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全聯福利中心總裁徐重仁將有機農業耕種面積與農藥進口量做出錯誤連結,質疑市售有機食品問題重重,到農委會主委陳保基面對立委質詢,不明究裡說出有機驗證產品驗出農藥所以針對驗證機構予以停權,導致驗證機構蒙上不白之冤,「有機風暴」論所引發的喧然大波,都只聚焦在有機農產品應該要農藥零檢出,批評者也都認為政府及相關單位把關不嚴。但是,有機農業的意義只在於產品沒有驗出農藥這件事情上嗎?
有機農業關注作物、環境的友善永續

由聯合國糧農業組織(FAO)及世界衛生組織(WHO)成立的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odex Alimentarius Commission,又稱Codex),對於有機農業有更寬廣的定義:有機農業是一種促進及加強農業生態系健康的整體系統管理方法,包括增加生物多樣性、促進生物循環、以及提升土壤生物活性。其管理作業應著重利用農場內部資源及物質以及適合當地區域環境條件的管理措施。有機農業生產系統中應採用栽培、生物及機械方法,並排除化學合成物質的使用。
農委會對於有機農業的定義也提及「遵守自然資源循環永續利用原則,不允許使用合成化學物質,強調水土資源保育與生態平衡之管理系統,並達到生產自然安全農產品目標之農業。」
從以上兩者定義可知,有機農業關注的其實是永續農業的管理方法,重心是放在生產農產品的土地。這不僅是生產農作物,還兼顧到周邊生物的棲息,以及農業環境的永續營造。
台灣為何應該要推動有機農業呢?上下游記者採訪關注有機農業發展二十餘年的台大農藝系教授郭華仁來說明發展有機農業的重要性。
2008年石油危機,凸顯依賴石油的農業問題

郭華仁先從糧食供需的角度出發說,目前台灣糧食有70%依賴進口,而糧食價格是隨著石油波動,2008年因石油價格一度飆高而導致全球性糧荒,糧食外銷國惜貨不出,十多個進口國家因此發生暴動或街頭抗議,我國總統府也召開國安會議。
對台灣來說,除了糧食運輸受石油影響價格外,還包含了化學肥料。除硫酸銨外,製作農業資材的原料及成品皆從國外進口,價格也隨著石油漲幅波動,而國內農委會僅以各項肥料補助舒緩價格上漲的衝擊,並無其他措施能夠因應。
郭華仁表示,對照目前國內糧食自給率僅有3成左右,依賴石油運輸進行的農業生產遲早會面臨資材成本過高的問題,而目前政府農地任意變更使用,農村老齡化,未來就可能面臨嚴重缺糧。
有機農業雖然不是解決糧食問題的唯一辦法,但相對於高度依賴化肥與農藥的耕作方式,有機農業對於石油的依賴是較低的,因此應該被政府視為可行的糧食問題解決對策之一才是。
應檢討農藥零檢出的做法
對於農委會主委陳保基說有機農產品農藥殘留零檢出的做法須檢討,郭華仁也認為有必要性。他說,雖然有的人會以目前有機農業農藥殘留抽檢合格率達到98%~99%,代表農藥零檢出是能夠做得到的,反對放寬農藥殘留零檢出的規定,但這是一種不面對生產環境上,農藥飄散汙染以及鄰接環境汙染的問題。
郭華仁強調,台灣太小了,連美國都認為飄散汙染是在所難免,訂出有機農業農藥殘留量為安全值的5%,這才是符合實際的作法,也才有機會進一步擴大有機農業栽培面積,生產量增加才能夠讓有機農產品更平價,否則用不切實際的高標準要求,只會限縮有機農業的面積,導致面積小產品單價高,就變成只是有錢人才能吃的起的農產品。
有機農業促進條例的重要性-環境補貼政策
