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世界最大CSA農場公司: 新的食物供銷系統的建立

Part I  特別報導/ 陳忽忽

Thomas Harttung是時代雜誌(Times) 2009年全球百大最具影響力人物之一,15年前他毅然捨棄既有的農場經營模式,拒絕大型農產品供應商的掌控,他成立的Aarstiderne是世界最大社群支持農場公司,從有機農業中讓自己的客戶網絡擴大15000倍,更創造40倍以上的新就業機會。

Thomas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主要是心靈上的想法,我們為什麼要來做這樣的事情,而科學相對來說,只是讓我們在這些想法中,進一步選擇哪個是好的、或可行的方法。

Thomas一開場就表示,感謝主辦單位用自己與樹木的合照,做為這場講座的宣傳海報。因為Thomas雖然是個農夫,但他的學習來自於森林系。Thomas認為森林和樹非常的重要,能夠教導人們謙虛,因為人們走進森林中,就會感受到自己有多麼渺小。Thomas說,感受到自我渺小的過程,這個精神和有機農業非常類似,就是「我們必需要對土地保持崇敬」。

今天,超過五成的人們居住在都會區中,未來2050時,可能會成長至八成,我們通常將之視為一個問題,但為什麼我們不將這樣的問題視為一個機會、挑戰,重新發現一些方法,將這個問題與有機農業結合呢?

1960-2003全世界植物產量的圖表中,以不同的國家、政治立場做分別,譬如說ASIA、SSA、MENA、LAM、FSU、OECD,我們可以看見亞洲是目前產量最高的地區,丹麥則是產量第三高的。


(FAO DATA,橫軸為耕種面積,縱軸為產值,虛線為耗費的能量)

而在每公頃生產的農產品產值的部分,亞洲的產值是最高的,OECD在產值部分是跟不上亞洲,但世界平均值是靠近亞洲產量的。蘇聯嘗試複製OECD的模式,但從圖表中我們可以看出並沒有很成功。

所以工業農業對於產值的方法並沒有幫助,那只是使用石油、機器來代替人力。這在早期工業時代可能可行,讓人力去做其他的事情。可譬如說像印度現在有五百多萬的農民,但我們並不需要這麼多電腦系統,不需要讓這些人都去當電腦工程師,所以OECD這種替代人力的模式並不適用於印度。所以我們應該要在都市近郊種植糧食、創造一個食物供銷系統,因此我們可以不用區分都市或郊區,而是互相結合。或者說也不只是種植植物,而同樣也飼養牲畜。

Thomas分析,紐約市中可用的土地約有兩千畝閒置用地、兩萬畝公園、兩萬畝私人公園、一萬五畝的空中公園。溫帶國家每一公頃可以種植約五十公噸的農作物,他在韓國時遇到一位柏林的教授這麼說,但Thomas認為台灣溫暖的季節時間較長,因此台灣一公頃應可種植約一百公噸的農作物。

比起山上或貧瘠地,我們通常會傾向在可耕地上建造城市,因此我們的可耕地正大量流失著。Thomas指出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因為我們找還找不到方法來解決。然而台灣與韓國的經驗讓Thomas覺得很訝異,兩地的都市與農業相較於丹麥,都以一種更好的方式在運作。

Thomas說,這些問題我們應該要問誰呢?也許我們可以來問問看螞蟻。人類存在在世界上遠比螞蟻來的短,螞蟻在這個地球上同樣也是建立著城市、有農耕、有飼養,但他們卻沒有碳排放的問題。螞蟻的腦容量和第一代蘋果電腦相同,他們可以理解並解決這些問題,那我們為何不可呢?Thomas並不擔心世界上有多少人口,因為他認為,如果我們能夠有系統或者找出一個更好的辦法來生產糧食,相信我們是可以成功的。

我們要如何在這一代內就設計出一個食物系統,來替代工業的生產模式?我們要如何找出一個能夠永續的生產方式?Thomas曾經是個保守、傳統的農夫,從1984-1994種植穀物,雇用三個員工照顧了三百公頃的地、只有三個消費者。如果到今天仍然保持這樣形式的話,收入無法支持自己維持這樣的生產模式,只能夠維持0.7個員工和1個顧客,必需要尋求其他的工作來補足或支持。

但當Thomas轉變為一個有機蔬菜推廣者(PUSHER)後,營業額從每年一百萬變成四百五十萬,每年能夠雇員三百人,告訴四萬五千個顧客說你應該吃什麼,而不是讓一兩個消費者告訴自己說農場該種植什麼。

Thomas認為我們可以和祖先學習如何以較多的人力來耕作,或者向螞蟻學習,想出比較好的方法、尋求較好的方式建造生活。同時我們也必需要讓我們的下一代有這個技能,所以學校或研究機構對於這樣技藝的傳承是很重要的。

為什麼要創辦這個系統,Thomas說,概念來自於日本,而一位瑞士先生將之帶到美國。這個系統有三個原則,第一是不要有過長的工作時間,否則我們無法去反省、或者思考說這個系統的種種,就好像之前說的當我們走在森林中,感受到自己的渺小與對土地的謙卑是很重要的。第二是不要從系統外購買太多東西。第三是要發自內心的從心中去渴望從事這樣的事情,而非有人逼迫。

