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好農壯遊(2) 安慰受傷小麥之旅

首圖/ 農友莊金興的媽媽和施總兼

前言:好農壯遊

在台灣推廣種植「本土小麥」原是不被各界看好的苦差事,但成立「喜願小麥」的施明煌先生(農友都稱他為「施總兼」)與契作的農友們,在這五年內完成了復育本土小麥的不可能任務,明年產量更希望可以達到120公噸,雖然這僅是進口麵粉的「萬分之一」,但已具有指標性意義。

為了擴大本土雜糧的種植,今年喜願小麥團更擴大組成了「大豆特工隊」,向農友契作了七公頃的黑豆與五公頃的黃豆,以友善環境的方式栽培,期望開啟雜糧種植的歷史新頁。

為了讓農友互相打氣與充電,施總監連續第二年舉辦「好農壯遊」環島行程,這團人數約莫三十人的旅行團,團員平均年齡超過五十,為期三天旅程,不參觀風景名勝,而是拜訪各地農友種植小麥和大豆的狀況,觀察不同的田區環境,觀察作物,也彼此交流種植經驗和技術。

此次環島產地拜訪包括苗栗苑裡、台中大雅、嘉義東石、台南後壁、學甲、台東池上、花蓮玉里等,也趁此機會,巡視今年11月遭逢罕見大量冬雨侵襲的田區。環台一圈後發現各地小麥與大豆田都難逃連日大雨的浩劫,當初預計65公頃的收成面積,在大雨摧殘後估計只剩50公頃,農民看見彼此的處境,也都互相加油打氣,更激發了繼續努力的鬥志。

上下游新聞市集全程參與「好農壯遊」環島行程,記錄農民見學過程,預計以四篇文章系列發表,本文為系列之首,記錄2011年冬天,農友巡訪全台的麥田場景。

第一站  台中大雅小麥田區:小麥淹水長不高


↑ 好農壯遊農友們在張振隆的田裡

台中大雅區的農友張振隆,今年加入了小麥契作的行列,栽培五公頃面積的小麥。五十年前,大雅地區,因為與酒廠契作的關係,種植小麥的面積堪稱全台之冠,張振隆的父親也曾經是種小麥的農友,張振隆從小看著父親種小麥長大。

但這次為了要符合喜願小麥與農友一貫的約定:不用農藥、不用化肥,所以張振隆改用自然農法,做父親的看不慣,不免「吐槽」幾句:「以前一分地可以種出800斤,現在有沒有400斤都歹講。」

張振隆父親之所以對產量如此悲觀,不只是因為耕作方式改變,還包括十一月的大雨使田間地勢較低的小麥都因淹水而長不高,恐怕會影響收成量。壯遊團成員在看過田區後,和張振隆交換了一些意見,並提供他一些補救的方法,希望小麥能勇敢的突破「父親魔咒」,努力的客服困境。

 

第二站  嘉義東石小麥田區:砍掉重練


↑ 十甲有機農場裡,兩星期的小麥草高度

嘉義東石的「十甲有機農場」的主人蔡一宏,原本是做水產養殖,三年前回到東石耕耘父親的田地,想改做有機農業。他的農場共種了四公頃面積的小麥,兩公頃的黃豆和黑豆。

造化弄人的是,今年他播種小麥後幾天,就遇上連日大雨,雨後整區小麥都奄奄一息,他考慮了半個月,終於決定要大刀闊斧地將所有小麥重新播種,重新耕作一次。這次所見到的小麥,是才生長兩星期的小麥草,雖然看起來很低矮,但卻長得很有精神、很健康。

施總兼拍著蔡一宏的肩膀稱讚他的魄力,也有很多農友讚他很有勇氣,聽到這麼多的鼓勵聲音,讓本來有點憂心成果很難看的蔡一宏,笑容漸開,直說自己是農事的初學者,還有很多要向各位前輩學習。


第三站  台南學甲小麥田區:整體損失最慘重


↑ 農友神情嚴肅地看著李煌南的麥田,形成了有趣的畫面

台南學甲大概是今年損失最慘重的地區,冬天的台南幾乎不會下雨,甚至乾旱缺水,因為得配合工業用水而分區停水的學甲農地,從很久以前就幾乎不再種水稻,而以種植各式大豆和玉米為主。十一月這場莫名其妙的大雨,讓學甲的農作物都因浸水太多而全軍覆沒。

