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長江宜樺日前率領內閣閣員宣示「讓我們好好做一年」度過倒閣風暴,同樣曾面臨倒閣威脅的前行政院長陳沖施政為了讓人民有感,提出「一周一亮點」包裝經濟動能推升方案,並以農委會的「雲彰黃金廊道農業新方案」打頭陣。但一年過去了,「亮點」早隨陳沖卸任殞落,「黃金廊道」也因行政院打回票而依舊「黯然無光」。
為解決高鐵地層下陷問題,去年十月農委會推出「雲彰黃金廊道農業新方案」計畫,預計在高鐵沿線行經的雲林與彰化九個鄉鎮,輔導稻田轉旱作。不過草案被行政院打回票,至今還躺在農委會。
農委會昨召開會議,預計每年加碼5萬,輔導「黃金廊道」區域內的農民轉種甘蔗。若加上休耕地轉作獎勵金,農委會估計平均每年每公頃農民收益可達到13萬,和種稻收益差不多。目前已有農民表示願意一試。
農委會希望月底就能完成修正草案,送交行政院審議,趕赴明年上路。
開記者會大張旗鼓宣示 事後行政院翻臉不認帳
去年十月,行政院為讓人民有感,推出一周一亮點的「經濟動能推升方案」,首波主打「雲彰黃金廊道農業新方案」,預計在102年~109年投入33億,以雲林、彰化高鐵沿線35公里、左右各1.5公里為範疇,在水源較充裕的新虎尾溪以北,彰化縣竹塘鄉、埤頭鄉、溪洲鄉,以及雲林縣二崙鄉、西螺鎮推動現代化的省水設施;較缺水的雲林縣虎尾鎮、土庫鎮、元長鄉、北港鄉則輔導農民轉種旱作。
計劃涵蓋範圍大約1萬3千多公頃,其中有近9千公頃是農地,但去年在行政院浩浩蕩蕩開完記者會後,行政院便以經費不足退回草案,至今仍未出農委會大門。
雖然被行政院退回,農委會依舊不氣餒,找財源捲土重來。農委會農田水利處灌溉管理科長李允中表示,輔導稻田轉旱作,目前主要推廣轉作甘蔗,黃金廊道區域內的農民,除了原有的休耕地活化每期作每公頃3萬元獎勵,每年再加碼5萬元,加上台糖契作收益,3年下來,農民每年平均可獲得淨利約13萬元,接近水稻的14萬元。
據了解,本來農委會希望台糖可以分擔計畫期間7年共1億元的經費,但台糖以虧損、制度有困難為由拒絕,農委會因而轉向交通部爭取經費,已經取得初步允諾。

欲以甘蔗取代稻作,太陽能光電、造林也是選項
李允中表示,甘蔗的機械化程度和代耕制度十分完善,台糖保價收購,農民不必擔心無處銷;而且甘蔗是台灣早期重要作物,氣候、環境非常適合台灣,農民也保留一定的技術,虎尾糖廠甚至是台灣目前仍在運作的2個糖廠之一,若能就近種植,可以結合農村休閒,發展地方觀光產業。
台灣農業以米糖起家,不過隨著休耕政策,目前每年產糖量僅6萬噸,自給率剩下一成,近年國際糖價升高,台糖已有意重新啓動糖廠,擴大本土甘蔗種植面積。
對黃金廊道計畫,虎尾農民蔡弘俊認為,公糧有繳納限制,甘蔗可以全額保價收購,若種甘蔗的收益和水稻差不多,農民應會有意願。
元長鄉農民吳永修也表示,若收益相當,有意願轉作甘蔗,因為甘蔗比稻子好管理,不太需要噴農藥。「農民求的就是收益和銷路,種什麼作物沒差那麼多,」他說。
嚴重下陷區發展養水種電、造林除了甘蔗,農委會預計在高鐵嚴重下陷處、78號東西向快速道路與高鐵交會處(高鐵里程約214K~240K間,至2010年止最大累積沉陷已達62.4公分),開發太陽能光電及造林。
李允中指出,目前下陷嚴重區的面積約900公頃,農地佔了600多公頃,其中一半都種稻。依照現行林務局平地造林辦法,20年獎勵金額240萬,台塑另外補助130萬,平均每年收益達到18萬。不過他坦承,要農民一次簽20年約有點困難,還要再努力推廣。
此外,農委會預計效法屏東「養水種電」,發展太陽能產業,不過還有待與經濟部能源局商議。
解決水利問題才能治本
不過許多人質疑,造成地層下陷主因是工業深水井,拿農業開刀是本末倒置。對此,李允中表示,彰雲地區濕季和乾季地下水位變化非常大,農業淺水井會造成不均勻沈陷,影響高鐵塔柱,並非對全區沈陷有影響。若農民轉為旱作,農政單位甚至可「客製化」,在特定時間用水車噴槍供水。
雲林縣副縣長施克和對此也樂觀其成,他認為,雖然高鐵沿線不乏良田,但良田仍要有符合現實環境的生產方式,目前下陷量雖有趨緩,但仍有影響,良田若轉旱作不失為好辦法。
不過吳永修認為,轉作只是治標不治本,「以前我們不用抽地下水就能種田,為什麼現在不行?地層下陷不是農民轉做甘蔗就會好的」。他表示,元長鄉的農田水利設備無法深入田區,而且荒廢已久,加以河川上游蓋水庫與攔河堰優先供應工業與民生用水,水還沒流到下游就被搶走了,政府應改善水利設備,讓農民不用抽地下水。
水利署的委託報告指出,高鐵在雲林縣土庫鎮與78號快速道路交會路段(里程224K+260~224K+405)地層下陷最嚴重,應該與78號快速道路路堤採取填土的方式施工,導致地表負荷過重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