而對於有機農民面對驗證費用,以及生產成本增加等問題,郭華仁認為可以參考歐盟對於生產環境的補貼政策。他說,許多有機農民或是想回鄉務農的年輕農民,會因為入不敷出而放棄,造成農村缺工沒有年輕人的狀況。
為了讓新農民降低生產成本及收入不穩定的風險,郭華仁協助仰山文教基金會擬定「有機農業促進條例」時,第十條就強調應該要讓新進的有機農民,有3年的生態復育補助,以協助穩定生產模式及收入,因為他們是協助我們國人用友善的方式照顧土地。這也需要政府在農業政策上有明確方向,政府要提出有效的作法,並調整預算來支持。
針對近期「有機風暴」論所引發的爭議,郭華仁建議應該要強化有機農業的溝通機制,農糧署、全國認證基金會、驗證機構、學界甚至農友,應該要有共同討論的論壇,針對重大議題跟方向取得共識。郭華仁強調,一個良好的溝通平台,才能夠讓各方有討論及解決問題的機會。

會特別去買「有機認證」或其他認證的消費者,都是看在「無毒、無農藥、無化肥」這方面的安全性去買。
加上很多美食家都教導,將有機食材(隨意沖洗),當生機餐點或生機飲料。
也有很多的已認證茶農,一直叫大家第一泡不要倒掉,直接拿來飲用。
現在竟然出現「有機不可能零檢出」的問題,若大眾以前都照上述所說的這樣做時,不就吃下很多不該有的化學物質了?
然後自己殘害自己健康?
花了大錢去買認證產品,還買不到安心與健康?
幸好,我一直不是很信任「認證」這一塊。
清洗的時候,還是乖乖的依照化學專家與毒物專家所說的那種麻煩沖洗方式來好好的洗。
也不生機飲食,葉菜與肉類都要燙過,才吃。
泡茶,仍是把第一熱泡(倒完熱水,泡個幾秒鐘,讓茶葉展開)就倒掉。
多數時,還是去跟耕種法是友善與自然農法的小農買,也常常更換各小農,免得出事。
但不是什麼都買無毒及有機,號稱無毒或已認證,價格太貴時,就不買,只買一般的。
也很少很少會去買無毒或有機認證的加工食品!
既然,有機認證,不是絕對百分之百安全。
那麼,什麼的履歷認證,應該也是一樣的問題。
而且,有機店,賣的東西,大家要挑一下,不要「太盲目相信」有機店的所有產品與農作物。
消費者您好~
首先跟您說明,百分百安全始終是個迷思,因為在目前工商業化的社會,人吃的東西複雜度就非常高,很難不接觸化學性物質。
這文章主要說明的,在台灣農業環境裡,用有機栽培的方式,可能是最永續的,可以讓土地維持地力,讓下一代持續有糧食可以生產。
當然都只是可能而已,世界沒有東西絕對,因為目前的環境,尤其是飄浮汙染的部分,是不可能去防的,重點在於,我們要讓生活及土地環境繼續惡化呢?還是用比較沒有汙染的方式去生產呢?
內文有說明了,如果有機的栽培方法是比較友善,那增加面積是否比較好?那如果要增加面積,台灣這麼小,汙染源這麼多,適度的開放能否讓有機生產更合理呢?
而我們要的合理,就是有機不是只有有錢人能吃的,栽培面積變大,加強栽培技術,產量增加,才能讓價格更平民,也讓民眾在接近的價格下,接受有機農產品的比例比接受慣行農產品比例增高。
這是種漸進式,讓台灣農業用永續的方式生產的想法,請記得還有石油問題。
要解決問題的時候,我們要先認清最大的問題在哪邊,優先解決,其他次要問題在連帶解決。
畢竟,為後代保留能夠好好吃食的農業環境,生活環境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有機只侷限在最好的環境,遲早會被周邊較差的環境影響(例如大陸那邊的沙塵暴帶過來的化學物質),那設法讓好的環境增加,才是努力的方向,請明察。
我不覺得「空氣污染,例如:沙塵暴」這種自然界不可抗力且極微量污染又不見得會讓農作物受污染的問題,是可以成為「有機不能零檢出」的正當藉口,尤其是在吃的方面!
