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委會主委陳保基近日連丟震撼彈,繼公糧收購將限制米種,還要廢除60年歷史的糧商執照,促進稻米自由化,讓糧商和自產自銷小農,站在公平的起跑點。不過許多農民都表示,糧商證照不難取得,農委會雖消除部分門檻,但後續的加工設備如烘乾、碾米、倉儲,動輒花費上千萬,小農根本負擔不起,市場最終還是掌握在大型糧商手上。
現行《糧食管理法》規定,辦理糧食相關業務,如買賣、經紀、倉儲、礱穀、碾米、磨製米粉、磨製麵粉、輸出、輸入等,必須向農委會申請糧商執照,每十年換照一次,但每日庫存量在300公斤以下者,不在此限。
糧商執照出於戰備安全存糧背景
糧商執照,起因於民國30幾年,當時以戰備、安全存糧管理,每粒米都要追蹤流向,方便政府管理數量、平抑物價。陳保基表示,現在社會環境背景不同,稻米應追求品質,目前已有不少小農自產自銷,應撤銷糧商執照的保護傘,開放稻米市場自由競爭,才有助提升品質。
對此,農民多採正面態度。彰化縣溪州鄉稻米第二產銷班班長葉豐瑞表示,申請糧商執照並不困難,《糧食管理法》雖未明確規定有糧商執照才能上架,但通路會以此為標準,甚至有消費者,以執照作為品質檢驗標準,為了避免麻煩,他目前正在申請糧商執照;若未來廢照,對小農確有助益。
但許多農民都不約而同表示,光憑糧商執照,並不能提升稻米品質,就算廢除糧商執照,大糧商掌握加工、通路,小農民還是很難與之競爭。

稻米烘乾倉儲設備費用高 小農負擔不起
稻米不同於一般作物,收割後,必須儘速烘乾、妥善保存,防止發芽。但烘乾機、碾米機、倉儲設備,動輒千萬元起跳,只有大型糧商才有錢購買設置,農民越來越依賴糧商,形成惡性循環。有苗栗、台中小農就表示,原本想要自產自銷,但設備掌握在糧商手上,竟沒有人願意幫忙烘乾稻米,只好採用日晒古法曬稻穀。
神農獎得主、台灣區稻作協會前理事長翁良材表示,廢除糧商執照,對自產自銷小農是好事;但政府若要鼓勵農民重質不重量,後續的加工輔導設施更重要。
不過熟悉業界的人士指出,撤照對提升稻米品質,沒有太大助益,因為糧商執照門檻本就不高,台灣稻米重量不重質,問題根源在於政府的保證價格收購制度。

公糧保證收購價格 農民重量不重質根源
這位不願具名的業界人士表示,保證收購價格,不論米的品質好壞,收購價格都一樣,農民自然會追求產量、不重視品質,甚至為求方便,不少農民會透過糧商繳交公糧,更加重農民對糧商的依賴性。
此外,政府無法消化收購米,只好將米委託民間倉儲保管,而有能力承接政府公糧倉儲的,多半是大型糧商或農會,「這些業者可以收取經收費、保管費、加工費,根本穩賺不賠,如此循環,糧商當然大者恆大。」要改革台灣稻米市場,最終仍得檢討公糧收購制度。
對前述看法,陳保基回應,加工設備對習慣交公糧的老農,確實是個門檻,但對新進農民應不是問題,新農民多半會自然聚集,例如宜蘭許多有機米產銷班,都有自己的加工設備,農委會也有相關的輔導措施,「但總不能一直補助。」他強調,稻米市場自由化,才能提升品質,取消糧商制度、限制公糧收購品種只是一小部份,未來還會有許多配合措施。
至於是否取消保證收購價格制度,陳保基不願正面回答,只表示,要先改革現況,「讓好的米、賣好的價格。」

其實以小農的產量,簡單的加工設備也沒有到干萬啦,只是要蓋個房子來放這些設備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