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陸域風機開發超過 20年,法規放任廠商任意獵地,各地頻傳噪音、眩影受害案例,日前台亞風能欲於東海岸開發 58 支風機,更點燃全國怒火。環境部長彭啟明出面滅火,表示台灣地小人稠,不支持設置陸域風機,但經濟部能源署表示,仍鼓勵陸域風機發展,只是不鼓勵有生態環境疑慮、或地方不支持的案例。
換言之,儘管台東案因輿論暫停,其他地區陸域風機開發仍將繼續。假若中央未能針對陸域風機提出選址導引或加嚴管理,可預期各地仍將衝突不斷,並加深國民對綠能政策的反彈。
.jpg)
風電從海上、沿岸到內陸步步進逼
台灣本島陸域風機開發,由苗栗沿海一路到彰化平原,甚至進入濁水溪床,南部則由屏東楓港溪到南迴公路,一路開發到台東長濱成功,在各地皆引發抗議浪潮。
其中,彰化縣是陸域風機的重災區。目前除了已設置的沿岸 117 座風機,還有 90 座風機正在進行申請開發程序,密度十分驚人,有風機距離小學不到一公里,甚至出現不同廠商風機基座過於靠近,環評委員形容是「葉片會相互撞擊」的距離,令當地居民、環團強烈反彈。
台東風場條件不如西海岸,過往並未被列入開發熱區,但在離岸風機進展遲滯之下,業者開發腳步也深入台東南迴公路。台亞風能計畫在此興建 58 支陸域風機,若通過環評、進行開發,不僅將重塑東部沿海景觀,更可能對當地生態、居民生活與觀光業帶來深遠影響。
.jpg)
台東團體:法規簡陋放任開發,資訊落差對部落不利
受全國矚目的台東長濱成功風機開發案,因涉及景觀與生態議題,特別是南迴公路是地質敏感區,海岸退縮且有侵蝕風險,業者並未說明選址評估理由,引發強烈抗議,在地方與中央政壇皆引發關注,罕見不分黨派都表態反對開發。
台東地方人士表示,反風機的情緒已經影響到大罷免的推動,尤其是被罷免之一的台東立委黃建賓,更趁這一波檢討綠能政策的政治機會,動員泛藍立委與支持者聯署反對風機,趁機削弱罷免連署案聲勢。反對風機的民意延燒,也迫使環境部長跳出來表態,不支持陸域風機繼續發展。
荒野保護協會台東分會議題組組長蘇雅婷認為,長濱人強而有力的發聲,點燃起地方「風機要把東海岸包圍」的危機感,成功燒出輿論,迫使由民代到議長接連發聲反對。
蘇雅婷也點出,東海岸沿線有數十個部落,很多居民都不太清楚風機對生活的影響,更凸顯綠能開發對當地社區的資訊落差,民眾被迫面對巨大的不確定性,政府不應放任業者繼續擾民。
.jpg)
法規簡陋,開發准駁全權交給環評機制
長期以來,經濟部並未針對陸域風機制訂引導機制,光是以環評距離而言,從 2011 年苑裡反風機抗爭開始算起,民間訴求將環評標準提高到500公尺以來,這個加嚴規定的要求,整整延宕十年,直到 2023 年才完成修法通過,其立法效率有如牛步。
目前國內對陸域風機開發唯一的限制,為《開發行為應實施環境影響評估細目及範圍認定標準》第 29 條規範,除了保護區及保安林地外,僅限制風機距離 500 公尺內如果有建築物,必須送交環評,但若於農地、風景區及養殖區開發則欠缺規範。
翻閱與陸域風機開發相關規定僅此一條,幾乎是把陸域風機開發准駁全權交給環評機制。然而在欠缺選址引導的前提下,各家業者四處搶地插旗,遊說地方同意,讓社區疲於奔命,隨時需因應突如其來的開發案,徒耗社會成本。
.jpg)
彰化環盟:應尊重國土發展願景
彰化環保聯盟總幹事施月英表示,彰化風力發電密度之高已到了無法忍受的地步,海上有上千隻風力發電開發之外,沿海地區也早已飽和,現在風電業者不斷向內陸聚落區逼近,逼使民眾群起反對。如今看到東海岸也遭遇風電開發壓迫,她認為東部不是用電地區,不該為了西部所需求綠能要求東部犧牲環境資源。
她也指出,陸域風機政策不明,在簡陋的法規環境下,讓業者自行選址開發,不僅霸凌地方民意也漠視縣市國土規劃願景,她主張陸域風機開發,應服從於縣市國土計畫,以彰化為例,既然芳苑的目標是推動彰濱海岸成為國家級溼地及發展休閒文化,那風力發電就不該再違背地方願景,不斷湧入芳苑開發。
.jpg)
地球公民:綠能開發恐成投機套利工具
明知環評未必會過,為何業者仍蜂擁投資?地球公民基金會專員梁聖岳觀察, 東海岸陸域風機爭議跟其他東海岸開發案有類比之處,就是業者申請案多,但是實際開發者少。業者主要目的是炒作及融資,等開發許可拿到、土地變更完後地價翻漲數十倍,業者轉手就把開發案賣掉。
梁聖岳表示,台亞風能開發案也可能類似前述操作手法,例如該公司在彰化芳苑鄉外海的環洋風場,在通過環評後取得開發權,就轉售 80% 股權給法國電力再生能源集團。
他認為,目前風機雖有一些申請程序,但都沒有明確的公民參與跟駁回的機制,通通都給環評「當壞人」,經濟部能源署應先篩選出合適的廠商、進場到合適的地方開發,而不是放任業者送件,「最後大家都在環評會議中吵架」。
