穀東十年,賴青松掀起農業新浪潮

電影《看見台灣》介紹十年前到宜蘭務農的賴青松,作為第一個引進日本穀東俱樂部的農夫,賴青松成了宜蘭友善耕作代言人,演講、出書、躍升大螢幕,卻也曾在六年前,因過度勞累倒臥病榻;這幾年,許多穀東追隨他,放下電腦、拿起鋤頭;今年,當地幼稚園開始採用友善小農農產品;明年,販賣宜蘭友善小農產品的直販所也將開幕;由點至線,到走進社區,穀東十年,讓賴青松看到農村百年希望。

預先認穀,穀東共同分擔風險

用自己種的米,做自己吃的湯圓,是每年穀東冬日聚會的重頭戲
用自己種的米,做自己吃的湯圓(攝影/林慧貞)

下著細雨的宜蘭週六,員山鄉三官宮的空地旁,一群小朋友揮汗壓著手中紫色的糯米湯圓,小小的手搓出舊時農村的團圓味。每年冬至前後,賴青松的穀東朋友們總會來到宜蘭,一起閒聊話家常,或是跟著老人家搓好久不見的手做湯圓;第十個冬日聚會裡,節目依舊沒流程、說話依舊不鼓掌,但數十個穀東家庭,依舊能在一片混亂的小小市集找到自己的位置坐下。

2004年,從日本修完研究所學業後,賴青松決定回歸田野,帶著全家大小,來到老婆家鄉宜蘭縣務農。他和一群朋友引進日本「穀東俱樂部」模式,在插秧前就先找了一群朋友預付認穀,共同承擔天災風險,他則是受僱於穀東的田間管理員,支領固定薪水,幫忙巡田種稻,同時公開種植紀錄。

這個新穎的模式很快流傳開來,第一年就吸引3百多位穀東,不過毫無經驗的賴青松,卻在模式運轉三個月後赫然發現,宜蘭只能種一期稻作,一斤50元的銷售價,根本無法支應他的生活,立即召開穀東大會,將售價從50元調高到65元,他笑著說:「結果竟然沒有穀東退出,可能大家都不好意思吧。」

冬日聚會吃自己搓的湯圓,是穀東俱樂部的傳統
冬日聚會吃自己搓的湯圓,是穀東俱樂部的傳統(攝影/林慧貞)

大病一場,穀東轉型計劃生產

賴青松帶著老婆美虹和一對兒女到宜蘭種田,十年過去,已經從都市人轉為半個鄉下人
賴青松帶著老婆美虹和一對兒女到宜蘭種田(攝影/林慧貞)

雖說共同分擔風險,但求好心切的賴青松希望給穀東最好的收成,除不完的草,加上壓力過大,2007年夏天他因不堪勞累倒臥病榻。

此外,以穀東為主體,意味著減產或增產時,稻穀分配、公積金運用等相關問題,勢必走向制度化,但賴青松認為,自己只是個農夫,不是組織者,加上這場大病,讓他毅然決然將穀東俱樂部從穀東分散風險,轉換成產銷共同負責的「預約訂購、計劃生產」。

「我知道我就是那種會累死自己的人,但我只是想要種田,養活自己和家人是第二,穀東俱樂部只是其中一個方法,我拉近消費者和產地距離,但我也倒了,這違背當初的目標。」他在2009年調整模式,以一穀30斤,每斤80元的價格開放認穀,將自己從受僱者,變成和穀東地位平行的生產者,拒絕過多的參訪打擾。

卸下壓力後,他更能享受耕種的樂趣,平日巡田水,有空時到處演講,目前約六公頃稻田,3百多位穀東,七成是舊朋友,「剛好有個基本盤支持我安心做事,再加上三成的新進穀東讓我溝通,這樣的模式我很滿意。」

發揮姜太公哲學,穀東上鉤變農民

但不論模式如何變,許多穀東始終如一,甚至有人受到賴青松影響,放棄都市生活到宜蘭種田,還成為新農進場的「牛棚」,楊文全創立的「倆佰甲」就是其一

台大城鄉所博士楊文全本經由賴青松轉介農地,今年和八位菜鳥農夫共同用友善環境方式,耕種2甲多稻田,其中有人是工程師、大學生、平面設計師,共同點都是不想待在都市,「他們明年耕作面積就到14甲,一下就超越我了!」賴青松開心地說。