目前針對「食安」問題,至於有機衣著、有機洗滌劑等產品,由於不會直接拿來吃,所以先不討論。
在消費者的心中,在農作物的食材方面,這種不能零檢出的藉口,是在隱瞞──農作物栽種過程中,違規使用農藥、化肥、化學藥劑或種在已污染的土壤等重大問題。
同理,有機認證的加工食品,若不能零檢出,問題就更大了,成分內容恐怕會包含隱藏版的非天然、非無毒的食材。
友善土地的自然農法與有機栽培,都要在良好的自然環境與土地,這是必然的事實。
絕對不可以像房地產一樣隨便──任意把工業區的土地,變更為住宅區而大量建房子,然後以豪宅價賣出,來大撈一筆!
任何已污染的良田、農地受到附近有工業或開礦的污染,或是原先根本不是農地的住宅與工商業土地,都不能來耕種。
在那樣不良的地方,再怎樣有機耕種,所種出來的農作物,即使檢測不出來有問題,所有的農作物也不能算是無毒或有機。
不能因為要擴大有機栽培的面積,就把這一點的堅持犧牲掉!
只是這一點,可能要靠民間大眾的監督,不能期待政府會去好好的把關。
還有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不是所有的農民都願意採用友善大地的自然農法的耕種方式。
因為,在不能保證農作物產量的情況下,若農民急需用錢過活,或農民想要趁好價格多賺一點錢,或是農民體力不行或想省力(請人的工錢很貴)而只想以簡單方式生產,或是其他原因等,很多農民只看現階段,不會想得太久遠與永續,就會採用慣性農法。
如此,友善大地的有機無毒農業面積,就很難擴大!
最後,不曉得上下游曾去查訪或是曾去檢測過,某幾個縣市有很多民宿卻沒有設地下污水管道的區域,以及在「看見台灣」的影片中曾報導出有受到污染的某幾個縣市,這些污染區段的當地農田土質是否還是安全的?有沒有影響到附近地區的有機農地?
應該很多人都會想知道答案是如何!
沙塵暴的意義有兩種,一種是裡面的髒汙物質,會導致農作物生長不佳甚至農產損失,本身以前有塊農地就因此整批要重種,一個月沒收入,這是對農民生計的影響
另一種是目前儀器檢測能力,只會越來越強,目前極限值在0.02ppm,從專業領域可以直接說,沒有百分百的零檢出,是因為儀器只有未檢出數字,因為儀器是有極限的,但這種到百萬、千萬分之一甚至更小的化學物質殘留量,要說對人體有害,就必須能出可以信賴的數字才行。而且如此微量,可能植物體本身帶有的生物鹼(例如馬鈴薯及番茄)就比這個數字高了,但微量的植物鹼對人體不會造成傷害,高濃度就會變成毒藥,但我們也不會因此不吃這兩種蔬菜,說明的是這原理。
所要陳述的是一個農業事實面,這沒什麼好隱瞞的,就像農地整體利用、農村缺工老齡化,這也是我們一直在強調報導的問題了。
關於零檢出為何有修改空間的根本原因,訪問郭老師的時候都已經說明了,文內的問題如果能夠提出更有效的解決方法,其他問題才有探討空間。這除了消費者的角度切入外,農業專家學者的切入點應該也要參考。因為有機農業的涵義是整體性的,不是只有單方面認為的。
也請大家多支持友善耕作的小農,筆者以前為了堅持無農藥殘留生產,會減少用藥或是不會搶收,但也只是讓自己在風災過後,3個月後才陸續有收入,年收入約16-18萬吧,但這樣的堅持一樣會面對許多消費者的懷疑,而殺價或是認為在說謊,最後無法繼續耕作,這是小農要面對的問題。
因為目前城市離鄉村太遠了,我想拉近彼此距離考慮對方立場,建立信任關係,友善土地,也要有友善的農民跟消費者,將這關係慢慢建立起來,許多問題相信能得到答案。
根據這幾年的新聞看來,台灣各公私立單位的儀器設備,不會有多精良!