李志豪農友的父親李煌南已經七十多歲了,今年年初曾參加第一次的麥田環島活動,因為看到有農友用條播的方式耕種小麥,並且收成較好,他無論如何也想要試試看,於是就將自己的田區分做兩種做法來種,右邊是條播式,左邊是撒播式,想做成彼此對照的一組來試看看。

看到如此年長的長輩到老還持續學習,施總兼表示,非常佩服這樣的農人,一輩子都在田裡打滾,面對這麼不確定的未來,卻還總是願意付出這麼多來拼搏。

 

第四站  東部小麥田區:重新耕作也要繼續做


↑ 池上莊金興的麥田

西部小麥成長情況慘烈,東部也不例外,花蓮玉里鎮東豐農場的曾國旗農友,近五公頃的麥田也全軍覆沒。他說,日前每天都在下雨,連稻子的收割都成問題,小麥播種後被雨淹過就長不起來了。目前曾國旗也打算重新播種,但如此一來,小麥的成長期將擠壓到明年稻作的時程,但他仍決定要繼續努力。

台東池上的莊金興農友去年小麥種植並不理想,但他今年決定一定要種出一番成績,花更多努力在土壤的改善上。當遊覽車沿著小山坡駛入莊家的田區,映入眼簾的是一整片健壯的小麥草田,此時整部遊覽車的農友報以熱烈的掌聲為坐在遊覽車上的莊媽媽歡呼,稱讚她兒子做得很好,可愛的莊媽媽害羞地摀住臉,直說「賣阿ㄋㄟ共啦,有收沒收還不知咧。」

 

巡田之後:人需要被鼓勵,才能一直走下去

巡台一圈,看見各地小麥田歷經冬雨侵襲後的情況,施總監以一貫樂觀豪氣的語氣表示:一句話「今年的損失,由喜願小麥和農友共同承擔。」

施總兼說,農夫看天吃飯,不該單方面要農民負責,契作端也該一起承擔風險。因天氣受損長不高的小麥,他依然會收購,打算製作成乾燥的麥穗,請消費者一起認購。「就把這些當作這是我們今年的『受傷』吧!也要讓消費者理解這些『受傷』是怎麼回事。」他認為,若極端氣候越來越嚴重,其實受之影響越強烈的其實是消費末端。

「人需要被鼓勵,才能一直走下去。」施總兼說,這也是他設計好農壯遊的初衷。第一天就摸黑出門的農友們,到最後一天仍得摸黑回家,這群年過半百的農友,只為了齊聚在一起,在這麼密集的環島行程裡,互相看見、互相支持。

即使多數麥田損失慘重,但這群壯遊「集氣」團,仍會給予最溫暖的鼓勵與支持,讓彼此知道自己不是孤軍奮鬥,讓彼此知道正是因為擁有這群戰友,才更值得無所畏懼地努力耕種。在農友團的互相打氣下,這群農友更加確信自己要努力的方向,也比任何人更堅定,勇往直前地,繼續著他們種植本土小麥的壯旅。

雖然小麥受傷,但將由最堅強勇敢的農人來療癒,好農壯遊絕不只是「壯遊」而已,在豪邁之外,更是農友們的安慰扶持之旅。

延伸閱讀
好農壯遊(1) 小麥、大豆復耕農 充電之旅
頂著寒風,由喜願行施明煌總兼領隊的「好農壯遊」團,共20多位參與小麥、大豆復耕的農友進行3天環島觀摩行程,拜訪各地農友,並與育種專家學者交流耕作、加工、產銷等知識;此行,可說是台灣民間努力提升糧食自給率的里程碑。

台灣小麥,好久不見!專題導覽
台灣的小麥需要練習,從產到銷,從精神鼓勵到實際支持,都需要大家來牽成。上下游 News&Market 自製專題「台灣小麥,好久不見!」訪問了這一波小麥革命的重要推手,是他們的態度與堅持,開展出了新的可能。讓我們一起來到麥田現場,為台灣小麥加油!


↑ 十甲有機農場裡,被雨摧殘的豆田。雖然遭受雨災,農友仍互相支持打氣,朝向本土小麥雜糧復育之路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