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在地觀點2 創造一個交換、互惠、再生產的社會經濟關係

首圖攝影/ 李婉甄

《台灣社區協力農業工作坊》,泰國米之神基金會的Daycha、長年於非洲尼日從事生態農業的Arne兩位講者,分享了兩國的農業發展如何在高度商品化的過程中,喪失土地與耕作的自主權,兩人也各自在其國家的經濟發展現況下,作出了回應之道。

Daycha提及泰國農民今日貧困的處境,起因源於綠色革命後,連動引發農民耕作自主權與土地所有權的喪失,Arne則提及尼日的農民在一味追求市場需求的種植過程中,使昔日茂盛的森林成了寸草不生的荒土,而Daycha與Arne的因應之道皆不約而同指向了「原生種子的保存」與「適地適種、順應自然」的重要性。

台灣農村陣線蔡培慧在分享台灣農業發展困境時指出,台灣農民在商業整合的農業產銷體系(藉多層盤商販售的市場運作)下,只得不斷「灌食」農藥予我們的土地,此一運作正使得農民愈賺愈窮;而在休耕補貼與老農年金的政策誘因下,有心從農者也愈來愈難以取得農地、農業收入亦無法供應家戶生計所需。

從當天講者們的分享裡,商業運作下的農業產銷體系是造成農民貧困的主因,那麼,一個藉由社群協力 (CSA, 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 的「社會整合農業產銷體系」,能讓帶領我們走出怎樣的一條道路?

美國CSA推手Elizabeth Henderson 分享了在她農場裡所進行的「階梯式穀金計算」制度,讓每位穀東依其意願與經濟能力去提出每年繳付的穀金金額,讓不同階級的人,能可能透過此一方式,享受到安全的食物,同時,也確保農了民的生計。Elizabeth也提及CSA的重要精神-CSA的穀東們,在信任與分享的在共同理念下,抗拒工業化剝削土地、剝削農民的運作體制,一同努力將土地保留下來,並確保世世代代都能有安全的食物。

在東非的經驗是:鑑於今年遭逢六十年來最嚴重旱災,因外國政府和企業大量出口縠物需求引來的土地掠奪、政府與銀行鼓勵更多的人以商品作物的種植取代自給自足的穀物,致使在地可能的糧食安全防備機制受到摧毀,產生嚴重飢荒現況的東非,這樣一個透過產銷合作的力量,把可生產安全食物的土地保留下來、進行階梯式穀金計算的CSA,更具有守護糧食可耕地、確保糧食安全防備機制積極、縮小貧富差距的意義。

蔡培慧與大家分享農業可能存在的三種模式,及此三種模式運作對農民產生的影響:

  1. 藉由大、中、小盤商構成的商業整合農業產銷體系
  2. 藉由農會、盤商構成的國家整合農業產銷體系
  3. 經合作消費或農民市集方式構成的社會整合農業產銷體系


蔡培慧分析台灣現行的農業產銷體系

在台灣,許多社區大學與相關團體也開始嘗試發展CSA,例如發起共同購買的主婦聯盟,以及在地產銷社群如:新竹、福山、穀東俱樂部、農夫市集、食用學校等,這些CSA的發展類型皆創造出許多令人激賞的合作模式。然而,台灣在發展CSA上仍面臨缺乏遠見的土地開發與利用政策、土地零碎化、生產資源掠奪、大型農企業的競爭等威脅。

面對這些農業產銷的威脅與困境,除了持續監督與抵抗不當的土地與農業政策外,在體制內,建立一個蔡培慧提出的「社會整合產銷體系」,促使小農間的合作與共同經營、讓小農從事多樣化的生產以提高其生產力,確保環境保護與食物安全,發展出一個以社會為基礎、進行交換、互惠、再生產行的社會經濟關係,或許才有助於一個透明、多元、分散的產銷系統建立,維護農耕再生力的生產,做好糧食安全防備機制,與對農村文化、農耕智慧的保存。

延伸閱讀
「友善小農.國際串聯.接力紀錄」所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