尤其是公家單位,每年的補助金額,很少會用來買新儀器,多數拿來作秀與辦無用活動。
每次國外測得到不好的數值,可是同樣東西帶回國內來測,就變成零檢出。
反過來想,如果連國內這麼不精密的儀器,都測得出數值時,不管值大或小,都代表問題夠嚴重了。
提到生物鹼,只要是正確食用,都不是問題。
贊成幫助友善或有機耕種的小農,但小農也要多充實且更新正確的營養學知識與多種不同烘煮方式。
學習知識時,也不要太依賴維基資訊,那邊的錯誤訊息太多,正確率很低。
曾幾次去問某些小農,常出現一問三不知,或是亂講一通。
而且,不能連問如何簡單使用某食材時,小農就只會講中式的做法,或只會講炒及生吃,卻不會其他料理烘焙方法,多數時候還講得太複雜,讓只想簡單操作的族群根本不想聽。但因為不會做,若又沒空上網查資料,那類食材之後再也不會去買,反而可憐到小農!
對於想要買無毒或有機食材,會去農學市集或其他市集的消費大眾,不要隨便跟小農殺價,反正有很多選擇性,覺得太貴就不要買。
真的超想殺價,就去傳統市場,跟一般的攤販買,大家不要去為難那些會友善大地且無毒耕種的小農生存。
也希望所有號稱無毒農作物食材,不管是否有什麼認證標章,就算沒有標章,也都要真的是無毒。若沒有辦法達到,小農再怎樣委屈,也不能叫消費者花大錢去當冤大頭,不然大家就去買慣性農法的農作物就好,何必多花錢去買號稱無毒卻有毒的食材呢!
建議大家儘量買當季盛產農作物,不管哪種耕種農法,當季農作物的安全性比較高,價格也相對較便宜。
身為「盡量吃有機(包括友善無毒等)」的消費者之一,我想回應「期待百分百的消費者」。
1、和「百分百吃慣行農產品」的人相比,您若盡能力吃有機(依自身經濟條件許可,不吃貴的),即便5%有機食物中有農藥殘留(先不論來源是被鄰田污染,還是惡質農戶偷用藥),您所吃下肚的農藥化肥還是比慣行食者少太多太多了。以我常穿梭在花蓮田間的經驗,慣行食者除了擔心農藥殘留,還要擔心農藥過量,用藥隔天就採收等大問題。
2、我曾在施行秀明自然農法的鳳梨田(台東),經歷鄰田噴藥,藥的臭味隨著山風吹過來。我想當時就算有再高的隔離措施,也擋不住大自然山風的高低起伏。秀明農友無法禁止鄰田施藥,只能在當下溝通,希望鄰田農夫等山風轉向再施藥。您可能要說天下烏鴉一般黑,什麼都是假的。其實不然,最靠近慣行鄰田的兩排鳳梨叢是臭的,也長不好,距離遠一點的鳳梨叢則很香很奔放。我想這就是郭教授呼籲放寬限制的用心,因為具體施作面真的不是住在銅牆鐵壁的都會人可以想像的。我們應該鼓勵支持願意流血流汗堅持永續農業的農人們,對於現實面無法盡善盡美,要求改善的同時也多一點包容的心。
3、至於您把有機蔬果當成慣行一樣清洗,搞不好對有機水果還要假設有農藥而削皮,我覺得實在是可惜了。您聽從化學毒物專家的建議,那您有問過營養專家嗎?蔬果經過那麼複雜的浸泡清洗過程,還留下多少營養呢?只吃得其形卻不得其精華,真是可惜。農人說,蔬果最靠近太陽的部份營養最多,所以去果皮或撥掉高麗菜的外葉,大概就等同把高價買的有機營養,丟掉一半。建議您在天平兩端(5%農藥驗出VS營養角度),再衡量一下。我本身也只把有機認證當參考,因為經驗讓我知道,粥裡混著老鼠屎,但您若在處理食材時(清洗、切菜時)多聞一聞,甚至生咬一口,是有機會挑選農友高下的。
