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的陸域風機,遍地烽火,法規任廠商獵地,經濟部、環境部不同調,凸顯綠能政策混亂

台灣陸域風機開發超過 20年,法規放任廠商任意獵地,各地頻傳噪音、眩影受害案例,日前台亞風能欲於東海岸開發 58 支風機,更點燃全國怒火。環境部長彭啟明出面滅火,表示台灣地小人稠,不支持設置陸域風機,但經濟部能源署表示,仍鼓勵陸域風機發展,只是不鼓勵有生態環境疑慮、或地方不支持的案例。

換言之,儘管台東案因輿論暫停,其他地區陸域風機開發仍將繼續。假若中央未能針對陸域風機提出選址導引或加嚴管理,可預期各地仍將衝突不斷,並加深國民對綠能政策的反彈。

在2021年上下游風電專題指出,西海岸風機密佈引發居民怨聲載道。(上下游資料照)

風電從海上、沿岸到內陸步步進逼

台灣本島陸域風機開發,由苗栗沿海一路到彰化平原,甚至進入濁水溪床,南部則由屏東楓港溪到南迴公路,一路開發到台東長濱成功,在各地皆引發抗議浪潮。

其中,彰化縣是陸域風機的重災區。目前除了已設置的沿岸 117 座風機,還有 90 座風機正在進行申請開發程序,密度十分驚人,有風機距離小學不到一公里,甚至出現不同廠商風機基座過於靠近,環評委員形容是「葉片會相互撞擊」的距離,令當地居民、環團強烈反彈。

台東風場條件不如西海岸,過往並未被列入開發熱區,但在離岸風機進展遲滯之下,業者開發腳步也深入台東南迴公路。台亞風能計畫在此興建 58 支陸域風機,若通過環評、進行開發,不僅將重塑東部沿海景觀,更可能對當地生態、居民生活與觀光業帶來深遠影響。

台亞風能規劃,在成功長濱海岸線設置25座陸域風機,引爆東海岸居民反彈。(圖片來源/環評公展書件)

台東團體:法規簡陋放任開發,資訊落差對部落不利

受全國矚目的台東長濱成功風機開發案,因涉及景觀與生態議題,特別是南迴公路是地質敏感區,海岸退縮且有侵蝕風險,業者並未說明選址評估理由,引發強烈抗議,在地方與中央政壇皆引發關注,罕見不分黨派都表態反對開發。

台東地方人士表示,反風機的情緒已經影響到大罷免的推動,尤其是被罷免之一的台東立委黃建賓,更趁這一波檢討綠能政策的政治機會,動員泛藍立委與支持者聯署反對風機,趁機削弱罷免連署案聲勢。反對風機的民意延燒,也迫使環境部長跳出來表態,不支持陸域風機繼續發展。

荒野保護協會台東分會議題組組長蘇雅婷認為,長濱人強而有力的發聲,點燃起地方「風機要把東海岸包圍」的危機感,成功燒出輿論,迫使由民代到議長接連發聲反對。

蘇雅婷也點出,東海岸沿線有數十個部落,很多居民都不太清楚風機對生活的影響,更凸顯綠能開發對當地社區的資訊落差,民眾被迫面對巨大的不確定性,政府不應放任業者繼續擾民。

業者預計在東海岸開發風機引發抗議(圖片提供/長濱反風機自救會)

法規簡陋,開發准駁全權交給環評機制

長期以來,經濟部並未針對陸域風機制訂引導機制,光是以環評距離而言,從 2011 年苑裡反風機抗爭開始算起,民間訴求將環評標準提高到500公尺以來,這個加嚴規定的要求,整整延宕十年,直到 2023 年才完成修法通過,其立法效率有如牛步。

目前國內對陸域風機開發唯一的限制,為《開發行為應實施環境影響評估細目及範圍認定標準》第 29 條規範,除了保護區及保安林地外,僅限制風機距離 500 公尺內如果有建築物,必須送交環評,但若於農地、風景區及養殖區開發則欠缺規範。

