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愛吃菇,但太空包需要大量木屑,國內一年就要用掉4億個太空包,屏東科技大學菇蕈研發中心,用盤固拉草取代木屑種木耳,經3年試驗終於成功,第一次採收產量比木屑太空包高出130公克,太空包轉換成木耳的效率也高出三成。屏科大植物醫學系教授陳麗鈴表示,盤固拉草不用農藥,而且栽培容易適合休耕地活化,用完的太空包還可當成堆肥基質給牛羊吃,實現零廢棄物的理念。
比木屑轉換效能多三成

由屏科大植物保護系教授梁文進領軍的菇蕈研發中心,5年前就成功利用盤固拉草種出巴西蘑菇、杏鮑菇、紫丁香蘑菇,近3年研究重點轉到木耳,利用校內動物科學與畜產系種的盤固拉草,經過曬乾、發酵堆肥,加入少許玉米粉、米糠、粉頭,取代木屑做成太空包。
盤固拉草當基質的成效出乎意外,一公斤盤固拉草,第一次採收量平均達到480公克,比木屑為基質的太空包高出130公克。太空包換算成木耳的生物轉換率(產出生鮮菇蕈濕重/栽培基質乾重 X100%)為137.2%,高於木屑的105.3%,也就是說,每100公克盤固拉草,就能產出137公克木耳。
研發中心另以採收三次計算,盤固拉草為基質的木耳產量高達687公克,生物轉換率196%,木屑為524公克、157%。
根據地球公民基金會2009年調查,國內一年要用掉4億個太空包,消耗30萬噸以上木屑,陳麗鈴表示,由於環保意識抬頭,許多國家開始研發用草生植物取代木屑,國內比較常用稻稈,但水稻栽培過程噴灑不少農藥,加在太空包裡有安全疑慮,盤固拉草不用農藥,栽培和管理容易,可以推廣在不適合高經濟作物的農地,或是需要活化的休耕地,一年到頭都可生長,對農民、木耳業者,都是一大福音。
盤固拉草的大本營在屏東恆春和滿洲鄉,銷給全台酪農戶,陳麗鈴指出,盤固拉草做成的太空包,目前並未出現木耳病蟲害,使用完後還可回收成堆肥,給牛羊當飼料,完全不會產生任何廢棄物,又能美化田野,對環境非常友善。
盤固拉草成本不低,農試所仍建議用稻稈
盤固拉草的好處雖多,但研究團隊尚未估算成本,陳麗鈴坦言,尚未有業者投入盤固拉草堆肥化,所以成本無法預估,先前用盤固拉草種巴西蘑菇的技術,已經技術轉移給業者,但還沒看到太空包量產,希望之後可以主打環保、有機,在民間推廣,建立盤固拉草太空包產業鍊,屆時成本應該可以降下來。
在農委會休耕地活化政策的鼓勵下,目前種植盤固拉草每分地可領4千5百元, 農試所菇類研究室研究員呂昀陞表示,含50%水分的木屑每公斤約3.5元,盤固拉草乾重售價約6.3元,若加上一半水分,售價也要3塊多,而且還有後續處理,價格應該不比木屑低。
他也提醒,盤固拉草若切得不夠碎,可能會堵塞機器,而且盤固拉草光給畜牧業就供不應求,相較之下,稻稈可能是更好的選擇,一公斤稻稈乾重約4元,產能不比盤固拉草差,目前監測也沒有發現很大的農藥問題,近年農民燒稻稈被人詬病,若能替代木屑是一舉兩得;此外,休耕地活化也鼓勵種植六年短期經濟林,上山伐木養菇的現象已經減少。
先不論盤固拉草本身是外來種,就其成本、效益與加工皆不如目前使用的蔗渣或是稻桿。但台糖蔗渣受限其產季僅於冬季數月,稻桿亦尚無妥善收集機械,仍需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