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推動校園午餐吃有機蔬菜,全宜蘭四萬六千國中小學生每週一餐有機蔬菜,約需四千六百公斤的供應量,目前合作的有機蔬菜農友只能供應兩千四百公斤左右。有農友認為採用友善、安全蔬菜,搭配快篩作為檢驗機制,不要求一步到位要求有機認證,比較容易吸引農友投入有機領域,宜蘭縣農業處則認為,有機認證的方式仍然比較客觀。
以快篩檢測取代有機認證 擴大農民參與意願
宜蘭與其他縣市相似,不少農友已採用或有意走友善環境的耕作方式,但是因為驗證成本、手續等問題,沒有申請有機認證。
興大有機農夫市集經理楊文仁認為, 就算農友尚未取得「有機驗證」,也可用「非有機認證」的農藥殘留快篩站作為驗證關卡,確保農友至少提供無毒蔬菜,「如果有機蔬菜是九十分,快篩檢查後的無毒蔬菜是六、七十分,不一定要一步到位全部要求有機驗證,可以把快篩檢驗作為門檻,提高農民走向有機耕作的意願。」
楊文仁的構想,在台東有類似的作法。以台東池上鄉為例,鄉內的福原國小、池上國中的營養午餐,都以在地食材為主,鄉公所幫學校採買的蔬菜做快篩檢測,確保蔬菜是無毒的。
快篩的門檻較寬、成本較低
池上鄉的農友梁正賢解釋說,一般的驗證機構會檢驗三百多項農藥殘留量檢測,不過快篩站只有檢測七十多項,「快篩的用意是要抓出高危險群的作物,避免風險。」
梁正賢十年來一直協助學校營養午餐食材做快篩檢驗,整個池上鄉有四套快篩設備,其中一套就是他自己所添購。他說快篩設備本來就有的,只是拿來幫學校食材做快篩。
楊文仁認為,縣府可以購買快篩設備,成立簡單的快篩站,在農友交貨給學校前先做快篩確保無毒,並媒合大學相關科系的學生來當檢測員,後續的快篩材料費用則由農友的收益中提撥。他說:「農民先有意願轉無毒,才會慢慢轉有機認證。讓縣內農戶轉有機的成本,和做個無毒快篩站的成本相比,後者顯然是低於前者。」
維持有機驗證標準 仍須生產者的自我要求
宜蘭縣農業處農務科的技士吳東原,專門負責宜蘭校園午餐的工作。他認為目前宜蘭的有機蔬菜產量不足以供應學校的原因,一部分是受限於天候,宜蘭的農業生產環境沒法和中南部一樣豐產,另一部分則是農友對於有機檢驗費用的考量,「不過其實有機檢驗的費用不算高,個人驗證政府補助三分之二的費用,農友一年只要負擔一萬多,集團驗證農委會則補助九成以上。」
吳東原認為,設立快篩站屬於地方性、過渡性質的作法,「學校的午餐吃有機蔬菜,供需量蠻大的,還是比較適合走長期的、農委會認證的驗證機構為主的方式。」
目前供應宜蘭學校午餐有機蔬菜的農友黃王杰則說,有機驗證機構雖然不一定都能確保高品質,但至少有一定的門檻:「農民自己的心是最重要的,再好的驗證機構也會有農友出問題,差勁的驗證機構也有非常優秀的生產者,重點還是在於生產者的自我要求。」
黃王杰說,雖然宜蘭需要更多農友投入有機蔬菜的生產,但是至少要有個標準才有意義,「那怕有農友才剛起步,就算還在有機轉型期,都不會太晚,有了驗證的標準,消費者都還是會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