翻閱與陸域風機開發相關規定僅此一條,幾乎是把陸域風機開發准駁全權交給環評機制。然而在欠缺選址引導的前提下,各家業者四處搶地插旗,遊說地方同意,讓社區疲於奔命,隨時需因應突如其來的開發案,徒耗社會成本。

台中大安區五甲庄風機散落於聚落,與住家僅僅相隔一條馬路。(攝影/林吉洋)

彰化環盟:應尊重國土發展願景

彰化環保聯盟總幹事施月英表示,彰化風力發電密度之高已到了無法忍受的地步,海上有上千隻風力發電開發之外,沿海地區也早已飽和,現在風電業者不斷向內陸聚落區逼近,逼使民眾群起反對。如今看到東海岸也遭遇風電開發壓迫,她認為東部不是用電地區,不該為了西部所需求綠能要求東部犧牲環境資源。

她也指出,陸域風機政策不明,在簡陋的法規環境下,讓業者自行選址開發,不僅霸凌地方民意也漠視縣市國土規劃願景,她主張陸域風機開發,應服從於縣市國土計畫,以彰化為例,既然芳苑的目標是推動彰濱海岸成為國家級溼地及發展休閒文化,那風力發電就不該再違背地方願景,不斷湧入芳苑開發。

大型風機對比住家形成強烈壓迫感,造成的眩影與低頻噪音更讓芳苑居民憂慮加重人口外流。(攝影/林吉洋)

地球公民:綠能開發恐成投機套利工具

明知環評未必會過,為何業者仍蜂擁投資?地球公民基金會專員梁聖岳觀察, 東海岸陸域風機爭議跟其他東海岸開發案有類比之處,就是業者申請案多,但是實際開發者少。業者主要目的是炒作及融資,等開發許可拿到、土地變更完後地價翻漲數十倍,業者轉手就把開發案賣掉。

梁聖岳表示,台亞風能開發案也可能類似前述操作手法,例如該公司在彰化芳苑鄉外海的環洋風場,在通過環評後取得開發權,就轉售 80% 股權給法國電力再生能源集團。

他認為,目前風機雖有一些申請程序,但都沒有明確的公民參與跟駁回的機制,通通都給環評「當壞人」,經濟部能源署應先篩選出合適的廠商、進場到合適的地方開發,而不是放任業者送件,「最後大家都在環評會議中吵架」。

環境部:反對陸域風機;經濟部:鼓勵陸域風機,反對不當個案

環境部長彭啟明昨(14)日受訪重申,反對陸域風機開發,他更表示,若依照 2023 年修訂的法規,陸域風機設置地點周邊 500 公尺有建物就要環評,台灣受限地狹人稠的國土條件,導致陸域風機發展須非常謹慎,近年送進環評審查的開發案也因環評委員嚴格審查難以通過。

彭啟明表示,與經濟部「同一立場」不鼓勵陸域風機發展,然而根據《上下游》向經濟部能源署求證,環境部與經濟部意見顯然未達成一致。

能源署能源技術組組長陳崇憲表示,能源署仍鼓勵陸域風機發展,唯獨「不鼓勵對生態環境有疑慮、地方不支持之陸域風電設置」,亦即,經濟部的立場不支持東海岸風機開發個案,但是政策上仍鼓勵廠商開發陸域風機。

我國對陸域風機規範十分簡陋,僅限制於保護區、保安林及建築物500公尺內須執行環評,主管機關形同將准駁權交給環評機制。(政府公開資料,記者截圖)

能源署:未能提供陸域風機用地指引,因權責管理單位太多

陳崇憲坦言,陸域風機業者撰寫環說書申請環評前,應該先做到排除敏感區位,也需知會相關部會,這對開發案、業者也是一種保護,不至於浪費資源。就本案(東海岸陸域風機)而言,本需至少一年時間做土地盤點及法律可行性研究,但這些都還沒完成,就先公展資料、徵詢意見,導致民意反彈。

