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發動關稅戰,以台灣對美國整體貿易逆差為由,對台課徵 32% 高額關稅。總統賴清德宣佈,將與美國以「零關稅」為基礎展開貿易談判,並將針對美方點名的「非關稅貿易障礙」提出回應。(「非關稅貿易障礙分析,點選這裡」)
假若台灣採取零關稅政策,對農業將造成哪些衝擊?《上下游》全面盤點發現,衝擊最劇烈者為水稻、肉雞、鮮奶;水果、蔬菜部分則衝擊較小。業界分析,若美國米零關稅進口,將導致台灣稻米產業全面滅頂,衝擊難以估算。(零關稅對台灣農業影響全貌整理,請見文末)

30 萬人飯碗不保?稻作產業鏈憂美國米零關稅衝擊
美國米進口商 A 先生表示,當年在 WTO 談判時,台灣就給了美國最優惠的待遇,在 144,720 公噸的關稅配額中,美國就佔了 64,634 公噸。如果進口超過這個優惠配額,每公斤要支付 45 元的關稅,「這個 45 元是重要的分水嶺,之前台灣進口美國米不會超過配額,因為沒有人要付關稅。」
A 先生提到,目前美國米進口鮮少進入末端通路,多半在加工或餐飲使用,以去年的均價來看,一公斤大約 28.8 元。如果台灣給予美國米零關稅的優惠,等於美國米的售價就只有 30 元左右。以現今國產白米每公斤 50 元的均價來看,台灣價格遠遠不敵。A 先生說自己雖然作進口生意,但也認為開放美國米零關稅「此舉動搖國本」。
斗南精米廠場長張耀裕表示,美國針對各國需求,栽種不同品種,「連越光米都有」,不要以為美國米就不好吃。雖然運費高,但因為加州大面積栽種,成本低廉,再加上關稅優惠,美國米價優勢依然明顯。張耀裕坦言,台灣若降低對美國的稻米關稅,「我們的稻米產業就『穩死』了」。
稻作協會前理事長陳燕卿表示,水稻產業鏈龐大,從秧苗、代耕、農機、農藥肥料、加工、運輸等等,從業人員至少 30 萬。如果美國稻米零關稅進口台灣,這些人可能都會失業。「想像一家公司有 30 萬員工失業,那是什麼可怕的景況?」

美國米搶進日本超市 台灣米出口恐腹背受敵
針對稻米關稅,另一值得關注的議題為台灣米外銷市場。大倉米舖甫以高品質的「台南 11 號」上架日本超市,創辦人簡碩宏表示,過去美國出口白米到日本,都是加工用途,但今年 3 月已經在超市看到小包裝的美國米,「這背後代表美國在試水溫」,可以視為大舉出口的跡象。
簡碩宏提到,加州的稻田一望無際,管理成本相對低廉,倘若日本政府再給予關稅優惠,競爭力絕非台灣可以抗衡。但他觀察,若日本真的大幅降低美國關稅,一定會在國內引發劇烈抗爭,他判斷日本的態度暫時不會放軟,「不過我們要有這樣的心理準備」。

