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到番茄,大家最常聯想到的一句廣告台詞就是:在義大利,大家都說「番茄紅了,醫生的臉就綠了!」主要是講番茄富有茄紅素,是很好的抗氧化食材。屬於溫帶作物的番茄來到台灣,原本適合生長的季節在秋冬季,但透過農業技術改良,夏季也可以吃到甜美的番茄。
番茄可以成為台灣一年四季盛產的果蔬,除了靠設施栽培控制氣候變異的影響,番茄的嫁接技術則是克服台灣夏季高溫多濕,番茄生長容易受到青枯病、根瘤線蟲病及萎凋病等土壤傳播性病害危害以及植物輪作障礙的關鍵技術。
青枯病等靠土壤傳播的病害,可說是番茄的「癌症」,就算噴農藥防治,效果也不好。不過民國87年起台南區農業改良場與亞洲蔬菜研究發展中心引進番茄嫁接栽培試作,以茄子苗為砧木,番茄苗為穗木,將番茄苗嫁接在茄子苗上,竟然克服了困擾農民的番茄癌症問題。
經過試驗,番茄嫁接苗無論在抗病性、耐淹水性等效果均比實生苗好,雖然單株的番茄產量比不上實生苗,但存活率卻高得多。因此生產番茄嫁接苗逐漸成為市場上農民的最愛,也讓番茄成為一年四季都可生產的果蔬。
根據台南農改場的概估,台灣地區番茄全年栽培面積約為 4,500 公頃,包括大果、小果及加工番茄,種苗需求量約在 9,500 萬株以上,雖然以秋冬季栽培為主,但夏季栽培面積也逐漸增加,嘉義縣的太保市、水上鄉、六腳鄉及民雄鄉等的設施栽培已成為夏季番茄的主要生產地。
蕃茄嫁接依賴手感 人力嚴重缺乏

位於嘉義縣六腳鄉的勇壯育苗場,不但是嘉義縣最大的育苗場,每年供應嫁接苗的數量超過兩千萬株。除了主要生產這種將番茄穗木嫁接在茄子砧木的番茄嫁接苗,還有苦瓜穗木嫁接在南瓜砧木的苦瓜嫁接苗、黃瓜穗木嫁接在南瓜砧木的黃瓜嫁接苗,以及甜椒穗木嫁接在辣椒砧木的甜椒嫁接苗等。
勇壯育苗場的負責人黃仲毅今年39歲,十四年前當兵退伍後即到分別到台南農改場與種苗改良繁殖場學習不同瓜果的嫁接繁殖技術,回家鄉發展育苗事業。經過十多年的發展,成為雲嘉南地區規模數一數二的育苗場。
走進俗稱「手術室」的作業空間,只見女性作業員們細心熟練地拿著細薄的刀片,以適當角度分別在不同的瓜果苗半身劃一刀,再用橡膠套管或是夾子,將帶土的砧木苗銜接上帶有葉子的穗木苗後,再放回苗盤。
不同的作物,銜接的方式雖然也不同,例如番茄嫁接苗是用橡膠套管銜接番茄穗木與茄子砧木,黃瓜嫁接苗或苦瓜嫁接苗則是將黃瓜或苦瓜穗木用夾子銜接南瓜砧木,但是作業員的刀工與銜接的技巧非常重要。黃仲毅說,如果穗木與砧木切割的角度不相符,銜接密合的效果不好,都會影響嫁接苗的存活率。
嫁接作業可說是非常強調「手感」的工作,不但依賴人力,更依賴經驗與技術熟練度。雖然國內外已有嫁接機械研發與應用,但始終還無法大規模取代人力。但在農村,不但缺工情形嚴重,這種不必曬太陽的嫁接手工作業因為枯燥,年輕人沒有興趣,因此從業者不是五、六十歲的阿嬤,就是稍微年輕的外配。

缺工限制產業發展

「即使工資喊到一天一千五、一千六,缺工情形還是很嚴重,」黃仲毅說,嫁接作業不是一般人隨便就可以勝任的,要從最基本的見習與整理苗盤開始,到勉強可以上手,起碼要三個月的時間。到正式可以勝任的程度,起碼必須達到嫁接苗的存活率滿七、八成以上,才算及格。
黃仲毅說,熟練的嫁接作業員,不但每分鐘完成的嫁接苗株數多,更重要的是存活率高。這些嫁接的苗盤從「手術室」移到「留觀區」觀察三、五天,看不同苗盤植株生長的情形,就知道作業員功力的深厚。厲害的作業員,嫁接苗存活率可以達百分之百,但也有菜鳥作業員,嫁接苗存活率不到五成。
也由於嫁接作業非常費工,因此嫁接苗的價格都比一般實生苗貴至少兩倍半以上,但對農民來說,使用嫁接苗栽種小番茄或其他瓜果,抗病性與存活率遠較實生苗高,即使價格較高,仍會優先選擇嫁接苗栽種。
「嫁接苗目前供不應求,而且農民的需求只會多、不會少,發展無上限,問題是缺工限制了產業發展,」黃仲毅說,這個產業卡在年輕人不願意做,政府又不同意開放農業外勞,就算想要投資增產滿足農民需求,也無從做起。
黃仲毅說,在他的生產作業線當中,能夠盡可能機械化與自動化的部分都已經做到,唯獨在嫁接的部分仍非常依賴有經驗與熟練的手工,而培養一位夠水準的嫁接作業員非常不容易,國內既然沒有年輕人要做,為何不能開放農業外勞呢?
「政府要保護國內勞工沒錯,問題是保護一個國內已經找不到勞工的產業,又不開放農業外勞,最後只是扼殺整個產業發展,」黃仲毅強調。
嘉義縣農業處長林良懋說,這幾年雲嘉南地區的瓜果產業興起,農民對於嫁接苗的需求暢旺,但農村缺工的問題不只影響作物收成期找不到工人採收,連帶也限制了農業相關產業鏈的成長。為了台灣整體農業的發展,農委會與勞動部實在應該坐下來談,思考適度開放農業外勞的可行性,不應該再互踢皮球,用鴕鳥心態面對農業缺工的問題。
閱讀「農村缺工系列報導」全系列文章,請點選這裡

