種。他解釋,能生長良好的薑,代表最適應氣候、土壤狀態,連作以後也比較能在相同的薑田生長良好,產量較穩定。

豐滿生技:上下層土壤翻拌、加上微生物資材穩定薑黃田
上述農友連作薑科作物是小面積耕作,有機會連作薑是比較大規模生產嗎?豐滿生技精緻農場有機栽培薑黃超過 6 公頃,負責人謝瑞裕形容自己是「類輪作」生產薑黃。
因為薑科作物採收後,常殘存植株殘體在土壤,成為病原菌溫床,連作就容易感染根腐病、萎凋病等。避免病害爆發,他至多在同塊田區連作 9 年薑黃,仍會換成山藥等不同作物輪作,至少 2 年才復種薑黃。
謝瑞裕分析,薑黃比薑更能抵抗根腐病等病害,更重要的是他在每次採收薑黃後,不僅仔細清除田間殘體,並會深掘土壤,將表層 1 公尺的土以及深度 1 公尺以下、至少 50 公分的土壤「上下調換」。不同深度土壤性質、微生物相等不盡相同,交換底層土壤種植薑黃,道理也類似換地耕作。
謝瑞裕估算,每分薑黃田原地換土的費用至少 1.5 萬元,後續也要輔以施用放線菌、光合菌等,穩定農田微生物相。但他不用頻繁換地生產薑黃,產量減少幅度控制在 20% 內,認為是省去尋覓新田、或者離土栽培的金錢、勞力成本。他舉例,像用美植袋等離土栽培薑科作物,每分地花費可能百萬元起跳,相比之下用翻土、施用微生物資材等方式連作薑黃效益仍較好。

提醒:連作薑挑戰大,需先少量嘗試可行性
然而是否所有薑農都適合連作,謝瑞裕保守回應,「挑戰性高,要審慎評估」。他指出,薑科作物生產成本高,而且薑若感染根腐病等,生長一段時間、爛根以後才會被察覺,屆時農民可能投資許多成本,血本無歸風險高。連他自己摸索翻土連作薑黃,也曾有過 2 年收成不佳,而薑科作物中的薑對土壤疫病相當敏感,不建議農民生產老薑、嫩薑時輕易嘗試連作。
謝瑞裕也說,土壤與栽培環境狀態影響連作薑科作物成敗很大,不僅是土壤微生物相、土壤酸鹼度與鹽類含量、平均氣溫與降雨等,都會左右薑科作物健壯程度,若天候或土壤環境不適合薑生長,不建議農民貿然嘗試連作。另外連作薑黃,他強調一定要採收後翻土,「曾經沒有翻,薑黃還是爛根」,而且連作幾年後仍會輪作,才較能控制生產風險。
謝瑞裕提及,農民若可耕作面積夠大,可採取水旱田或搭配不同作物輪作薑、薑黃等,生產風險會比連作還要低,也提醒農民應先小規模試種,確保農地較有機會連續種植薑科作物,再研究較適合自己生產的模式,不要一次就全部連作,不幸失敗將會虧損嚴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