美雞零關稅壓境 養雞產業恐跌破五成自給率
除了稻米,雞肉也可能是「零關稅」政策受衝擊產品。目前台灣進口雞肉主要來源國就是美國。(閱讀新聞背景點選這裡)
以 2024 年為例,美國出口近 21 萬 公噸冷凍雞肉到台灣,佔整體雞肉消費市場約 35%。中華民國養雞協會秘書長王建培表示,目前國產雞肉的平均單價為每公斤 100 元,美國肉雞為 85 元,如果拿掉 20% 的關稅,美國雞肉就會降至 70 元。他憂心此舉會讓台灣雞肉自給率退到 50%。
他也補充,台灣農業產值或許不高,但是從業人口相當龐大,再加上「惡鄰居」隨侍在側,我們更應該重視糧食自給率,他呼籲政府不要因工業犧牲農業。
.jpg)
美國液態乳可能要求比照紐西蘭零關稅
台灣進口美國牛乳,目前課徵每公斤 15.6 元的關稅。中華民國乳業協會秘書長方清泉指出,台灣每年自美國進口 3 萬多公噸的牛乳,美國已經是我們最大的液態乳進口國。台灣酪農產業應對紐西蘭零關稅已經疲於奔命,一旦開放美國牛乳零關稅進口,「一定會造成更大的衝擊」。
牛不受影響,豬肉可能受到衝擊
台灣肉牛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張志名表示,台灣進口美國牛肉的關稅僅每公斤台幣 10 元,相較於一公斤上千元的進口牛肉,「關稅已經低得趴在地板了」。國內肉牛的自給率不到 5%,而且多走溫體牛市場,與進口牛肉沒有競爭關係。
潘建同指出,美豬價格長年低於國產豬肉,但國產豬還是可以有超過九成的自給率,這除了歸功於國產豬肉優異的品質外,還因為產地標示幫助消費者可以指名購買。不過台美談判後的變局,確實讓豬農感到憂心。
以今年第 11 週為例,美國冷凍豬肉屠體一公斤 63.46 元,拿掉 12.5% 的關稅,將變成 56.40 元。同一段時間,國產豬肉價格為 95 元。當價格再退一步、標示又可能取消,代表消費者無法辨識、通路又有更低價的選擇時,難保豬肉產業會受到多大的衝擊。
香吉士不香?零關稅也難掀風浪
台灣從美國進口的水果,以蘋果為大宗,其次則為葡萄、桃、李與柑橘。《水果政治學》作者焦鈞指出,台灣柳丁、茂谷、椪柑的總產量將近 14 萬噸,美國柑橘進口只有 4000 公噸,佔比僅 0.32%。焦鈞認為,除非消費者習慣大幅改變,短期內零關稅的進口美國香吉士不會造成台灣柑橘版圖的大幅變化。
台灣蔬果輸出業同業公會理事長蘇雲嶢指出,美國沒有桶柑、椪柑等台灣人熟悉的柑橘,最大宗的便是香吉士(晚崙西亞橙),加上它很耐放,因此成為進口的選項。關於美國壓力,蘇雲嶢表示,AIT 的確曾致電關切,「最近怎麼買得比較少?」AIT 也暗示,衛福部不該再用檢疫等手段形成貿易障礙。
面臨台美談判,台灣水果進口商協會理事長曾文佐認為,不應該一開始就從零關稅談起。尤其是水果的關稅,美國櫻桃關稅目前是 7.5%,「我建議所有的水果都以 7.5% 來談,美國應該會接受」。
至於零關稅會不會讓美國香吉士大舉攻佔台灣柑橘版圖?「不會」,曾文佐指出,台灣柑橘盛產季節,美國沒有香吉士,關稅再低也無法進口,台灣柑橘約從 11 月到隔年 3 月,美國在 4 至 7 月接手,接著換南半球的澳洲和紐西蘭,再輪回台灣產季,有非常完美的平衡,不會因為零關稅打破。
蔬菜衝擊不大,多為補足季節缺口
台灣進口美國結球萵苣,每年接近一萬公噸,目前關稅為 20%。麥寮果菜生產合作社經理郭淑芬表示,進口萵苣主要為補足台灣夏季缺口,「不從美國進,也要從越南、韓國進」,若美國關稅調降,只會排擠其他進口來源國,不會影響台灣的蔬菜產業。
台灣去年從美國進口 2818 公噸芹菜,關稅為 15%。青苑洋芹創辦人謝建復指出,美國銷台芹菜最大的成本不是在關稅,而是運費。同時,夏季是美國蔬菜主要產季,剛好可以彌補台灣的缺口,「即便 15% 的關稅被調降,對台灣芹菜的影響也不大」。
進口洋蔥填補淡季、美國也沒有出口大蒜
2024 年,台灣從美國進口 24,917 公噸的洋蔥、大蒜等蔥屬蔬菜,目前洋蔥對美關稅為 25%。保證責任屏東縣南台灣洋蔥蔬果運銷合作社理事許合生信心十足表示,「台灣洋蔥不夠吃,才會進口洋蔥」,且台灣主要進口國是越南及紐西蘭,即便降低關稅,美國仍有運費上的劣勢。
保證責任彰化縣中台灣洋蔥生產合作社理事主席周先生則指出,台灣洋蔥盛產時,售價遠低於進口洋蔥,「美國沒辦法進口更多洋蔥」。他也補充,紐西蘭進口洋蔥早已經是零關稅,也沒有打擊到國產洋蔥產業,「基本上進口洋蔥就是填補淡季用的」。
大蒜進口關稅為每公斤 27 元,10 至 12 月可在 3520 噸的配額限制內以 22.5% 稅率進口。海口農糧生產合作社理事主席林煌智則表示,台灣主要的大蒜進口國是阿根廷及埃及,美國本身就是大蒜進口國,「不必擔心台美關稅談判會影響台灣大蒜產業」。
大豆玉米早已零關稅 美國擴銷影響有限
農糧署雜糧特作組雜糧產業科科長張乃文指出,進口大豆多為榨油用,玉米則是飼料玉米居多,且兩者在 WTO 談判時,已經設定為零關稅。另外,小麥雖有 6.5% 的關稅,但進口量已經飽和。整體來說,對台灣好不容易略有起色的「雜糧復興」影響不大。
畜牧司副司長周志勳則表示,台灣飼料玉米多為裡作,面積本來就不多,且政府有保價收購,「不必擔心美國進口更多飼料玉米」。
學者:台灣應謹慎應對美方壓力
逢甲大學國際經營與貿易學系教授楊明憲指出,長期以來,農業部門總是被犧牲,雖然政府全力輔導台灣農業,但禁不起在談判桌上一再面臨壓力,「農業部門要先與談判團隊溝通,劃定我們的底線,設立階段性目標,衝擊較小的產業可以先放行」。
他舉例,紐西蘭液態乳已經零關稅進口,台灣勢必很難不對美國也提供相同待遇;但影響層面較大的產業,例如稻米,就要放在最後再來談,才能爭取更好的條件,讓衝擊降到最低。
另外他也建議,國內市場也要作好因應措施,進口零關稅表面上是「造福消費者」,但長期來看卻會讓台灣農業崩壞。「國產一定要強調新鮮、安全」,並且透過清楚的標示讓市場分流,進口農產品走外食通路,國產則倚賴家庭消費,透過分流與標示,讓消費者來保護我們的農業。
延伸閱讀:
貿易戰爭 01》若美國農產品進口零關稅,稻米產業滅頂,雞肉、鮮奶大受衝擊
貿易戰爭 02》保護食安也成「非關稅壁壘」?美豬牛鬆綁、基改豆進校園成戰場
貿易戰爭03》貿易商暫停出貨,台灣鯛無預警降價,學者呼籲勿恐慌、補助
紐西蘭鮮奶零關稅也沒比較便宜
紐西蘭乳品零關稅,我也沒看到國產鮮乳有變便宜啊,不需要替這些資方可憐,尤其國內農產品被少數通路(黑道)把持
美國的米,在台灣賣不動。
因為美國米沒有黏性,台灣人都吃不慣。
跟美國豬肉一樣,有騷味。
亂分析,難道台灣人不會減少 (拒絕) 購買美國米嗎? 為啥都要把標題寫成這樣? 唯恐天下不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