環境部:反對陸域風機;經濟部:鼓勵陸域風機,反對不當個案
環境部長彭啟明昨(14)日受訪重申,反對陸域風機開發,他更表示,若依照 2023 年修訂的法規,陸域風機設置地點周邊 500 公尺有建物就要環評,台灣受限地狹人稠的國土條件,導致陸域風機發展須非常謹慎,近年送進環評審查的開發案也因環評委員嚴格審查難以通過。
彭啟明表示,與經濟部「同一立場」不鼓勵陸域風機發展,然而根據《上下游》向經濟部能源署求證,環境部與經濟部意見顯然未達成一致。
能源署能源技術組組長陳崇憲表示,能源署仍鼓勵陸域風機發展,唯獨「不鼓勵對生態環境有疑慮、地方不支持之陸域風電設置」,亦即,經濟部的立場不支持東海岸風機開發個案,但是政策上仍鼓勵廠商開發陸域風機。
.jpg)
能源署:未能提供陸域風機用地指引,因權責管理單位太多
陳崇憲坦言,陸域風機業者撰寫環說書申請環評前,應該先做到排除敏感區位,也需知會相關部會,這對開發案、業者也是一種保護,不至於浪費資源。就本案(東海岸陸域風機)而言,本需至少一年時間做土地盤點及法律可行性研究,但這些都還沒完成,就先公展資料、徵詢意見,導致民意反彈。
他直言,本案開發單位劃設點位方式「太誇張」,專業不足。認為陸域風機「成本低、技術門檻不高」,導致許多新進但經驗不足業者進場,這對於陸域風機發展是不利的。
針對輿論認為,經濟部作為能源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理應進行政策引導,而非放任業者四處擾民。陳崇憲說明,能源署會提供場址供離岸風電業者參照,但在陸域風機卻未能採行,是因為涉及權管單位太多,要調查不同部會的法令及地目,恐怕曠時日久。
他舉例,環境敏感區屬於內政部、海岸屬於海委會,環評屬於環境部,電業籌設才會回到經濟部能源署,應此必須組成跨部會的機制,才有辦法。

是否為趕綠能進度,放任開發?能源署:陸域風機無達標壓力
另外,政府於 2017 年提出「風力發電四年推動計畫」,陸域風機部分設定在2025目標年開發量須達 1200 MW,但《上下游》查詢立法院資料發現,從2018年至2020年,陸域風機開發皆未能達成預定目標,光是2020年落差就達到 88.3 MW,經濟部是否有「趕進度」壓力,因此刻意放任業者開發?
陳崇憲回應,2025年的陸域風機發電量目標已下調至 886 MW,直言「陸域風機已無達標與否的問題」,經濟部雖仍鼓勵陸域風機,但並未強求目標。不過他也不否認,法規不足及欠缺導引的問題仍在,導致業者仍前仆後繼進場。
業者:現有法令嚴謹,企業不會套利投資,遭遇非理性動員
台亞風能公司公共事務協理黃佩君表示,本次案件確實地方有許多意見,但她認為,一部分是對該公司的誤解,一部分則是對法制程序了解不足,而確實也收到消息地方有在動員。她表示,環評法令相當嚴謹,本案仍在非常初期階段,絕非公開展示資料後就很快可以取得開發權,該公司在尊重法令下會依規定執行開發。
針對外界風機開發影響東海岸景觀,她認為「見仁見智」。另外,開發單位理解沿線有許多部落,願意尊重傳統領域與諮商同意權行使,但有些部落並沒有定期運作的部落會議,該如何讓這些部落行使諮商同意權,會與地方政府來協商。
至於外界質疑本案是否為套利投資,取得開發權後轉手出售牟利。黃佩君認為台亞是風能公司並非土地開發商,相關案場交易有融資考量,至今該公司仍持有環洋風場股份,亦負擔數百億開發資金,套利說法對公司並不公允。
詹順貴:國土環境不適合,能源署應宣布不支持陸域風機
擔任過環保署副署長的律師詹順貴認為,東海岸的風機開發計畫可說是「無法無天」,民意反彈雖展現足夠壓力逼政治人物表態反對,但西部風機仍然以化整為零方式,導致開發衝突不斷,徒耗社會成本。
詹順貴認為,就國土條件與國家能源政策而言,儘管離岸風電也會有環境生態衝擊,但畢竟遠離人類居住區域。而陸域風機缺乏發展腹地,且協助國內產業發展有限、效益不明,他認為經濟部應當宣布不支持陸域風機,台電也不再收購,才能一勞永逸,停止陸域風機與環境生態及社區居民的衝突。
延伸閱讀:
33 支陸域風機矗立南迴海岸線?恐衝擊生態,低頻噪音影響健康,專家籲審慎評估
濁水溪出代誌 01》36 支大型風機湧入河道,免環評,影響生態環境、居民安全
十支大型風機闖關屏東枋山,環評認開發衝擊猛禽、噪音炫影干擾,要求補正再審
全台最慘風電苦主─50 支大型風機再入侵芳苑鄉,猶如50層樓壓境,地方怒喊「受夠了」
這篇有做到平衡報導還算盡責,但上下游似乎始終說不清楚你們到底支持何種能源政策,核電、火力、再生能源,還是用愛發電?非常願聞其詳。
若忽略國家用電成長的客觀預測和事實,只是一味鄉愿的挑出這個不好那個不好而不提出具體政策建言或可嘗試平衡妥協的大方向,那被稱為左膠環團真的剛好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