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5/4)中午時分,分別來自台江、麻豆、曾文社大的兩百多輛親子腳踏車隊陸陸續續出現在烏山頭水庫的壩頂。車隊的目的地是” 嘉南大圳之父”、八田與一的紀念墓園,他們選擇在這一天齊聚在八田與一的銅像前,紀念這位日本人對台灣水利系統付出的巨大貢獻。
1942,太平洋戰爭爆發,八田與一被日本軍部聘為南方開發派遣要員,搭乘大洋丸前往菲律賓準備進行灌溉設施調查。5月8號晚,大洋丸在海上遭美軍潛艇擊沈,八田與一就此遇難。爾後日本戰敗,八田與一的妻子也選擇在烏山頭水庫投水自盡,就此八田與一夫婦長眠於烏山頭水庫。
民間紀念「八田與一日」活動由台南藝術大學、台南社大台江分校、曾文社大共同發起,今年已經是連續第八年舉辦,分別以小提琴演奏、獻上六甲鄉特產火鶴花等方式紀念八田與一對台灣的貢獻。
5/4這一天的紀念日活動同時,恰好一群友台日本眾議院議員參訪烏山頭水庫,一同為這位長眠台灣的日本工程師獻花致意。這一行日本眾議員透過翻譯解說,對於台灣民間如此重視「八田與一」也感到好奇與驚訝,雖說當時處於日本統治台灣時期,殖民政府出於榨取殖民地資源,確保台灣能夠穩定向內地日本供應蔗糖與稻米的前提下,開啟這個台灣最大,也是當時世界頂尖的水利工程。
中川郁子
不可否認的是,烏山頭水庫與嘉南大圳水利系統,在八田與一所率領多達兩千人的日台工程團隊,經過十年的心血灌注下,包括134人的犧牲(包括42名日籍技師),最終完成工程,同時造福嘉南平原的農民,使得嘉南平原成為名符其實的“穀倉”,養活一代又一代台灣人,這段故事也見證了台日之間百年的歷史糾葛與民間情誼。
電影《KANO》也將這段的歷史,轉化為電影情節鑲嵌入電影敘事中,透過電影語言為歷史與當代台日關係的發展提出這個觀點。
發起人之一的台南藝術大學教授曾旭正表示,官方每年都會在八田與一逝世日5月8號這一天舉辦紀念活動,民間則選在5月8號之前的週日舉行紀念活動。活動除了紀念,更期待能推動”烏山頭水庫”進入世界遺產之列。
活動的主力則是台南社大台江分校,號召「小台江」鐵馬車隊騎行,於清晨起走,沿著嘉南大圳上溯源、騎往烏山頭水庫,追尋水圳文化之源。「小台江」車隊除了由學齡孩童組成,更納入家長與學校老師名為「引水人」,取義為讓這群「小台江」在成長的路途上有一群資深老鳥與其伴飛成長。
紀念活動進行的一個節目,由台南社大台江分校執行長吳茂成帶領「小台江」們朗讀《愛鄉護水》宣言,期待這群「小台江」的未來主人翁,透過走讀河流與土地,追思先人傳承責任,讓家長與孩子在親近自然與土地過程中,認同土地與肩負守護環境的責任。
吳茂成表示,台江近年專注於營造一個連結人與自然土地的路網,打造台南「山海圳綠道」,串連山村、海濱與農村水圳之親水步道網絡。透過踏查曾文水庫與烏山頭水庫之間的聯絡古道,要「山海圳綠道」路網貫通曾文溪流域。
目前「山海圳綠道」運動,除了匯聚民間的力量,更開始結合公部門的參與,與水利署、台南水利局等單位合作,透過公私協力、流域學習的運動營造方式,打造一個新的河川守護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