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便快速的玉米罐頭,是許多家庭主婦的小幫手。生鮮食用的甜玉米,台灣雖可自給自足,但台南區農業改良場朴子分場長游添榮表示,台灣機械化不夠,生產甜玉米的成本太高,市售99%玉米罐頭,都仰賴進口。台南改良場歷時八年研發,今年培育出「台南育27號」黃白雙色甜玉米,耐高溫、耐病蟲害,可望推廣無毒栽培。
玉米罐頭九成以上國外進口
台灣甜玉米栽培面積約1萬公頃,年產量約8萬噸,每年秋冬種植採收後,大部份流入蔬菜市場或做成三色豆,甚少拿來做罐頭。根據財政部海關統計,台灣每年要進口2萬5千公噸玉米罐頭,7成來自泰國,其餘各大進口國分別是美國、法國、越南。
長期研究玉米的游添榮指出,台灣的甜玉米生產成本很高,每分地約8千元,是泰國2倍,主因是人力成本太高,雖然目前從播種到中耕、培土,都有機械代勞,但因栽培面積小又零散,游添榮說:「美國是2、3百公頃在種,我們是2、3分地。(1公頃約等於10分地)」一台玉米採收機,要價近50萬美金,根本不符成本效益,後續的採收、加工,只能仰賴人力,可是台灣人力成本遠比泰國高,而且「3個農民(年紀加起來)200歲」,勞動力不足、年紀偏高,自然無法與泰國、美國競爭。
但台灣市售生鮮玉米多為本地栽培,為何罐頭玉米高達99%都仰賴進口?游添榮說,泰國的甜玉米,採收後處理較不細緻,品質差,國人無法接受,不過做成罐頭後,因為添加了其他調味料,口感差異就沒那麼大。
國內的青葉食品工廠玉米罐頭生產線,今田取得有機農產加工認證。有機栽種玉米的福智麻園農場米,每天早上採收玉米後,當天就送進工廠,剝葉、殺青、封罐都在當日內完成,台灣民眾如今也可以嚐到台灣原產有機玉米粒罐頭。國內最早開發本土玉米罐頭的里仁商品部經理韓敬白表示,本土玉米罐頭產量小,很少有廠商願意生產玉米罐頭。


里仁委託青葉食品工廠製作的有機玉米粒
農改場育新種甜玉米 可望推廣無毒栽種
除了罐頭和生鮮玉米,市面上還有號稱可以直接生吃的「水果玉米」。游添榮說,其實水果玉米就是黃白雙色甜玉米,是商人為了行銷才稱水果玉米;但黃白雙色甜玉米種子,主要從美國、日本等溫帶國家輸入,無法在台灣夏季種植;農改場歷時八年,終於在今年培育出「台南育27號」黃白雙色品種,在雲林虎尾和土庫試種,獲得農民高度評價,台北果菜市場喊價到每公斤17元,遠高於一般黃玉米的6到8元。
游添榮說,「台南育27號」黃白雙色玉米品種,不僅耐高溫、病蟲害,一般甜玉米施肥量高,且至少需噴2到3次農藥;新品種只要噴2次生物農藥、蘇力菌,連肥料都不需太多,只要遵照合理化施肥就好,適合推廣無毒、有機栽培。他笑說:「有些農會不相信我說的話,我直接當場剝開玉米,生吃給他們看。」
今年秋天有50位農民來要種子,但農改場的種子數量有限,僅能給每位農民0.02公頃的種子量,預計明年才會有充足的種子。不過游添榮坦言,人力成本仍是最大關鍵,農委會雖推動休耕地活化,鼓勵農民栽種包括玉米在內等雜糧,但農民仍以種植作為飼料和加工用的硬質玉米為主,因為硬質玉米已能機械化生產,短時間內,甜玉米種植面積,恐難大幅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