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民間動保團體組成的「台灣動保法修法聯盟」,昨天舉辦「反濫捕,要結紮」大遊行,上萬民眾帶著愛犬上街頭,一路從凱道遊行到西門町,要求TNR(捕捉、絕育、回置)入《動保法》,以結紮代替濫捕,並讓結紮後的流浪犬隻繼續在街頭生活,若農委會不回應,不排除佔領農委會。
不過長期關注動物福利的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認為,棄養、動物繁殖場等源頭管理才是治本之道,TNR必須有更細緻的討論,例如什麼地區回置多少隻、放完後誰來管理等,否則可能影響到民眾和野生動物空間;農委會表示,動保法修正要求飼主應為犬隻絕育、研擬棄養檢舉獎金,但TNR各界看法不一,7月將召開公民審議會議讓社會溝通對話。
TNR若不入法,修法聯盟不排除佔領農委會
電影《十二夜》描述流浪狗在收容所和屎尿為伍、等待安樂死的悲慘生活,農委會去年初估,目前全台約有8萬隻流浪狗,只要民眾通報後被抓進收容所,12天沒被認養就會實施安樂死。
台灣動保法修法聯盟抨擊,被抓的狗都是比較親人、體弱的狗,真正有威脅的反而抓不到,《動物保護法》實施13年來,已經撲殺上百萬隻流浪狗,被抓進去的狗平均八成死在收容所,但流浪動物的問題仍然存在,應該採用TNR,即捕捉(Trap)、絕育(Neuter)、回置(Return),讓流浪貓狗不再繁殖,才能有效解決問題。
昨天約有上萬民眾走上凱道,戴上貓耳朵、彩繪狗鼻子,或在愛犬身上綁上「反濫捕,要結紮,衝破惡法,贏回生命」布條,一路從凱道遊行到西門町,再回凱道舉辦晚會。
台灣動保法修法聯盟執行長黃泰山表示,農委會常說,結紮的狗放回原地會影響民眾,但無論有沒有TNR,狗本來就在,TNR入法可以解決流浪狗繁殖問題,降低數量,政府應將捕捉、安樂死經費轉到TNR,而且TNR的執行者不能視為飼主。他強硬表示,立法院正在審理動保法,會期只剩兩個月,若農委會沒有回應訴求,不排除號召民眾帶著貓狗,佔領農委會。

動社:TNR不能作為最終方案

同樣是動保團體,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抱持不同立場,動社主任陳玉敏表示,流浪犬的根本問題在源頭管理,TNR是過渡手段,不能作為最終、唯一的方案,TNR不是不能做,但得先有源頭管理措施,例如繁殖動物買賣、飼主責任教育,截斷源頭,再討論現有的流浪犬問題該怎麼解決,否則只是「用末端問題找末端方法」,無法真正解決困境。
她擔心,若社會對TNR沒有共識,TNR入法可能導致飼主責任全面潰敗,告訴飼主只要不養就可往外丟,回置後民眾甚至會動用私刑,印度、希臘曾嘗試用TNR解決流浪狗問題,最後都失敗。「流浪犬問題是全民共業,因此全民必須討論、對話,找出可以接受的方案。」
此外,陳玉敏認為,流浪犬的問題牽涉到人、動物和生態環境,先前便有陽明山的山羌遭流浪犬咬死,回置必須經過細膩的討論與科學數據,考量回置的數量、何時能回置、由誰管控等,而且必須因地制宜,例如澎湖環境比較封閉,透過源頭管理,加上TNR,或許花個5年、10年就能自然淘汰,但先決條件是源頭不能再增加。
農委會畜牧處副處長朱慶誠也認為,回置必須有配套措施,若社區都同意,流浪犬植入晶片知道誰是負責人,每年定期帶去打狂犬病疫苗,成為社區守護犬,農委會也樂觀其成,很多學校、老人院放養的狗,就是有打入晶片,知道負責人,「R(回置)相對帶有義務、責任,必須由社會大眾協商,否則流浪犬造成的環境髒亂、安全問題沒人來負責,民眾可以接受R嗎?」

農委會推家犬絕育
農委會表示,近年流浪犬認領養率從2009年 13.7%,提升至去年40.8%,安樂死處理率也從2009年73.1%降至去年40.6%。源頭管理部分,正在進行朝野協商的《動保法》修正案,目前立委對「加重棄養寵物罰則」、「設置棄養檢舉獎金」、「犬隻原則應絕育」、「強化飼主責任」已有共識。
其中「犬隻原則應絕育」是農委會新措施,台大獸醫系教授費昌勇去年接受上下游專訪時指出,進到收容所的狗,75%~80%是被遺棄的家犬,除了飼主沒有責任感,很大部份是因沒有絕育,生了一大窩後飼主不知該怎麼辦。
朱慶誠表示,「犬隻原則應絕育」並非強制規定每隻狗都要絕育,若飼主不願意,必須向農委會報備,讓農委會可以掌握犬隻數量旱情況,也就是說,農委會原則上將每隻家犬都視為絕育,若抓到沒絕育又沒報備,會處以罰則,但最終版本仍待朝野協商。
然而有知情人士透露,部分動保團體堅持一次包裹,要求TNR納入新法修正,讓法案至今卡在立法院。
朱慶誠對此不置可否,但強調,希望讓有共識的條文儘速通過,強化源頭管理,至於TNR需要更多社會討論,農委會將在7月進行公民審議會議,邀請民眾一同參與流浪犬管理討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