賴青松形容「倆佰甲」是人力公司,許多想要接觸農耕的人找上他,若真心想務農,就轉介到「倆佰甲」,若還搖擺不定,就讓他們成為穀東或到農民家打工換宿;有了「倆佰甲」,他更能無後顧之憂地扮演媒人,讓更多人進入農村,看到土地的價值。

說起楊文全「上鉤」方式,賴青松掩不住嘴角笑意,一開始他並沒有主動問,直到有一天楊文全終於開口:「青松我想要耕田⋯⋯」,他當然馬上點頭說好。「其實姜太公才是最聰明的,反正我有時間,用等的比較容易等到對的人。」

IMG_0913
青松大哥和小田田年輕人及來訪友人合照(圖片提供/小田田)

扎根十年,等到社區認同

2
深溝附幼小朋友吃有機營養午餐(攝影/林慧貞)

賴青松就像顆靜靜萌芽的種子,等待陽光到來,今年,他等到了員山深溝國小新上任的校長,採用宜蘭友善農產作幼稚園午餐;等到了德高望重的三官宮主委,轉作無農藥稻米和蔬菜;週六的一場大雨,更意外等到和在地社區對話的機會。

每年冬日聚會,他都會邀請宜蘭的朋友來家裡擺攤,但週六陰雨綿綿,迫使聚會移到三官宮後院,意外促成三官宮第一次小農市集。「在地農民市集的概念,我已經想了2、3年了,但要非常小心探詢當地居民的意見,否則一次失敗,以後很難再推動。」三官宮對穀東俱樂部意義非凡,十年前,賴青松懷著忐忑不安的心,在這裡召開第一次穀東大會,經過十年,又繞回了三官宮,一切似乎冥冥注定。

這場美麗的意外,讓平常不曾參與聚會的當地居民現身,儘管有些人只是坐在一旁觀察,但這場消費者和生產者的嶄新實驗,居民都默默看進眼裡,剩下的就是比耐心,而賴青松早已把根扎進土裡,他相信時間站在自己這邊。

賴青松(戴帽子者)經常邀集農民聚會,坐在他對面的三官宮陳主委,這幾年受到影響,今年開始轉用友善環境種植
賴青松(戴帽子者)經常邀集農民聚會,坐在他對面的三官宮陳主委,這幾年受到影響,今年開始轉用友善環境種植(攝影/林慧貞)
三官宮主委的媳婦,在冬日穀東聚會幫他賣無農藥的蔬菜,銷路非常好
三官宮主委的媳婦,在冬日穀東聚會幫他賣無農藥的蔬菜,銷路非常好(攝影/林慧貞)

「我希望隱沒在人群中,因為這代表已經有越來越多人投入」

2013年是賴青松豐收的一年,除了讓社區看到新的可能,還躍上大螢幕,成為友善環境的新農代表,電影上映後,每天都有人詢問如何加入穀東,讓他接電話、回信回到手軟,大嘆耕耘網田遠比耕耘農田費心力。

賴青松說,以前農民用五穀牲畜敬天地、拜神明,現代人卻不知道如何表達,只好找一個對象,「但如果每個人都要入穀,我也會倒」,自己只是一個象徵,大家若要愛護土地,可以多去支持身旁友善耕種的小農,將這股力量擴散到全台灣。

從農民到螢幕主角,賴青松幾乎來者不拒,他知道反作用力會隨之而來,卻仍刻意高調,只因想讓更多人知道農業的價值,但他從未忘記農人的本分,每天依舊一早巡田水、作田埂,「在農村,就是先做再說,默默做,然後說,再默默地做,你必須把腳踏進土裡,才能說服人們認同你說的話。」

賴青松花了十年,學著從一個都市人變成半個鄉下人,從深溝六甲農地到遍地開花,他形容,這是一場意料之外的夢幻旅程,希望終點隱沒在人群中,因為這代表已經有越來越多人投入,而他只想在宜蘭終老一生,「以前大家都說有錢、出國是幸福,我覺得以後,能一輩子不離開自己的土地才是幸福。」

賴青松的穀東地圖遍佈全台,許多小小朋友都是未來的農業種子
賴青松的穀東地圖遍佈全台,許多小小朋友都是未來的農業種子(攝影/林慧貞)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