我以前很挑剔,不只堅持「無農藥無化肥」,還要比農法高下,只想吃最純淨最純淨還要有能量的食物。住到產地後,現實面和自己以前網購宅配只讀網頁故事很有落差,也活生生經歷純樸農友的辛酸,再堅持挑剔我就得活活餓死。多一點包容的心,幫台灣永續農業打氣吧。
很讚同您的說法與作法
重點土地難尋阿~~~~~~~~
有沒有想過一點,農作物方面,一旦「有機與無毒,可檢出」為合化法時,就會讓大企業、大中盤商與少數的不良小農有機可趁,大量的把慣行農法或在污染土地上所種的農作物,通通當成高價的無毒農作物來賣,大量賺取大家的錢。
等爆發後,大企業又以選票及動搖經濟的強大壓力,迫使政府與民間認證機構再度放寬,然後食安問題就會沒完沒了。
依以往的食安風暴慣例,最近連鎖大型超市的老闆們,特地出面講這類有機認證的事,應該是在為企業的將來鋪梗!
所以,友善土地耕種的小農,思考不能太單純,不要以為大老闆與學者是出來解危!
友善土地與無毒種植的小農是很艱辛,這樣講是沒錯。
要消費者體諒小農,同樣的,小農也要理解消費者的心態,一旦發生上述事情,最後倒楣的只會是消費者與良心小農,而且還會讓消費者「非常質疑」所有已認證或號稱友善與無毒環境的小農,然後反而讓高價的無毒有機農作物滯銷,這樣的結果,任誰都不想看到吧!
就像現在進口農產品一樣,不管是哪種農法種植,不管哪種運輸方式,N年前曾規定進口的農產品都是要零檢出不能殘留。
但後來在各種壓力下,政府一直放寬各種殘留值與藥物種類,而且還常常不檢驗或檢驗量不夠多,去買高價且漂亮的進口農產品的人,還以為自己買到的農產品都是安全。
我今天特地去某超市逛一下,去看標價。
同樣是絲瓜,貼上認證標章的一台斤要100元以上,一般的只要30~40元左右(有的更低價)。
由於會去買無毒或有機認證的農作物的消費者,不見得每個人都是「超級有錢人」,一般薪資的人也多少會去買一點。
只是一般薪資的人,要是樣樣都買這麼貴的無毒或有機認證,大概很快就破產了!
去買無毒或有機認證,能接受多高的價格,要買的人,心中要有一把尺。
最怕的是,花這麼多錢去買號稱無毒或有機,還不知道會不會被商人騙!
大多數的消費者應該會比較傾向於專家講的,不管去哪買或是跟誰購買,只要都買盛產蔬果,必會大幅度降低風險,也省荷包!
專家也教導,不管哪種農法,買來的農產品要如何存放,會讓危險度能降到更低,大家只要照做就好。
清洗蔬果的方式,照專家的做法,營養師也是這樣做,正確的清洗方法,不會影響營養價值。
但是,這是針對一般的殘留。
若是農作物的農藥與其他藥劑超標近百倍或百倍以上,尤其還包含超標重金屬時,這類「超重度藥物殘留」的農作物,專家建議的清洗方法就沒用了。
所有的方法,都是防君子,無法防小人!
所以,買食材,有時候還要稍微挑一下產地,還要過濾一下品牌種類。
提個問題,曾有老一輩的從事農業的親人說,有機耕種,田地要輪休耕一年才能叫有機,每年都在同塊土地種的不能叫有機,這是真的嗎?
