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里鄉農會放棄控告消基會
富里鄉農會不滿消基會發布富麗有機糙米檢出農藥微量殘留,在花蓮縣長傅崑萁宣示「要替農民討公道」為後盾下,揚言要對消基會興訟並求償1200萬元。不過劍拔弩張的情勢最近逆轉。上下游記者昨日電訪代理總幹事李素萍,李素萍表示為避免品牌在訴訟過程中受到媒體炒作再造成二次傷害,決定放棄提告。
李素萍表示,放棄提告是農會理事會的決議。由於農會是公益社團法人,理事會成員都是農家子弟,不喜興訟,因此她與理事長雖然對有機農民受冤屈感到不平而希望起訴求償,但面對理事會的決議,只能尊重與接受。
李素萍強調,富麗有機米送往瑠公農業基金會農檢中心、成大綠色產品檢測實驗室與農委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均得出農藥「零檢出」的結果。至於記者問及富里農會是否仍有未公開的檢驗報告,李素萍嚴正否認。
李素萍說明,富麗有機米無論是從田間到整個生產線,都是農藥零檢出。但經過這次事件,富里農會會尋求更高標準,包括加強對農民輔導,而縣長傅崑萁也允諾提供更多補助,建議農會將來找更具公信力的單位進行驗證。(目前富麗有機米是由成大綠色產品檢測實驗室負責驗證)
從花蓮縣府大動作開記者會要求消基會道歉,否則揚言控告,以及富里農會到花蓮地院前拉布條抗議消基會,最近再急轉直下決定放棄提告,轉變之大,令人目不暇給。花蓮縣農業處長張智超在6月5日消基會發布富麗有機米檢出微量農藥的新聞當天,直言這次事件對於花蓮縣好不容易建立起有機無毒農業的商譽,打擊很大。
前花蓮無毒農業推手杜麗華:政府太小看了把關機制
這次事件看在前花蓮縣農業局長杜麗華眼裡,百感交集。這位打響花蓮「無毒農業」品牌名號的推手,對記者詢問此次消基會公布富麗有機糙米農藥殘留事件突顯什麼問題時,回應表示不批評任何人,不過卻也下了一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關鍵在把關機制,政府太小看了」的註解。
「無毒農業」是杜麗華在擔任花蓮縣農業局長任內,於2004年推出的自創農業品牌,輔導農民在經營一級產業時,走向不使用農藥與化學肥料的有機農法,接著鼓勵加入無毒農業的農民發展屬於二級產業的農產加工,以及三級產業的休閒觀光,提升農業的附加價值。
「無毒農業」與有機農法的操作並無二致。但在法令上,農委會規定進行有機農業的土地必須要有兩到三年的轉型期,對沒有工業污染的花蓮不利,因此當年杜麗華決定因地制宜推出花蓮「無毒農業」的品牌,由縣政府建立標準,主動進行篩選、檢驗、認證、和銷售。
無毒農業的範圍不只侷限於蔬果栽種,更包含了花卉、畜產、還有讓台糖公司稱讚的黃金蜆等漁業。栽種過程中不是使用有機肥就算無毒,從水、空氣、土壤都不能有污染,還要學習用苦楝子、辣椒、香茅等天然資材防治病蟲害。
經過五年的努力,參與花蓮無毒農業的農漁畜生產戶超過368戶,生產面積上千公頃,「無毒農業」的品牌銷售通路可見於國內各大都會區,累計產值已超過14億元。為了真正落實有機、無毒,杜麗華在花蓮縣農業局長任內,每年編列的檢驗費預算多達一千多萬元,在相關農漁畜產品上市前,落實逐批檢驗與動物用藥的監測。
不過,隨著地方首長更迭,花蓮縣無毒農業也因為繼任者不若往常支持,幾乎處於名存實亡的狀態。記者採訪幾個花蓮縣的有機米產銷班,就反映過去推動無毒農業的期間,產銷班每年花費一百多萬元的檢驗費,幾乎由縣府農業局補助,但現在這些支出,絕大部份得自行吸收,無形中增加從事有機農業的負擔。(文章待續)
(繼續閱讀杜麗華專訪,請點選這裡)
請教 “法令上,農委會規定進行有機農業的土地必須要有兩到三年的轉型期,對沒有工業污染的花蓮不利…” 這段話是什麼意思?
沒有汙染不就不需要轉型, 可以直接進行有機農業了?
請解惑, 謝謝!
小洋您好,花蓮當初推動無毒農業的原因,是因為即使某些花蓮農民的農地在天然無污染的狀況下,也通過水源、土壤檢測與臨避設施,但是有機法規規定仍然必須有兩到三年的轉型期才可以符合有機規範,因此針對這類型的農民,杜麗華後來推動了一個無毒農業的驗證與品牌,只要通過水源、土壤的檢測,同時不使用化肥與農藥,就可以掛上花蓮無毒農業的標章,對外行銷,也改善農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