他直言,本案開發單位劃設點位方式「太誇張」,專業不足。認為陸域風機「成本低、技術門檻不高」,導致許多新進但經驗不足業者進場,這對於陸域風機發展是不利的。

針對輿論認為,經濟部作為能源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理應進行政策引導,而非放任業者四處擾民。陳崇憲說明,能源署會提供場址供離岸風電業者參照,但在陸域風機卻未能採行,是因為涉及權管單位太多,要調查不同部會的法令及地目,恐怕曠時日久。

他舉例,環境敏感區屬於內政部、海岸屬於海委會,環評屬於環境部,電業籌設才會回到經濟部能源署,應此必須組成跨部會的機制,才有辦法。

屏東枋山風機距離民居與學校距離不到 500 公尺,依然闖關開發。(圖為示意定位,圖片提供/李璟泓)

是否為趕綠能進度,放任開發?能源署:陸域風機無達標壓力

另外,政府於 2017 年提出「風力發電四年推動計畫」,陸域風機部分設定在2025目標年開發量須達 1200 MW,但《上下游》查詢立法院資料發現,從2018年至2020年,陸域風機開發皆未能達成預定目標,光是2020年落差就達到 88.3 MW,經濟部是否有「趕進度」壓力,因此刻意放任業者開發?

陳崇憲回應,2025年的陸域風機發電量目標已下調至 886 MW,直言「陸域風機已無達標與否的問題」,經濟部雖仍鼓勵陸域風機,但並未強求目標。不過他也不否認,法規不足及欠缺導引的問題仍在,導致業者仍前仆後繼進場。

業者:現有法令嚴謹,企業不會套利投資,遭遇非理性動員

台亞風能公司公共事務協理黃佩君表示,本次案件確實地方有許多意見,但她認為,一部分是對該公司的誤解,一部分則是對法制程序了解不足,而確實也收到消息地方有在動員。她表示,環評法令相當嚴謹,本案仍在非常初期階段,絕非公開展示資料後就很快可以取得開發權,該公司在尊重法令下會依規定執行開發。

針對外界風機開發影響東海岸景觀,她認為「見仁見智」。另外,開發單位理解沿線有許多部落,願意尊重傳統領域與諮商同意權行使,但有些部落並沒有定期運作的部落會議,該如何讓這些部落行使諮商同意權,會與地方政府來協商。

至於外界質疑本案是否為套利投資,取得開發權後轉手出售牟利。黃佩君認為台亞是風能公司並非土地開發商,相關案場交易有融資考量,至今該公司仍持有環洋風場股份,亦負擔數百億開發資金,套利說法對公司並不公允。

詹順貴:國土環境不適合,能源署應宣布不支持陸域風機

擔任過環保署副署長的律師詹順貴認為,東海岸的風機開發計畫可說是「無法無天」,民意反彈雖展現足夠壓力逼政治人物表態反對,但西部風機仍然以化整為零方式,導致開發衝突不斷,徒耗社會成本。

詹順貴認為,就國土條件與國家能源政策而言,儘管離岸風電也會有環境生態衝擊,但畢竟遠離人類居住區域。而陸域風機缺乏發展腹地,且協助國內產業發展有限、效益不明,他認為經濟部應當宣布不支持陸域風機,台電也不再收購,才能一勞永逸,停止陸域風機與環境生態及社區居民的衝突。

延伸閱讀:

33 支陸域風機矗立南迴海岸線?恐衝擊生態,低頻噪音影響健康,專家籲審慎評估

濁水溪出代誌 01》36 支大型風機湧入河道,免環評,影響生態環境、居民安全

十支大型風機闖關屏東枋山,環評認開發衝擊猛禽、噪音炫影干擾,要求補正再審

全台最慘風電苦主─50 支大型風機再入侵芳苑鄉,猶如50層樓壓境,地方怒喊「受夠了」

【重磅調查】大風吹,吹什麼?風電重擊的海口人生

風機症候群01》低頻噪音穿腦,西海岸居民暈眩失眠煩躁,權威研究證實,損害身體健康

綠能風電光電進入農漁村系列報導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我要贊助

你的支持,讓土地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支持《上下游》,讓台灣農業的價值被看見,守護安心的食物與珍貴的土地。

我要贊助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