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環境如何共生,親子共學團帶孩子一同摸索。四月二十八日,反核民眾在忠孝西路,親子共學團也在,十戶家庭被警方盾牌、水砲驅離。五月五號,包括這十戶家庭在內,共有十九個大人、十九個小孩前往峇里島參訪綠色學校,透過實地踏查,了解綠色理念如何落實在日常生活與教育空間。
峇里島的綠色學校 徹底落實環保理念
親子共學團創辦人郭駿武說,共學團是家長與孩子一同學習的嘗試,推行兩年多至今,全台各地成立三十多個共學團,其中不少孩子即將升小學。他們思考小學階段的教育如何以「人和自然如何共生」為主題,而峇里島的綠色學校,從校舍、日常用具、課程到辦校理念,都是以永續發展目標,因此親子共學團安排了這趟取經之旅。
位於印尼峇里島的綠色學校,不是個泛稱,這所學校的名字就叫做綠色學校(Green School)。六年前加拿大珠寶商John Hardy創立這所從國小到高中的學校,五公頃的校地都以竹建築為主,不用塑膠袋、寶特瓶,使用堆肥式馬桶,全校的七成電力由學校設置的太陽能發電供應,學習種植稻米、蔬菜也是學生的功課之一。
親子共學團家長參訪綠色學校,實地了解綠色理念落實在教育空間的深度與廣度。家長曾碧玉說,用餐容器用芭蕉葉做成,用完後還能當做牛的飼料,讓她印象深刻。家長林佩瑤則說,他們參訪那幾天,上課時所用的白板,竟然是廢棄的汽車擋風玻璃塗上白顏料,也打破她對教具的既定印象。

綠色教育 從認識在地開始

了解在地脈絡,是親子共學團認為要推行綠色教育的必要環節。曾碧玉說,他們參訪那幾天吃的主食並不是米飯,而是峇里島當地的傳統主食木薯(Cassva),後來與學校老師深聊後才得知,學校捨米飯選木薯也有其教育意涵。
原來峇里島目前的稻米有七成是跨國農業生技公司孟山都所推廣的基改米,因此綠色學校改吃在地、傳統的主食木薯,並且帶著學生嘗試種植當地原生種的稻米。
情境學習,則是綠色學校裡頭所有課程的核心。家長林佩瑤說,綠色學校沒有圍牆,也沒有水泥建築,全部以竹子為建材,就連學校籃球場的籃板,也是竹子做成的。每當建築有損壞時,老師就帶著學生進行翻修,因此就連「校舍翻修」也是一項情境學習,包含實作、認識竹子、建築原理、團隊合作等學習主題。林佩瑤說:「這就像是一再地帶學生體驗從無到有的創校過程,而且在抽象與具體間反覆來回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更有體會。」

情境中學習 激發學生的創意

激發學生的創意行動,則是親子共學團在參訪過程中最驚艷的體會。林佩瑤說,他們參與一堂名為「不漏水的房子」的體驗課程,教師發下一些竹條與簡單的建材,然後定下兩個規則:1.三十分鐘內蓋出穩固的房子、2.不能漏水。接著就讓參與的學員自行討論、發揮創意,半小時後學員站在自己蓋的屋子裡頭,老師在屋子上頭澆水,實際測試會不會漏水,接著再跟學員進行學理的討論。
林佩瑤說:「這種在具體情境中學習的方式,我跟孩子們都很難忘,這遠比寫考卷考完就忘記強多了。」
了解在地脈絡、主題學習、激發創意,是親子共學團此次參訪的收穫與體會。親子共學團創辦人郭駿武說,他們不是要直接複製綠色學校的做法,而是要援引綠色學校把綠色理念落實在教育空間的嘗試精神。
找志同道合的家長 一起結合自學與共學

在台灣,國小到高中除了體制內學校、體制外學校,法令也提供了在家自學的可能性。郭駿武認為,親子共學團打算結合自學與共學,號召一個個在家自學的孩子、家長,一起來共學,每位家長提供各自的專長來教學,或者是聘請專業師資來為孩子上課。
「在台灣要推動綠色學校的第一步,我們不是先找校地,而是要先找到有意願一起共學的家長。」郭駿武認為,土地取得的資金、法規都有一定門檻,而且只要有了家長一起來共學,任何地點都可以是教育的空間。
回到台灣 尋訪農師、推動共同購買
為了深入了解台灣在地的生態、農業脈絡,郭駿武他們最近陸續拜訪不少農戶。郭駿武說,例如貢寮水梯田的農夫,不只務農,還會觀察、記錄當地生態變化,當地就有共學團孩子自然教學的最佳場域與農師。或是雲林的福合自然田園,採用自然農法,這也是孩子實地參訪、體驗的地點。
目前親子共學團全台約三十多團,每團有二十戶家庭參與,也就是說共有六百戶家庭。郭駿武認為,孩子的教育需要綠色理念,家長的日常生活也需要轉變,因此他們也正在推行「共同購買」,直接向台灣在地、友善環境的小農採買農作物或加工品。
千萬不要抹煞孩子對大自然的好奇心
親子共學團在台灣推行綠色共學計畫,不走校地、學科先行的作法,而是以「人如何與自然共生」為大方向,在每個環節都以「培養孩子對生態環境有更整體的認識」為考量。
不過郭駿武認為,最根本的仍是要隨時呵護孩子的好奇心,就像他們在峇里島參訪時,一次夜間生態踏查,當地老師突然手抓一隻蟒蛇,親子共學團的大人們瞬間往後退,但是共學團的孩子們完全相反,全部湊上去一探究竟,「當孩子對自然生態不再好奇,我們要怎麼談人與自然的共生呢?」


(本文為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人事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新聞選題與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