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國內主要大學農學院系紛紛去「農學」化,改名與「生物」或「科技」有關的系所名稱,田間實作課程也逐漸被實驗室課程取代,扮演培育基層技術人員的農業高職,可說肩負起培養台灣農業實務操作者的中堅搖籃。不過根據教育部調查,農校學生畢業後從事與本行相關者,卻不到兩成。
與台灣同樣面臨年輕人對農業越來越陌生的日本,近年靠著校園漫畫《銀之匙》以北海道農業高中為舞台,描述日本農業學校生活的點滴,刻畫出「沾滿了汗水、眼淚和泥土的青春故事」,喚起年輕人重新關注農業的熱潮。
對照台灣農校畢業生所學非用,不禁令人想問台灣版的《銀之匙》在哪?台灣農業技職教育現況困境,非常值得關注。
高職教育的主要目標,是讓學生經過三年的專業教育,擁有基層技術能力,學生經過實務訓練,畢業後應可以直接進入就業市場,或是選擇技職體系繼續深造。目前台灣的高中職裡,屬於農業群學校的有25間,但農業職校生從事相關行業的有多少呢?
依據教育部102年10月31日公布的「高中職學校應屆畢業生流向探析」第四章高中職畢業生就業概況,在統計「100學年度高中職應屆畢業生就業者所從事行業」一欄當中,農業群裡直接就業的畢業生只佔5-10%,比例偏低。
另外,在「100學年度高中職應屆畢業生各群科就業者所從事行業結構與有工作意願情形」的調查項目顯示,農業群學校畢業生只有15.64%會想從事與本行相關工作,原因可能出於多數學生選擇繼續升學進修,培養個人更專業的能力後才出社會工作,但這也凸顯出在培育農業基層技術人員的過程中,畢業生就業選擇本行工作的比例,連兩成都不到。
無法依興趣選擇 分數主導農校學生
為此,上下游記者訪談了目前就讀南部某農業職業學校園藝科的「農二代」、家長與農校教師,希望從不同角度與觀點來解析農校畢業生選擇本行就業比例偏低的現象。
受訪問的屏東黃女士是經營有機農場的業者,孩子李同學目前就讀某農業職校園藝科。問他當初為何會選擇讀農校?李同學說:「一開始我不想報園藝科,想要報農業機械科,結果分數不夠,榜單都被撕光,只剩下園藝科可選。因為不知道要讀什麼,在家人的引導下讀園藝科,拿個文憑畢業。」
李同學的說法,凸顯出目前學生選擇就讀科系,是以入學分數而非以學生興趣為評判標準,在這個強調自主學習的社會環境,是否已顯得不合時宜?
被問到在校學習情況,李同學說:「想要學的會覺得很高興,不想學的就沒有興趣了,像那個花卉我連聽都不想聽。我最喜歡上蔬菜課,還有有機農業。」
由於李同學家是以生產有機蔬菜為業,平常也會在家幫忙農事生產,這代表家庭工作的環境會影響學生修課的喜好。
農業專業實習與業界現況脫節
職業學校與普通高中最大的差異之處,在於會有許多專業實習課程,但根據李同學的說法,這些專業實習課程被挪作其他用途的情形,極為普遍,課程安排也與務農現況有所脫節。
李同學說:「有的老師比較會照專業來教,較不會隨意亂調配課程,像農園場實習就會拿來上花卉,或是一些修剪花卉等等的,認識植物跑台,但也有幫助園藝科館洗地板。」
那你最喜歡的農業機械呢?李同學答道:「現在園藝科沒有農業機械課,是否會安排相關內容,得看老師。就算有農機相關課程,也只有教割草機,背負式噴霧器,只有學這兩個,沒有其他的,好像是經費問題不夠。」
李同學的說法凸顯出令人擔心的情形,亦即農業機械對於現代農業工作來說是個必學技能,最少要學到初級保養,才能夠應付業界需求,但現在只有極少數農校有開相關課程。如果要確保學生畢業後能立即在業界上手,農校應維持農機相關課程,才能確保學生有就業能力。
那麼經營有機農場的黃女士對於孩子就學狀況有何掌握?黃女士答道,她其實不了解學校對孩子的專業教學狀況。據她過去的了解,高職應該都是上概論,只不過不清楚會上什麼。
黃女士覺得以前的高職學生會主動學習,但現在學生都被動學習,或許這跟家庭教育也有關係。她認為校外實習應該要多元化一點,例如實習授粉不需要到一個月,只要一個禮拜就夠了,多出來的時間可以安排其他實習課程。
在專業課程上,李同學透露:「老師說,上課的專業學分數越減越少,教務處那邊越改越少,學生越學越少,到時候要比賽,甚麼都不會,都是去丟臉的。」這個狀況是否真的發生呢?記者實際查詢並統計課程,比較將近三十年來高職課程學分數,以百分比歸類計算普通科目與專業科目的比例,結果有以下的發現:
民國76年:一般科目(35%-36%),專業科目(52.7%-79.5%)
民國89年:一般科目(40%-50%),專業科目(40%-70%)
民國95年:一般科目(37.5%-41.7%),專業科目(58.3%)
雖然這三十年的高職課程與學制設計有所變化,但從整體趨勢來看,專業科目的比重是逐漸降低的,最高比例可從民國76年的79.5%降到民國95年的58.3%。若在農業高職,意味著實作課程學分數也受到影響而減少。當然,這與社會發展及觀念改變有很大的關係(閱讀下文請點選這裡)
心有戚戚焉
真的從農的比例應該是連一成都不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