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水牛精神,土溝打造台灣版瀨戶內藝術祭

上週六,土溝農村美術館在千人辦桌的熱鬧聲中開展,12位藝術家在稻田、農舍、棄置空屋畫農神、放電影,居民在自家三合院前擺市集,邁入第二年的土溝美術館,朝聖的人更多了,參與的居民也年年增加,他們不嫌吵,因為「從以前就很多學生進來,早就慣習,而且這樣比較鬧熱啊!」透露出在地協會和南藝大學生,扎根十年的深厚情感。

從最後一隻水牛,到台灣第一座農村美術館

台南市土溝里,一個以種稻維生的傳統鄉鎮,1千7百個居民,老人比年輕人多,許多人更熟悉的,可能是他們隔壁村、「無米樂」紀錄片所在地後壁菁寮社區;2002年,一群台南藝術大學年輕人,發現這個曾擁有300多隻水牛的村落,僅剩最後一隻水牛,他們不捨農村文化凋零,和當地文化協會合作,展開十年農村改造計劃。

「阿伯,請問一下美術館在哪裡?」「往前走那邊有一棟畫畫的,」曬得黝黑的農民,站在三合院紅色磚瓦下,指著前方人潮聚集的街道,「後面那裡也有一棟,啊我們這裡整條街都是美術館啦!」秋日尾端的台南土溝里,大人小孩趕在「2013村之屋當代藝術展」開幕日來朝聖,許多人第一次走出白色方盒的美術館,搞不清楚方向,當地居民熟練地指著路,還邊介紹這裡出產的蓮藕、稻米。

南藝大和在地居民一起將豬舍改建成圖書室
南藝大和在地居民一起將豬舍改建成圖書室 (攝影/林慧貞)

去年開始,台南市土溝農村文化營造協會,和一群台南藝術大學畢業年輕人,以「村是美術館,美術館是村」的概念,開辦台灣有史以來第一個農村美術館,大受好評,一路從3月延到6月。

今年他們的作品尺寸仍舊無限大,稻田旁貼著「優雅農夫站」的黃色公車站牌、吊在屋外的馬賽克磚店名,畫著大紅牡丹的白色圍牆⋯⋯,民眾穿梭在街頭巷尾,不時驚呼:「啊,這裡有一口井」、「原來這是豬舍改建的休息站啊」。

三合院對面,打狗亂樂團唱著以後壁為靈感的「只要大家攏吃台灣米」,民眾跟著節奏大聲比讚,老人小孩興奮地摸著廟會扮裝牛頭,收割機也稱職地成為配樂;唱累玩累逛累了,還能坐在路旁粉紅色小學桌椅歇息,喝一口居民自製的蓮藕茶,欣賞結實纍纍的綠色稻田。

循著箭頭索引走入小巷弄,舊透天厝、倉庫、合院裡,12位藝術家以農村、漫畫、鐵線等素材改造空間,佇立在路旁的兩層透天厝,二樓是數十年歷史的白色木門、剝落的紅色欄杆,一樓卻是黑色鐵線編織成的透視房間;鎮守家屋的門神,變成手拿樹枝、腳踩水牛、黃牛的農神,守護土溝一年收成。

前衛的鐵雕藏身在農村老房子裡
前衛的鐵雕藏身在農村老房子裡(攝影/林慧貞)

在地居民參與藝術,農村即是展場

這些看得見的創作,讓外地人感受到農村的活力與蛻變,但看不見的故事,才是這場藝術祭真正要傳達的理念。

「一開始我本來想要用綠色當背景,但被居民嫌『青筍筍』,」參與創作的藝術家王國仁,笑著道出和居民互動的過程,擅長畫各式門神的他,本想在門上塗綠漆、畫農神,祝福土溝居民年年豐收,沒想到居民看了面有難色,直說不吉利,他立刻從善如流,重新漆上喜氣的大紅色,鄉親看到後滿意地比出大拇指,「本來吵架看到這個心情都變好了!」

