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捕魚補到信天翁的三種方法

遠洋漁業在高緯度海域作業時,常誤捕海鳥,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統計,一九九○年代每年誤捕的海鳥就有二十多萬隻。漁業署響應FAO「避免延繩釣漁業混獲海鳥國際行動計畫」,要求台灣遠洋漁船必須在「裝置避鳥繩」、「支繩加重」、「夜間投餌」這三種避鳥方法中至少使用兩種。

延繩漁船施放魚餌鉤 常意外誤獲海鳥

10366313_892077230808048_206468385687409964_n
誤捕海鳥時,給海鳥塗紅藥水。 提供/漁業署

台灣有一千四百艘捕鮪魚為主的延繩釣漁船,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等海域作業。延繩釣漁船在高緯度海域作業時,船隻沿途施放掛滿餌鉤的繩索,以大型漁船為例,繩索最長達一百公里、超過三千個餌鉤,一次施放時間約十二小時。

南緯三十度以南、北緯二十三度以北的高緯度海域,則是信天翁等海鳥活動的空間。當延繩釣漁船下餌鉤時,尚未沈入海裡的魚餌,常吸引海鳥搶食,因此造成混獲海鳥的情況。根據統計,全球共有六十種海鳥曾被漁船誤捕,而捕鮪魚為主的延繩釣船最常混獲黑眉信天翁、飄泊信天翁等海鳥。

「捕魚怎麼會捕到鳥呢?」海洋大學海洋事務與資源管理研究所副教授黃向文說,他還沒研究遠洋漁業前,也很好奇捕魚跟海鳥的關係,後來才知道海鳥誤吃延繩釣漁船放下的魚餌鉤,叫做「混獲」,根據FAO在一九九○年代的統計,漁船一年就混獲二十萬隻海鳥。

讓海鳥看不到魚餌鉤 或者看得到吃不到

10436172_892061614142943_2123583090079537988_n
南華大學助理教授葉裕民解釋,海平面上的那條線,指的是漁船船尾裝避鳥繩,綁上鮮豔顏色的彩帶,降低海鳥誤食魚餌鉤的機率,海平面下的線則是綁滿魚餌鉤的延繩,吸引魚上鉤。 提供/葉裕民

漁業署署長沙志一表示,FAO在一九九九年要求各國採取措施,降低誤捕海鳥的情況,漁業署在二○○六年公告「減少延繩漁業意外捕獲海鳥之國家行動計畫」,主要進行基礎資料的收集、向漁民推廣降低混獲海鳥的方法,今年則是更新這項海鳥保育行動計畫,提出裝置避鳥繩、支繩加重、夜間投餌等三項措施,要求漁船至少要採用其中兩種。

關於這三種措施,南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葉裕民解釋,在夜間投餌是要讓海鳥「看不到」,但因為一次施放延繩時間可能需十二小時,有時會橫跨到白日,因此只有部分的效果。

至於裝置避鳥繩、支繩加重這兩個方法,葉裕民說,則是試圖讓海鳥「看得到吃不到」,在船尾裝避鳥繩,長度約一百到一百五十公尺,繩子綁上鮮豔顏色的彩帶,在空中飄晃,減少海鳥靠近的機率。放入海中的延繩會有許多支繩,若綁上鉛塊可加速沈入海裡,減少海鳥誤捕的機會。

10462988_892078164141288_3457292565459212644_n
裝設避鳥繩,是目前延繩釣魚船常用的方法。(與記者會現場提供的鮮豔、長度驚人的彩帶怎麼差那麼多啊啊啊) 提供/漁業署

誤捕海鳥的數據 漁業觀察員第一線記錄

10376007_892068340808937_1707284339410819934_n
飄泊信天翁是信天翁族群中體型最大的物種,體長110-135公分,翼展250-350公分。 拍攝/楊鎮宇

為了了解遠洋漁船的漁獲量、種類、魚體大小,以及混獲的情形,漁業署訓練了五十多位漁業觀察員隨船出海,觀察並記錄混獲的情況。

根據這些觀察員的紀錄彙整,台灣漁船每年在太平洋的海鳥混獲數約1120~4290隻、大西洋的海鳥混獲約3400~6000隻、印度洋約300~700隻。

台灣有一千四百艘大型、小型的延繩釣漁船,搭配五十位漁業觀察員,平均每二十八艘船配一位漁業觀察員。混獲的數據,也就是以這五十位觀察員的漁船所收集的資料來做推估。

一位漁業觀察員私下透露,曾有觀察員在登船的頭兩天,就已經寫好三個月的混獲數據,而他因為照規矩做記錄,被船長視為眼中釘。

 

避免混獲法 大船三選二 小船調整中

漁業署要求大型漁船必須執行三選二的減少混獲措施,中華鳥會理事長林世忠表示肯定,同時他也認為,確切的混獲情況,以及避免誤捕海鳥的方式的效果評估,可能還需要進一步的隨船實驗才能得知。

目前台灣的一千四百艘延繩釣漁船,只有三百多艘大型漁船需要執行三選二的避免混獲措施。至於其他一千多艘小型漁船,沙志一表示,小型漁船的船主反應他們的船體大小不一樣,無法比照大船的方法,因此今年將派研究團隊與小型漁船合作,實際在高緯度海域測試並調整適合小型漁船的避免混獲法,之後再以此推展到所有小型漁船。

10300761_892066337475804_7969222329688414015_n
漁業署與專家學者希望漁船與海鳥相遇時,以避鳥繩、夜間投餌、支繩加重等方法,減少海鳥誤食情況,讓海鳥繼續飛翔。 拍攝/楊鎮宇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我要贊助

你的支持,讓土地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支持《上下游》,讓台灣農業的價值被看見,守護安心的食物與珍貴的土地。

我要贊助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