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農民保種運動:泰國、非洲的小農經驗

攝影/吳紹文  首圖/郭志榮 

如果要我說種子和土壤的關係,我認為不該改變土壤去適應種子,而是應該挑選當地原生的種子去適應當地的土壤。 ─Daycha,2011.10.10,台灣,《台灣社區協力農業工作坊》

Daycha經歷過綠色革命,他親眼目睹綠色革命帶給泰國農業的影響,認為那些從實驗室研發出來的種子,雖然帶來高產量,但是種植那些種子的農民,卻得到日漸貧脊的土地,他們必須花更多錢買肥料維護地利,花更多錢買農藥維持產量,他們甚至連自己種的米都不敢吃,只去市場買沒有標示的米,因為沒有標示來源,他們才敢吃。慣行農夫失去的,不只是土壤的肥沃度,他們漸漸連土地都保不住必須拿去拍賣才能養家活口。


Daycha 經歷過綠色革命,眼見土地變得貧瘠,農人必須入不敷出花更多錢買肥料和農藥,甚至失土地。

因為這些發生在眼前的事實,米之神在推廣有機米種植時,大量使用原生種子的概念進行耕作,他們每到一個地區,一定先蒐集當地的保留種,再去改良成高產值、高抗病,又美味的品種。他簡單說明了五個步驟,讓原生品種從30種變成4種:

1. 召集農民,選出30種大家喜歡的原生品種;
2. 讓大家帶回去試種,第一代種子(俗稱F1)就讓病蟲害鯨吞蠶食;
3. 倖存的品種,就是最強壯有生命力的品種,大約會剩下10種;
4. 舉辦消費者品嘗大會,讓消費者憑著味蕾喜好,選出5種;
5. 將5種帶至碾米廠,再淘汰1種不好處理的米,剩下4種。

這些品種,透過農民自己的選種、育種、試種,再透過拉進消費者試吃,最後經過碾米廠處理技術性問題,創造了30 -> 10 -> 5 -> 4 的成功運作模式。長期使用米之神農法的農夫,經統計數據顯示,平均收入已超過一般農民的20%,支出卻只是慣行農法的33%。


米之神的育苗區,經過八代之後,等種子穩定即可帶到田裡種植

另外一個跟種子有關的例子,是非洲的沙漠案例。Arne 花了10年的歲月,讓沙漠長出了樹群,同時也影響了當地農民的生活和思維方式。

去找最野的種子,最野的最能存活。─Arne,2011.10.10,台灣,《台灣社區協力農業工作坊》

尼日,位於非洲撒哈拉沙漠旁邊,年降雨量是255公厘,每年有3個月氣溫高達攝氏45℃,從10月到隔年7月都沒有降雨。Arne去的農村,每個農民都砍樹,因為樹會導致鳥類棲息,而鳥類會吃他們的作物,所以那裏的農民砍樹、燒樹,只為保持作物原本就稀少的產量。


環境非常惡劣貧瘠的撒哈拉沙漠

Arne 到了村子裡後,設立了3個工作站,每個工作站都開始種植作物,他詳細介紹了他的方法:

1. 不使用灌溉系統,不使用肥料和農藥;

2. 只用種子,而且是最野生的種子,直接撥種不灌溉,因為他堅信,如果可以在非洲最乾旱貧窮的村莊成功,這個方法到世界其他角落都行得通;

3. 盡量找尋種子,而且不特選作物肥大的種子,他相信各種品種都有他們存在的必要。

四年之後,地景有了很大的改變,原本荒蕪的土地開始長出樹木和樹苗,這些樹雖然不高,但卻足以擋風防沙,因此工作站附近的表土得以駐留,工作站附近的農作物收成特別好,而且因為當初多樣性的種植,果實種類豐富,為農民帶來比溫飽更多的收益。


原本荒蕪的土地開始長出樹木和樹苗出來


再來長出了草皮和野生樹種


農戶笑得燦爛,因為收成豐富

三個工作站,經過十年的經營,大幅度改善當地人民的生活,也改變了地景地貌,最重要的,改變了人民對植物、土地和環境的想法。如今那個村子的女兒要嫁時,都會先指明只嫁給工作站計畫裡的農戶。

從米之神和Arne的農法來看,前者因泰國農民陷入農藥和肥料的惡性循環,因此使用較多技術來改良種子;後者因土地漸漸沙漠化中,連作物都種不太出來,所以完全相信野生種的繁殖能力,能多種就儘量多種。兩者的地理條件和農業環境差異極大,所採取的因應方式也不同,但他們都相信原生種子的重要性,原生種經過物競天擇的淘汰演進,本身就非常能適應當地環境和病蟲害,是最適合直接種植或用來做改良的基礎品種。越注重原生種子的保存和種植,就能降低對化肥和農藥的依賴,也能同時保有高產值和低蟲害的收成。

第二天結尾的論壇也討論到這個議題,與會者問Elizabeth對於泰國米之神採用選種的方式,和非洲尼日案例完全不選種一視同仁的方式有什麼看法?Elizabath表示她前一天也問過Daycha同樣的問題,Daycha認為,泰國的稻農已經有清楚的生產目標,提高產量是生產的重要目的,而尼日沙漠的村子,環境惡劣貧脊,能種下越多種類的植物越好,才能增加植物種類的存續可能。

相信自然,順從自然,尊敬自然,向自然學習,你就會成為一個有好收入的好農夫。
─Daycha,2011.10.10,台灣,《台灣社區協力農業工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