認為,來到村子裡,藝術就不只是自己的創作,他喜歡和當地人溝通、互動,做出彼此都能認同的作品。王國仁透露,一開始居民都默不作聲,偷偷觀察他在幹嘛,後來騎腳踏車經過,會順便問他要不要「呷涼的」,讓同樣是農村出身的他倍感窩心。

這次展覽有部分裸露作品,土溝農村美術館執行長呂耀中說,不會特別干預藝術家的作品,且去年就有類似情況,但當地居民分得出藝術和情色的界限,「他們不會覺得奇怪」。 「不覺得奇怪」聽起來很輕描淡寫,卻是當地推動社區營造的組織,耕耘十年的成果。

本來被嫌棄一片慘綠的農神背景,和在地居民互動後,王國仁立刻改為符合當地風情的大紅色
本來被嫌棄一片慘綠的農神背景,和在地居民互動後,王國仁立刻改為符合當地風情的大紅色(攝影/林慧貞)

在熙來攘往的街道,許多居民都說,第一次見到土溝這麼多人,但問起是否會受打擾,得到最多的回答是:「沒關係啦,我們早就習慣了,人多才熱鬧啊!」

從決定復興土溝農村文化,就讀南藝大研究所的呂耀中和同學,蓋牛厝、改造廢棄豬舍、帶社區居民學畫畫、做木工,期間有過衝突、質疑,但他們三不五時到農村睡午覺、泡茶搏感情,畢業後甚至留在土溝開設計、藝術公司,把這裡當成第二個家,終於讓當地人打開心房。

最重要的是,他們讓居民看到農村的尊嚴。去年他們展出當地婦女自學畫作,甚至讓這群素人拿著自己的畫,成為美術館專刊封面;今年他們邀請當地人擺市集、賣自己種的農產品,有居民載著滿車西瓜,賣到剩五、六顆;在夜市賣東山鴨頭的當地居民,開心告訴前來參觀的學生,小學五年級的女兒在臉書看到爸爸的宣傳照;7、80歲的老人家,雖然坦言自己從沒逛過展覽,但看著和自己孫子一樣大的年輕人滿街跑,開心說好像在過年。

友善環境的農友,在自己家門口就能擺攤美術館讓當地居民有機會賺外快

(上)美術館讓當地居民有機會賺外快(下)稻田旁的休息站,充分展現土溝的農村風情(攝影/林慧貞)

稻田旁的休息站,充分展現土溝的農村風情

十年水牛精神,打造台灣版瀨戶內藝術祭 

扎根十年的努力,讓土溝成為社區營造的典範,很難想像,他們第一次發起稻草人藝術創作,只有一個庄腳阿伯參與;去年第一次開農村美術館,被無數藝術家拒絕,靠著不放棄的水牛精神,今年終於歡喜收割,週六創紀錄的千人辦桌,有企業一口氣包了十幾桌,還有人被他們的精神深深打動,預約明年認購贊助。

呂耀中說,三年前他到日本觀摩知名的農村營造成功案例、「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心想:「這不就是我們正在做的事嗎?」他相信農村不是只有悲情的一面,農夫也可以是優雅的藝術家。不過他坦言,目前美術館的營運仍得依靠外部募款,也因沒有人力,只能開放周六、日。

十年前,土溝僅剩的最後一頭水牛,開啓南藝大進入土溝的契機;十年後,土溝成為台灣有史以來第一個農村美術館;未來,他們打算連結附近農村,土溝提供文化休閒導覽,中午到菁寮吃在地冠軍米,晚上住在白河民宿,由點到面,繼續譜寫這段沒有結果、只有過程的農村戀曲。

村是美術館,美術館是村

註:目前展場開放時間為每週六日9:00~16:00,可事先預約導覽,每月第一個週六有在地市集,戶外藝術作品隨時歡迎參觀,全額免費,但可購買350元紀念套票,附贈精美後壁米和腳踏車租借券,也可捐款支持,或購買紀念專刊,詳情請關注土溝農村美術館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pages/土溝農村美術館/383210468356916?fref=ts

捐款資訊:
台灣土地銀行 白河分行 (銀行代號 005)
戶名:台南市土溝農村文化營造協會
帳號:089001006437
「請來信或來電告知轉帳資訊,感謝您!!」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