我有看過某些無毒有機耕種的茶園是這樣做,但好像不是每個友善土地的農地都是如此。
可是,使用有機肥,不就是用來補充土壤營養嗎?
好像有的小農不除草,直接利用雜草,來增加土壤營養,或用來減緩病蟲害?(若有錯,請指正)
提到土地不夠用的問題,其實,某些以農業為主的縣市內,有很多未受工業污染的農地都在休耕、荒廢當中。
某些農地,雖然不見得是土壤肥沃的優質良田,但該地區無工商業,不會有工商業污染,農地還是可以用來耕種,但限定某些種類的農作物才易種活。
據我所知,擁有農地者,會去休耕或荒廢,最大原因是現在不靠農業過活。
不論以前是否曾經是農民,還是因為繼承得到的農地。
總歸一句話,這些人的下半輩子,大多數都不會從事農業生產。
無毒農業生產的農地缺乏,可以依管道找尋這類人來租地耕種,這樣就能解決一些農田不夠的問題。
只是,休耕,請人除草種植物的工錢太貴,比農地本身的價值還貴,讓某些擁有者採用除草劑來休,所以這種的農地可能需要一段時間來恢復生態。
荒廢的農地,問題簡單多了,只要承租者願意花時間與力氣去除雜草樹林,就可以安心耕種。
以上僅提供解決無毒耕種的農地需求的參考,至於可不可行,本人不保證。
TO消費者的想法:
1.曾有老一輩的從事農業的親人說,有機耕種,田地要輪休耕一年才能叫有機,每年都在同塊土地種的不能叫有機,這是真的嗎?
答:目前短期作物之田區取得有機驗證前,需有二年的轉型期,長期作物(如多年生之果樹、茶樹等)則需三年的轉型期。所以同塊土地種是正常的現象,畢竟轉型期長達2年以上.
2.可是,使用有機肥,不就是用來補充土壤營養嗎?好像有的小農不除草,直接利用雜草,來增加土壤營養,或用來減緩病蟲害?
答:有關肥料,不得施用化學肥料(含微量元素)及含有化學肥料或農藥之微生物資材與有機質複合肥料。可以利用自產之有機質肥料或堆肥,及國產認證之有機質肥料.
以目前許多果園或者是紅龍果都是利用草生栽培方式,培養一個循環的生態環境栽培作物,藉由每次的除草可以增加土壤有機質,搭配適時肥培管理來達到穩定的經濟生產.
其實我比較想問的是”零檢出的定義是什麼?”
是檢驗不到或是檢驗在合格標準內
如果是檢驗不到那就要該思考,假設檢驗儀器GC/MSMS LC/MSMS最低檢測極限為0.1ppm,那0.0999 ppm就是安全嗎?更別說檢驗在合格標準內了。
零檢出就是說儀器讀值是0。如果檢測極限是0.1ppm那這個機器基本上不會給你一個值等於0.09999ppm,又假設同一個儀器拿去檢測實際上有0.002ppm某種物質的濃度時,他大概偵測不到,所以會很高的機會回傳0ppm,但是假如儀器誤差其實高達+/- 0.5ppm,那他回傳0.5ppm也不用感到意外。
關於你的問題,你可能把檢測極限跟安全標準弄混了,當我們說安不安全的時候那個標準是安全標準,低於那個值可以有很高的信心相信吃了是安全的。
當儀器有本身誤差的時候,就算是沒有也有可能讀出來說有,然而這個值卻遠低於安全標準,所以我們需要執著於零檢出嗎?
有機農業的原則是要能夠社會、經濟還有環境上永續經營,有沒有檢出跟本就不是有機農業的重點,消費者要認識的反而是你在採購有機產品時,採購背後對於三方面帶來的益處,那才是重點。
標題下得很好,但是吳郭魚圖片與圖說「沒有使用農藥的稻田裡,還有河川流下來共生的魚」
看了真是令人感傷。
參與是最好的認證,愛護自己土地,友善環境才是永續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