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去,遊市集-向天湖部落市集巡禮

苗栗部落市集

由苗栗縣政府以及部落共同推動的部落市集,從民國101年的二月份起,於三個地點開張了!這三個點分別是:泰安鄉麻必浩部落、司馬限部落以及南庄鄉向天湖部落。部落市集設置的目的主要為,

(一)培力部落組織力量,落實「在地就業」之理念

(二)結合生態智慧,發展部落永續產業

(三)運用原住民共有共享精神,推展共同產銷工作

期透過「部落市集」的設置,作為部落共同產銷的介面,增加部落行銷的新通路,鼓勵部落產品走向品牌化與實踐節能滅碳;發揮昔日互助的精神,團結原住民部落的力量,凝聚集體的共識,推動共同產銷的工作。

這三個部落從一路從部落公開計劃說明會、籌組管理委員會、空間硬體規劃建置、市集營運培訓工作坊、部落招商說明會等,在短短的半年時間內,一步一步經過討論再妥協,提出彼此的問題、分享經驗及知識,才成就現在向天湖部落市集、司馬限部落市集、麻必浩部落市集的建立。

在籌組的過程,除了是地方產業特色的再次自我挖掘定位、同時也是部落內人群再組織的努力過程。同時,透過地方部落市集的推動,積極地創造了部落青年返鄉的條件—工作就業機會、推廣地方產業、保存環境與文化,缺一不可。

clip_image004
「在山上,遊市集:期待你一身輕鬆,擁抱山中清新自然的氛圍享受。部落市集帶給你的感動。」

向天湖與賽夏人

向天湖位於苗栗縣南庄鄉東河村,屬於賽夏族人的聚落。一般人提到向天湖部落,除了就字面望文生義,有座秀麗的山間湖泊之外;最為人所知的就是,向天湖就是每兩年舉辦一次賽夏族矮靈祭迎靈會場。

賽夏人稱向天湖叫做「拉姆案」(rareme:an)。這是一種樹的名字,遍生於向天湖一帶,可以拿來當作織物的染料使用;賽夏的祖先就以此原生植物命名此地。而,賽夏族(Saisiat)是台灣山區原住民裡,人數最少的一支,人口約莫五千人;並依居住地分為南賽夏與北賽夏。

鵝公髻山沿五指山稜線以北的賽夏居住於新竹縣的五峰鄉,以南則多居於苗栗縣南庄鄉;日常生活多與泰雅族、客家人互動。因此根據地緣差異,北賽夏多通曉泰雅語,向天湖的南賽夏則通常熟悉客家話。賽夏族矮靈祭(Pas-ta’ai、巴斯達隘)於每年收成的月圓前後舉行,儀式主要分成迎靈、送靈兩個部分,固定由不同姓氏的家族主持。

盛大的迎靈儀式舉辦的地點即是向天湖部落,由朱家擔任主祭;定居於向天湖部落的賽夏家族除了朱氏家族外,尚有芎家,及人數最多的風家。這三個家族長老、壯年,除了在傳統的矮靈祭儀彼此互相支援,也一同推行向天湖在地的部落市集。

clip_image006
賽夏文物館和湖邊的場地。

迎靈會場不超過一個國小操場的大小,平時上面長滿了茵茵綠草,環繞著靜謐的群山,很難想像祭典期間,這裡最高曾經湧入四萬人。想像一下,入晚後,杉木茂密的山谷裡,徹夜不眠的賽夏族人圍著篝火歌舞祭歌的畫面;莫怪矮靈祭常被賦予了神祕的色彩。

向天湖的部落市集就位在祭場和湖邊的賽夏文物館旁。賽夏文物館內陳設有中英解說、地方族人和縣政單位好不容易保存下來的傳統賽夏器物及服飾。過去賽夏族矮靈祭並不允許外人參加,即使是祭典中族人吟唱的祭歌,也只有祭典前一個月可以跟族中長老口傳學習。在文物館裡,可以看到早期拍攝的珍貴的紀錄片。

雖然因應平時的向天湖遊客人潮,向天湖周邊素來散見一些小販。這些小販有的是族人,但也有不少是外地人來此做生意。向天湖的部落市集則是透過部落內部人群組織,向縣政府申請經費,正式在文物館邊落腳。規劃先從照顧向天湖部落住民產業銷售出發,再整合入這些既有的攤販,期達成地方產業與人群的共榮發展。

clip_image008
這位朱先生可是賽夏民族議會的議長呢!他帶著自家栽植老薑和武松苗一起來支持部落市集。

clip_image010 clip_image012
(左)賽夏工藝師風順恩帶領部落中的老太太們製作的,賽夏臀鈴風格的串珠手機吊飾。串珠中使用傳統材料,薏米仁。
(右)使用在地農產原料製成的酒類產品。這些原料分別是:山地小芋頭、黑糯米、青梅、小米。族人細心地將桂竹鋸成竹筒酒杯,試飲用小杯,買酒就送大竹杯。喝來真是特別清香!

