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理念,可以用一百種方式呈現。長期推動食農教育的國小校長吳柚,之前在新竹縣湖口鄉的和興國小推動校園營養午餐改革,與附近的三所國小結盟,聯合採購,一起吃有機午餐。去年她調回母校新竹縣新豐鄉埔和國小,持續推動食農教育,最近在兒童節的活動中,也以「紅豆餅」為媒介,進行一場邊吃邊學的小型食農課。
現烤紅豆餅 吸引孩子的好奇心
今年的兒童節活動,埔和國小校長吳柚結合在地資源,找來新豐當地的紅豆餅業者、返鄉青年張小姐,到學校現烤紅豆餅,並現場講解紅豆餅的食材故事。
張小姐在新豐的街邊賣紅豆餅,對食材頗講究,以在地、安心的食材為主,因此與長期關注食農、環境議題的吳柚校長結識。
在兒童節的活動中,張小姐搬來營生的設備,到學校現烤紅豆餅,這就像是許多教學法中重要的「起手式」,先引起學生高度的好奇。
在現烤紅豆餅的過程中,張小姐一邊講解製作紅豆餅的步驟,一邊介紹紅豆餅會用到的各種食材。例如紅豆是來自屏東萬丹的有機紅豆、芋頭是新竹湖口的在地作物、奶油是由奶粉熬煮而成、麵粉則是從加拿大坐船來台灣。

食物里程的概念 邊吃邊聽
食材的來源,有遠有近,可以談「食物里程」(food miles)的意思,食物從產地到餐桌的距離,長程運送必須使用能源驅動運送工具,例如船、飛機、火車、汽車等,在運送過程中儲藏食物也會耗費能源,因此不同的食物里程會產生不同的二氧化碳,影響溫室效應。
因此,吃在地食材的好處多多,不但新鮮,減少食物里程對環境的影響,又能支持在地農業。就在埔和國小的小朋友邊吃邊聽的過程中,無形中也增加了對於食材、農業的認識。埔和國小教導主任戴國雄說:「孩子們輕鬆地邊吃邊學,我相信他們會逐漸對食物、農業更有感覺。」

一週一次有機餐、有機豆漿
去年吳柚從湖口鄉和興國小調回母校埔和國小擔任校長,就持續推動各式食農教育與嘗試。她先與家長溝通後,一起推動健康飲食,不讓小孩早餐喝含糖飲料,也與學校附近商家合作,販賣項目從珍珠奶茶改為豆漿。
在營養午餐的部份,她推動一週一次的有機午餐,三菜一湯全部是有機食材。而且因為學生少吃零食、含糖飲料後,對正餐的需求提高,加上他們精準控制菜量,讓營養午餐能夠達到零廚餘的目標。埔和國小午餐秘書陳克復老師說:「學生的有機午餐總是吃得見鍋底,有時連湯水都不剩。」
每位學生每週有一天可以喝到有機豆漿。吳柚校長堅持使用非基改的黃豆,先蒸熟再研磨,不過濾渣,整顆豆子都下鍋。午餐秘書陳克復說:「我們的豆漿是渣、汁一起喝,比較營養,就像糙米跟白米的差別。」
吳柚校長不論到哪裡,都懷著身土不二的信念,推動食農教育。為什麼要做食農教育? 這個問題她可能被問過一百次以上了吧,但她總是懷著初心一再回答:「為了實踐環保、支持有機小農、善待土地和孩子們的健康與未來,也為了回報大地之母過往福蔭之恩。」

(本文為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人事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新聞選題與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