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萊米88歲生日快樂 磯小屋展覽稻作故事

昨天是某位大人物的88歲生日,全球有一半人口認識他,你沒聽過一定也聞過,沒聞過一定也吃過,因為這個大人物,就是我們每天吃到的蓬萊米。

米字拆開近似於「八十八」,因此88又稱為米壽,1920年代,台灣蓬萊米之父磯永吉和其子弟末永仁,成功在炎熱潮溼的台灣,種下本國稻米,1926年4月24日,總督府正式將台灣種的日本米命名為「蓬萊米」。昨天適逢蓬萊米88米壽,台大磯永吉小屋「台灣稻的故事」展區開幕,展出磯永吉出的珍貴「考古題」、古農具,請農藝系友回娘家暢聊住在磯小屋的時光,每週三、六、日歡迎民眾一起來看展。

30年努力,蓬萊米落地生根

745596ed5193
磯永吉(右)是台灣蓬萊米之父,其部屬末永仁(左)也是重要功臣(攝影/林慧貞)

很多人到東南亞旅遊,可能吃不慣又乾又硬的白米飯,但其實日本來台統治前,台灣吃的就是這種細長的「秈稻」,為了尋找家鄉味,日本統治隔年就引進本國短圓形的「稉稻」,無奈台灣太陽熱情十足,讓生長在溫帶的日本稻「中村」很不習慣,履種屢敗、屢敗屢種。好不容易1922年發現陽明山竹子湖和日本氣候相近,但只在竹子湖地區量產成功,平地仍然全軍覆沒。

正當日本人百思不得其解,末永仁在磯永吉指導下,1923年提出「幼苗插植法」,以往「中村」容易因為強日照提早成熟,末永仁將一期作秧期從60天縮短到30天,二期作從30天改為17天,成功延後抽穗時間,讓日本米在台灣遍地開花。

有了產量,下一步當然是取個響叮噹的名字,為了提升台灣米在日本國內的知名度,台灣總督府總督伊澤多喜男指派磯永吉提出三個具有台灣意象的名字,1926年4月26日第19屆米穀大會,台北鐵道旅館擠滿各地來的日本米商,蓬萊米從新高米、新臺米中脫穎而出,從此引領台灣百年農村發展。

然而,蓬萊米真正發揚光大是在1929年,磯永吉和末永仁一同育出台中65號,真正克服日本米在台灣的日照障礙。

歷史的轉折總是來得巧妙,台灣大學農藝系退休教授謝兆樞說,台中65號來自日本品種「龜治」和「神力」,兩者都沒有抗日照特性,但台中65號卻一點都不怕光,後輩分析基因後才發現,台中65號竟然有台灣山地陸稻的基因,「不管是被汙染或是其他理由,總之這是上帝給台灣的恩賜,恩賜是不需要問理由的。」

10155685_831790940181819_2127313825619739254_n
台灣知名水稻育種專家謝順景(中),即使高齡84,仍堅持為蓬萊米祝米壽

磯永吉手稿「考古題」,等你來解答

1908277_831791660181747_6315784283036584655_n
磯永吉留下來的作物學考古題(攝影/林慧貞)

磯永吉1912年來台後,曾以現今台大農場旁「舊高等農林學校作業室」為工作基地,10年前台大農藝系學生在暗房發現磯永吉珍貴手稿,以及200多件奇形怪狀的古典農學儀器,前年重新整理後,重新命名「磯永吉小屋」,展出部分收藏。

昨天適逢蓬萊米八十八歲米壽,農藝系師生請畢業校友回娘家,為新規劃的「台灣稻的故事」展區拉開序幕,中華穀類食品工業技術研究所也特別端出近年研發出的米蛋糕、米餅乾,和前人智慧相互輝映。

新展區陳列近百件文物,連展示的櫃子都是從屋中搬出來,從台灣米的起源、蓬萊米失敗奮起經過,到運用最新科技「分子輔助品種」育出的台南16號,仿佛走進歷史隧道。

有趣的是,這裡擺設的風鼓機比早期農村真正使用的迷你一半,台大農藝系技士劉建甫解釋,因為這裡是試驗單位,種的量不多,因此很多機器的尺寸都比較小。但別小看這裡的設備,早在日治時期,就已經發明出可以穀粒重量的拉力天平,精細度可達千分之一。

磯永吉一生投入稻米育種,在有近百年歷史的木製書桌旁,展示著他到菲律賓考察的文件資料,甚至有他親筆寫下的作物學題目,可說是真正的「考古題」,舉凡發芽溫度、水份,都是當時學生必備知識,劉建甫笑說,改天要來答答看,「應該還答得出來吧!」

10150529_831793063514940_2055768555876093722_n
磯小屋展出台灣米的起源、現代育種技術變化,帶你穿越蓬萊米的前世今生(攝影/林慧貞)

隨和磯永吉,頭頂玩笑也能開

1014467_831797250181188_3205807079307874560_n
「台灣米的故事」展出各式各樣古典農具儀器(攝影/林慧貞)

磯永吉1912年來台,一生作育英才,台灣許多水稻育種家都是他的桃李,磯小屋更是許多窮學生沒錢住宿時的去處,昨天出席米壽的農委會副主委陳文德就自爆,當年暑假沒有宿舍,全靠磯小屋遮風避雨呢。

台灣知名水稻育種家謝順景,28歲那年曾跟著磯永吉學習,如今高齡84歲,拄著拐杖也要出席米壽慶。他懷念地說,磯老師非常親切、完全沒架子,當時老師住在青田街宿舍裡,他三天兩頭就到老師家中請益,師母也慷慨招待,還曾跟老師一起到美國考察農業。

磯永吉有多隨和,從學生和他開的玩笑就知道。謝順景笑說,老師年邁時頭髮幾乎沒了,他開玩笑跟老師說:「老師老師,你的頭上長出了三根頭髮。」結果老師也很配合,摸摸自己的頭回說:「哪裡哪裡,我怎麼沒摸到。」這段往事至今仍讓謝順景回味無窮。

磯永吉曾透露,希望能活到米壽之日,卻在87歲辭世,「舉辦米壽慶,磯老師如果地下有知一定非常高興。」謝順景說。

磯小屋2006年,差點因農學院增建新大樓被拆除,2009年劃定台北市市定古蹟,去年台大農藝系師生發起「國立台灣大學磯永吉學會」,會長、農藝系教授郭華仁表示,磯永吉影響後代農學、育種、作物學,農藝系有責任好好保護這棟房子。

磯小屋每週三、六、日早上9:30~12:00、下午14:00~16:30開館,為慶祝米壽,週末將邀請作家劉克襄、農藝系名譽教授賴光隆,講述米食相關議題;今天到下週一,也有一系列竹子湖復耕農事體驗,詳情可上「磯永吉小屋」粉絲頁瀏覽https://www.facebook.com/ISOHOUSE?fref=ts

1006080_831792333515013_5531973570406873057_n
來磯小屋廳台灣稻作的故事,別忘記對蓬萊米說生日快樂(攝影/林慧貞)

磯永吉小屋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ISOHOUSE?fref=ts
米報
http://epaper.ntu.edu.tw/?p=view&listid=236

(本文為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人事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新聞選題與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