clip_image014 clip_image016

部落市集中,販售一些向天湖山區自產的蔬菜。有新鮮的段木香菇、高麗菜、山芹菜、老薑;也有自家乾燥的金針、黑木耳、羊奶頭,還有受到當地客家口味影響製作的,福菜乾、豇豆乾、蘿蔔絲乾、老蘿蔔乾、桔醬。同時,部落市集也提供手工DIY民族風味飾品的選擇,由風氏家族女性教導遊客製作賽夏臀鈴的鑰匙圈,也是此市集特出的賽夏地方特色。

向天湖地方歷年的農特產

這些清新可人的蔬果,就生長在環繞向天湖一圈的賽夏族民居的田埔中。向天湖現在居民將近40戶,多從事與山林與土地環境相關的營生經濟活動。但,向天湖的地方產業並非一開始就是種植這些葉菜類,而是歷經了數十年的產業變遷才有今天的樣貌。

向天湖本是山區一處湖泊,客家人稱仰天湖。日治時期因其水利,低窪處開發成水稻田,不宜種植水稻的山區則廣植茶葉。部落中的老人家甚至記得,約莫1960年代時,親手採收旱稻的記憶。過去,因為帝國殖民統治的緣故,山居的賽夏人開始改變了糧食的內容,從小米與芋頭逐便轉變成稻米。

進入國民政府時代後,南庄內山的賽夏人雖然繼續種植經濟作物茶葉,但是似乎受限於技術及植株生長的限制,無法與外頭和人主持的茶產業競爭。1980年代,政府修正原本乾涸的天然湖,築堤修築現今的人工向天湖;也差不多這個時候,向天湖的茶業植株被移除。水稻面積也逐年縮減。那個時候的向天湖居民,主要產業是響應農會政策廣植雪白的洋菇,直到今天還可以看到二十餘棟破敗的洋菇寮坐落在草木間。

clip_image018
荒廢的洋菇寮

clip_image020
曾經的水稻田,現在上面長滿了野花:紫花霍香薊

配合外來的農產業方針,起初價格很好,但後來市場蒐購價格下降後,賽夏人覺得種洋菇到後來過於消耗人力,無法負荷。「採收洋菇的時候,整晚都不能睡。我們還要出外工作,人也不夠」。除此之外,洋菇的培養基質需要大量的稻草來發酵,南庄內山沒有足夠的稻草、即使是外圍號稱中港溪穀倉的大南埔也蒐集不到足夠的量,賽夏人還需要花費額外的資費,從頭份、後龍購入。這也是洋菇業沒落的原因。

現在的向天湖,最受歡迎的地方農產就是段木香菇了。段木香菇是把樹幹成長成碗公大小的植株砍下,整理成約1.3公尺的長度,在上面打洞手工植入香菇菌絲培養的香菇。段木香菇有別於一般大宗的太空包香菇,需要涼爽而濕潤的生長環境來慢慢孕育成長。向天湖日夜溫差大,不時瀰漫著白茫茫的山嵐,就很適合。現有七戶專門種植段木香菇的人家,其培植香菇的段木,就安放在美麗深幽的杉木林下。

clip_image022
這樣每天吸著芬多精長大的香菇,嚐起來肉質肥厚、香氣濃郁,是香菇中的絕品。

clip_image024
右邊是族人的採食菜園。雖然乍看之下彷彿是一畦荒草,不過兩位在地的風先生熟悉地辨認出可食作物—山芹菜、樹番茄、刺蔥、苦苦的菜…。這裡也會長出要拿去部落市集販售的青菜。有這麼多共生的雜草,自然是無毒無農藥囉!

clip_image027
照片中間上方就是rareme:an樹。賽夏人以此命名向天湖。

靠山吃山的賽夏人,同時也深深地敬畏著山林。沿著向天湖步道走一圈,就知道賽夏人不隨意砍伐林木、儘量保存山林的樣貌,也延續使用賽夏祖靈的古老智慧。比如說,前一晚聽見山羌叫,就知隔日會變天;跟漢人說「礎潤而雨」一樣管用。賽夏人理解植物也充滿了情感,描述山胡椒就像「貞潔烈女」一樣難以移植到異地種植,一更動就種不活、不結果實。賽夏人自己制定罰錢規定,來處罰社群內在不是狩獵季節打獵的—因為這樣罔顧自然的生態消長平衡。

同樣的,向天湖部落市集,正是延續賽夏人尊重自然環境、以山林經濟為生概念,此地居民自動發起下的產物。讓在地的友善特色農產,地產地銷。下次到訪南庄,不妨來走走吧!

感謝

財團法人台灣原住民族學院促進會http://taiwan.atipc.org/
苗栗南庄向天湖部落

※延伸閱讀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