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推廣部落有機耕種的「台灣原味」創辦人吳美貌,一年多前在新北市烏來西羅岸路成立了「烏來示範農場」。這個農場是一片有機農田,也是沒有圍牆與黑板的教室,在地農友、學生、親子家庭與國外志工都在這裡做中學。農場收成的食材也部分供應鄰近的種籽實驗小學作為午餐食材,讓種籽實小的學生吃完後好奇問道:「今天的高麗菜好好吃喔,是哪裡買的呀?」
前年十二月,種籽實小的老師與家長參訪烏來示範農場,對台灣原味團隊推廣有機食物及在地生產的理念很認同,因此開始採買台灣原味的蔬菜。
台灣原味的工作人員郭亭君說,他們與種籽實小的合作關係不像是一般學校的營養午餐那般大量、密集,「我們農場與在地合作農友,頂多近二十位農友投入生產,產量跟樣式都不多,也要搭配季節食蔬,因此只能提供部分食材,例如最近冬季就盛產高麗菜、白蘿蔔。」
種籽實小媽媽廚房 用在地食材

種籽實小是一所體制外的小學,學生的午餐不叫「營養午餐」,而是「媽媽廚房」,每位學生的家長輪流到校負責當主廚,掌管當天的午餐,從採買食材、切菜、料理,都是家長與孩子一同進行。
一談到採買,種籽實小的家長楊品芳的經驗豐富,大方分享她的「媽媽經」:「烏來示範農場的蔬菜樣式不多,例如他們就沒有種花椰菜,有時提供的菜也不是大眾化口味,像是紅鳳菜,雖然營養豐富能增加免疫力,但是小孩都吃不慣。所以買他們的菜要看季節,有什麼菜我們就買什麼菜,我們最常買的就是高麗菜跟蘿蔔。」
楊品芳有兩個孩子讀種籽實小,她當主廚的那天,主要食材就是向烏來示範農場採買,這些在地、有機的食材獲得小孩的好評,「玉米好甜好好吃喔!」、「高麗菜很香!」
「在地生產在地消費,真的非常好!」種籽實小的家長楊品芳說,烏來示範農場跟種籽實小只有十分鐘的車程,採買他們的蔬菜很方便,「 現採的菜跟經過長途運輸的菜就是不一樣,現採的菜真的超好吃。」
(左)烏來示範農場的地瓜葉(右)烏來段木香菇(提供/台灣原味)
烏來種有機 大台北喝好水
烏來的在地有機蔬菜產量不多,有其背景脈絡。近年台灣糧食自給率約31%,加上耕地閒置比率逐年升高,在農地總量不多的情況下,有機耕種的面積更少,以新北市為例,三萬一千公頃的農地,平均利用率只有31.2%,其中有機農業的面積更只佔0.2%。
流經烏來的南勢溪流域,在新店區與北勢溪交會後,流入翡翠水庫,供水給大台北地區的四百萬人口。位在台北水源保護區內的烏來,耕作時若噴灑農藥可能影響用水安全,因此在烏來推動有機耕種就顯得格外重要了。
台灣原味工作人員郭亭君說,目前有近二十戶在地農友定期參加「烏來示範農場」的有機課程,並採用友善土地的方法在自家土地上耕種,這樣的數量雖然不多,但卻是烏來地區有機耕種、在地生產的重要開端。

(本文為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人事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新聞選題與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
3600多年前,中國廚祖—伊尹,於《呂氏春秋•本味篇》中,提出最早的關於烹調理論的論述:「久而不弊,熟而不爛,甘而不噥,酸而不酷,鹹而不減,辛而不烈,澹而不薄,肥而不膩。」伊尹所列舉的標準的核心在於守中,哪一種味也不能過。火候的掌握上,烹製時間的長短、生熟、淡薄、肥瘦也要取中,恰到好處。在古代那種環境無污染,食材質量很好的年代,做菜是以食材的本味是為主、為本的,而不是以調味料的味為主,每一種肉、魚、菜、飯食材本身的味道就是很香的。而今天的烹調已偏離了食材之「本味」,漸漸以調料、汁水的味道為主了。現代生活節奏快,人心越來越浮躁,越來越不能體會和欣賞食材的本味了,人的慾望也越來越強,廚師為了迎合食客,使自己的飯館在競爭中勝出,調料、汁水也越加越重了。所以,我們在烹調中注重這一點,能體現食材的本味,是回歸傳統的重要面向。現今食安問題之嚴重,乃出於食客對飲食文化之認識不夠所造成。 (9 張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