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委會高雄區農業改良場輔導十三位青年農民,透過「吉時從農、青春逐夢」專案,預計在兩年內讓農青的收益倍增。這項計畫去年六月開始,至今一年,四位原先營運虧損的農青已轉虧為盈,十三位農青的平均年收入超過一百萬。
高雄改良場找專家 一對一協助青年農民

高雄改良場農業推廣課課長楊文振表示,針對這十三位農青,高雄改良場安排八位陪伴師、五位經營管理師,定期到農青的農場,提供生產技術與銷售通路上的建議。
高雄改良場針對蔬菜、水果等作物,尋找有豐富種植經驗者作為陪伴師,例如負責蔬菜的陳建行、負責果樹的蔡順得、黃進文,都是神農獎得主。在經營管理師的部份,則是針對個別農青的農場經營管理、行銷狀況,給予不同的建議。
「高雄改良場輔導十三位農青,人數比較少,可以一對一陪伴,針對實際狀況給予建議。」楊文振以病蟲害為例,改良場可以針對作物品種、病蟲害的狀況,提供對症下藥的防治方法,「用藥不是用量多就有效,使用的時機、數量都需要拿捏,這不但能降低用藥成本、減少環境負擔,也可以提高防治效果、增加收入」。
生產、銷售都協助 輔導農民收益提高

楊文振說,針對「吉時從農、青春逐夢」專案的十三位青年農民的輔導目標,預訂是要在兩年內讓農青的收益倍增。去年六月至今年六月,十三位農青的收益共有1319萬,平均每位農青的年收入破百萬。其中四位農青原先經營虧損,參與這項輔導計畫後,「沒有人是虧損的了」。
高雄改良場輔導的這十三位青年農民,平均年齡三十一歲,種植類別包括果樹、蔬菜、菜苗、水稻雜糧。種鳳梨的農青洪銘聰認為,在栽種技術、行銷通路上都得到許多協助。
洪銘聰是農二代,三年前回屏東高樹老家務農。他們家種鳳梨十多年,使用肥料都是靠經驗,不過在改良場輔導後,以更精確的方式進行,透過土壤、水質與葉片分析,得出數據後,「先看缺什麼,再來選擇肥料做補充」。
在陪伴師蔡順德的建議下,洪銘聰也決定做產銷履歷,他說老一輩以往會覺得生產過程做記錄很麻煩,但是他對做記錄、使用電腦沒有困難,因此決定推動,事後也證明這對他們農場的宅配通路銷售有具體的幫助。
青年農民輔導計畫 不同起跑點的農民各有不同需求

目前農政主管機關有不少鼓勵青年從農的輔導計畫,除了高雄改良場輔導十三位農青參加的「吉時從農、青春逐夢」專案,還有屏東縣政府推動的「燕南飛」計畫、高雄市政府推動的「型農培訓班」。
高雄改良場楊文振認為,農委會去年開始推動的「吉時從農」計畫以農二代為對象,在生產、銷售上都提供協助,而高雄「型農培訓班」專注在行銷通路、屏東「燕南飛」則提供農青實習場所、領生活津貼,各有不同側重的面向。
農青洪銘聰則說,這些計畫都是鼓勵青年返鄉務農,但對於不同起跑點的農民各有不同的考量。他認為燕南飛的福利比較好,參與後最高可領三十六萬的補助,實際從農後還可以申請設施補助,但是需要到人家的農場去實習,適合沒有務農經驗、沒有農地的青年,但是對有務農經驗、家中有農場的青年來說,可能就比較適合吉時從農計畫。
至於輔導計畫對行銷通路的協助,洪銘聰認為也要從農青的需求來考量。他舉例說,一般通路商可能需要一個貨櫃的量,這需要種植面積較大的農民才能配合,若是面積較小的小農,需要的則是「精緻農業的通路」。
「看清自己的起跑點,才能選擇適合自己的農青輔導計畫。」洪銘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