  

Part II 演講紀錄整理
特別感謝:台經院李秉璋、台灣社群支持協會義工、台灣大學園藝系

Harttung在簡報中提出國際權威機構科學數據,強調亞洲、拉丁美洲傳統農業體系並非「落伍不具效率」的過時產物,反觀過度工業化的西方現代農業,已不合乎追求低能源、資源投入的永續發展精神。他以十餘年來經營農場的經驗指出,在現代農業體系下採用慣行農法,是枯燥乏味的無趣工作,無法成就一件饒富興味、令人稱羨的志業,也因此15年前他毅然捨棄既有的農場經營模式,拒絕大型農產品供應商的掌控,從有機農業中讓自己的客戶網絡擴大15000倍,更創造40倍以上的新就業機會。演說尾聲Harttung並期許台灣學子們多加關注大自然所蘊藏的智慧,避免超時工作,才能在均衡的生活中充分思考、讓精神與性靈得以發揚。

Urban and Peri-urban food system

在都市化和人口不斷成長的狀況下,我們該如何創造一個新的食物供應模式呢?
現今地球上有超過5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且2050年都市人口的比率預估
上升到80%。高度都市化通常被視為問題,但問題的背後有著巨大的機會!

工業化的農業非常的不擅長在運送植物產品,但它寧願用石化燃料來取代人類的勞動力。這樣倒底有多聰明?
1.我們快要用完石油了
2.人口不斷的在成長

這些問題該怎麼解決呢?在都市的周圍種植是一個聰明的作法。

通常在建造都市時,會在可耕地上開發,現今每一年大約少了50個紐約大的可耕地。例如紐約市:

未用土地 2000公頃
公園 20,000公頃
私人庭院 20,000公頃
屋頂空間 15,000公頃

向螞蟻學習

人類文明約有8000-10000年左右,但螞蟻存在世界上已經有50萬年了。螞蟻也有城市、農業(種植蕈類、養殖動物),其城市組織的結構是很複雜的。若把人類現在的科技假設為人的大腦,那螞蟻的大腦是跟第一代蘋果電腦是差不多的,所以若螞蟻可以想出辦法來解決問題,Thomas相信人類也可以,且他不擔心人口變成100億會如何,他相信人類比螞蟻更聰明、更有組織力,一定可以找一個方法來生產足夠糧食。

對年輕人來說,在這個世代就設計出一個打敗螞蟻的系統,是個極好的機會。但若執行工業化農業的方式,Thomas就不鼓勵年輕人投入,因為那樣不斷投入是不有趣的。相反的,但若你開始一部分成為新興的選擇的話,這個工作絕對不無聊不乏味。能夠救我們農業模式與現今存在的模式是相當不同的,Thomas之所以了解,是因為他有個「黑暗的過去」。

黑暗的過去與光明的現在

他從事農業的前十年(1984-1994)是個慣行農夫,種植穀類、草種子等。那時他只有3個員工管理300公頃農地,2到3個客戶。若至今仍在繼續此操作方法,隨著科技進步,他估計可能只有0.7個員工,且還必須兼差以維持收入,但這就是歐洲一般農業的現況。

現在他是個有機蔬菜的種植者與推動者,狀況非常不一樣,現在在三個農場種植,營業額是以前的45倍(4500萬美元),員工為以前的43倍(130倍),客戶就是直接面對每個家庭,現在共有45000個客戶。

按照以前的操作方式,他可能只剩下一個買方,而他必須聽從那唯一的客戶他該怎麼耕作。相對的,現在他卻可以告訴45000個顧客該吃什麼!他現在請的員工大多都是研究生,Thomas給予要從事農業的人這個的自身案例當作參考。

慣行農業 有機農業
年份 1984-1994(10年) 1995-2011
營業額(美元USD) 100萬 4500萬
員工數 3人 (1人/100ha) 130人 (50人/100ha)
客戶數 3人 45000人
主要種植作物 穀類、草種子 蔬菜

幾個給大家帶回的觀念:

  1. 向我們的祖先學習:他們的耕作方法、運用較多人力等,以提昇產量。
  2. 向螞蟻們學習。
  3. 我們需要設計與創造一個新的且有效率的糧食系統:包含生產作物方式、配送到城市住家的方式。
  4. 我們必須給自己和下一代執行上述的技能,所以學校或研究機構對於技能的傳承是非常重要的。

最後Thomas分享了啟發他的一些觀念:一位執行生物動力農法的瑞士人Trauger Groh先生他的三個原則:

  1. 不要花太多時間工作。如果太長時間工作,想著要控制此系統,卻忽略了我們該謙卑的向此系統學習。只想著執行自己的規劃、就沒有時間觀察環境與此系統。不要做森林的主人,進入森林的時候要覺得謙卑。
  2. 不要從系統外面購買太多外來投入物。
  3. 順應心靈的驅動力、發自內心的想做此事。

我們該生活的多像螞蟻一點,而少像21世紀的人類。最重要的目標是,找到一個與自然世界謙卑共處的方法。

而我們最終的目標,就是要和大自然和諧的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