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除了食品安全,塑化劑還帶來哪些警訊?

文/吳東傑 圖/lanchiachi1977

德國的大腸桿菌污染、台灣的塑化劑、美國雞肉含砷都佔據了媒體的版面,前一陣子成了大眾關注的焦點。這三個事件,呈現著各自不同的問題。

德國大腸桿菌污染首先指向西班牙的小黃瓜,但後來證實是德國的豆芽菜污染。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發現,添加在雞飼料裡的洛克沙砷,可能會殘留在雞的體內,洛克沙砷是種抗生素,具有抗病、促進成長的效果,由輝瑞藥廠生產,已經使用了六十多年。

為什麼已經使用這麼久了,現在才發現它的問題?

儀器的精準,讓六十年的問題被測出枱面

有種說法是現在的儀器比較靈敏,已經從PPM到PPB了,亦即過去的可容許劑量單位是以百萬分之一計算,但現在是微細到十億分之一,其精細的測量就從五元硬幣的污染量滴到浴缸,改善到丟進一個五十公尺的游泳池也都能測出來,隨著儀器的靈敏,要求也細緻了。

對於美國雞肉含砷的問題,台灣的農政單位表示,台灣也有四成的養雞場使用洛克沙砷抗生素。並且說明,除了歐盟禁用洛克沙砷外,美國、中國和拉丁美洲都有使用。意味著,台灣的政策,就是跟隨美國等國家,而不是歐盟的標準。

歐盟雖然慣用嚴格的標準,但大腸桿菌污染發生時,還是無法當下立即找出污染源,甚至引發西班牙的抗議,因為西班牙的農業因此而產生巨大損失,這對於失業率和財政都陷於困境的西班牙而言,無意雪上加霜。

針對德國大腸桿菌的污染,英國衛報(Guardian)的專欄指出,於1996年英國的Lanarkshire也曾發生大腸桿菌的污染,當時死了21人,但是污染源很快且精準的找到,因為污染源發生在當地的肉攤。而這次德國的污染為何遲遲無法被確認,因為食物來源太多樣且多元。專欄更明確的認為大腸桿菌的污染是工業化和全球化所致,甚至俄羅斯也宣布禁止輸入、進口歐盟的蔬果。

全球化和工業化是食品污染的黑手,不僅造成德國大腸桿菌的污染,雞肉含砷、甚至台灣的塑化劑也難逃這隻黑手的污染。

為什麼需要添加塑化劑添加物?

塑化劑不是食品添加物,但為什麼會在食品裡?這如同三聚氰胺不應該出現在奶粉裡,但它卻出現了。

現代人需要簡單、便宜、迅速,也就是食品添加物的最大功能和效益。台灣的食品塑化劑事件,幾乎是日本食品添加物之神安部司的著作「恐怖的食品添加物」的真實版,經由這次塑化劑事件讓大家瞭解什麼是「食品添加物」。

但食品的安全問題,難道就可以簡約化成添加物的問題嗎?

當然不是。添加物也絕不僅止於塑化劑所取代的起雲劑。甚至什麼是「起雲劑」,相信第一次看到這個名詞,也一定是騰雲駕霧般的霧煞煞。

講白話一點,「起雲劑」是食品標示中「合併標示」的說詞。在「恐怖的食品添加物」的書裡,有一個小節專門在談論「合併標示」的問題,這小節的標題更值得深思:「合併標示」的「背後」,有什麼陰謀正在進行?

因為廠商得利於「合併標示」,就把同類功能的多項添加物寫在一起,如「香料」、「乳化劑」,而不用寫清楚、說明白,到底用了那幾種香料、每種香料的劑量如何?所以果汁就不需真正的水果就可以調出果汁的香味和顏色。

這次塑化劑風波,當然也解答很多人心中的疑惑,為什麼從沒看到水果的工廠竟然可以天天運送出果汁。而「果子醬」也不是「果醬」,竟然是「起雲劑」的一種,連食品專家都被蒙混了。令人恐慌的是,企業竟然將工業用的塑化劑添加在食品、飲料;而更離譜的,是連國家級的GMP廠,國營企業的台糖,知名品牌如統一等也都中箭,產品除了飲料、果汁,連保健、醫藥品也都含有塑化劑。

秀姑巒溪高量的DEPH

我們不僅吃進很多塑化劑的產品,生活周遭的塑化產品更多,甚至學者於2010年針對淡水河、大漢溪、新店溪、頭前溪、大甲溪、北港溪、秀姑巒溪、基隆河、客雅溪、朴子溪、將軍溪11條河川進行河川底泥和魚體採樣,檢測結果,發現花蓮秀姑巒溪魚體所含塑化劑中的DEPH是11條河川中魚體含量最高。

DEPH是環境賀爾蒙,會讓雄性雌性化,更重要的是它會影響傳宗接代的功能,嚴重的話還會讓整個生物族群消失。而且它的潛伏期,可以達到一、二十年,甚至症狀只會出現在下個世代。

為何秀姑巒溪的魚體會有DEPH?花蓮不是好山好水嗎?而且在這次調查中也發現,河段中下游的底泥所含的DEPH也比上游高。

原因出在農藥和家庭污水。談到農藥含有DEPH,一般會較無疑問,而家庭污水會含有DEPH,來自肥皂和洗衣粉。此外,塑膠袋遇熱也會溶解出DEPH。依照台灣人的生活習慣,DEPH就散布在在各個角落。

「食育」需要再改進

如果我們瞭解環境賀爾蒙物質的特性,就不會懷疑為什麼花蓮秀姑巒溪的魚體會有DEPH,因為科學家也在北極熊的身上發現戴奧辛。而北極熊身上的戴奧辛從那裡來?當然是來自於北極熊的食物鏈。就如同安大略湖生物體內的多氯聯苯,隨著生物的食物鏈,以大吃小,時間的累積,食物鏈愈頂端的生物其所含的濃度也就愈高。

面對著全球化、工業化的食品和食物生產,以及大量的化工產品。安全、健康的食物不但需要良善的政府治理,食品安全和生產環境的社會教育也相對的重要,另外就是消費者自求多福,要比生產者更加用心的瞭解所吃的食物,也就是所謂的「食育」。

塑化劑可以在台灣潛伏三十年,相信還有其他東西也還潛伏在這個地球上。DDT曾經是1940年代偉大的發明,1948年得到諾貝爾獎,事隔三十年於1972年才被禁用。

面對這些偉大的發明,或是專家的盲目,我們還有很多的爭論正在進行,如基改作物。

面對這些隱而未現的風險,我們的「食育」需要再改進。從政府、企業,乃至消費者,有必要改善過去面對食物的態度。民眾不可以繼續對每天食用的食物漠不關心,否則最後受傷害的還是自己的健康。一旦有了危機意識,才能推動政府建立更嚴格的食品管制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