(本文為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人事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新聞選題與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
在上下游看到這樣的文章感到訝異,作者一方面希望政府扶植本土較高經濟價值的農業,另一面似乎又認為政府該以開放外勞來解決缺工問題。假如這項技術如此重要,為何不是以政策面導引高素質的本國勞工投入呢? 反而希望用外勞來解決,似乎把它當成勞力密集產業在發展,不是又走回頭路了?
您好,農業缺工一直是農村重要議題,我們透過系列文章,包含缺工系列、農校教育系列,採訪報導農業中不同部門對於缺工議題的想法,也包含他們認為適當的解決模式。
引進農業外勞是特定的農業部門一直發出的呼籲,因此上下游也將這樣的想法以及業者面臨的問題做詳實陳述,不表示上下游支持農業外勞,或者認為農業外勞就是解決農業問題的萬靈丹。但是,這個呼聲以及缺工現象在農村一直都是很重要的現象,我們認為必需要充分重視並且進行報導。
文章刊出後,透過大家的討論,可能連政府部門的人看到了也都會思考,究竟缺工問題該朝什麼方向來面對,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因此,也謝謝您願意在文章後留言,指出您認為應該解決的方向,這樣對於找出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親愛的編輯您好,我是南投的小茶農,過去也在許多財經媒體工作過。我不清楚貴網站是發生了甚麼事,因為相同的專題去年就已經討論過,而且當時的記者林慧貞小姐,清楚完整的傳遞了資方的無奈與勞團的擔憂,而最主要的關鍵點還是在於產業升級,報導的內容及觀點,完整且公允。
但是時間到了今年,相同的專題,但是卻沒有了『觀點』,僅是一些所謂業者採訪及官員採訪的堆疊,而如此文字遊戲竟可以多達連續三個專題篇幅,這讓我不禁疑惑上下游跟目前所謂高高在上的財經雜誌有何分別?亦獲貴網也開始以得到SOPA獎為主要目標了呢。
附上去年貴網的文章連結,我想我們農村缺的不是工,而是一份希望產業及人才升級的態度,與大家一起思考農業的未來。
『引進農業外勞 恐只治標不治本』
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40042/
為什麼一樣在面臨高人力成本下生產嫁接的番茄苗,荷蘭的公司會研發以機器嫁接來降低成本,而臺灣的老闆卻只能想到以低薪壓榨員工來降低成本? 如果只會一味的壓榨勞力,沒有競爭力完全可以預期
為什麼用日薪計算?都是短期工嗎?
偶爾就會看到這種「有錢請不到農工」的新聞,但在屏東,我都遇不到這種高日薪的農務工工作。我所知道的屏東行情是:男工1000~900元/天;女工900~800元/天
昨日在某農場工作,因老闆也不是很確定要我做室外的農務工或室內的工作,
在即將結束工作的時候,我向他詢問薪資,他回我說:「你來做會計及包裝的工作好了,因為在室內,所以一天算700元」。
我再向他詢問是否有勞健保,他說:「因為我們人還不夠多,若將來人數較多,我們再來保個”團保”」
農場老闆時常抱怨找不到工人,尤其是年輕的工人更是難找;但這樣的低薪及基本的保險都不提供,讓我這個沒有地卻想從農的年輕人開始想走回頭路回到辦公桌前…
丹丹您好,很希望您能多分享完整的農場工作遭遇,讓大家對於缺工的狀況與內容更加瞭解,不知道可以請您把比較完整的過程與心情寫成一篇,寄給上下游編輯部嗎?我們來上稿刊登,如果可以的話,請寄:editor@newsmarket.com.tw,真的很期待!
貴網站是專門為農業做報導,但是為什麼大家都找有點知名度的人或是有點規模的業者做採訪對象,那些有知名度有規模的有誰不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或名聲而美化事件或裝無奈,工人一天要是真的給1500元會沒人嗎?騙肖為 !
農工是缺人沒錯,但那些做老闆的有幾個真的說實話了,你們身為專業的農業新聞報導記者,有私下問員工薪資嗎?是以計件算工資的嗎?有勞健保嗎?
您好,缺工現象在鄉村極為普遍,不論有沒有規模的工廠,那怕是小農,都需要各式各樣的勞動力協助。但缺工現象在鄉村又與都市不同,都市公司聘請模式是長期工,但農村因應生產季節不同,經常缺臨時工,
如這篇文章中提到的龍眼農,上下游記者親身至現場瞭解,一天1500元並非虛言,但即使是如此還是面臨找不到工的現象。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57161/
缺工是非常複雜的議題,尤其是面臨季節調控的難度更高,臨時工作的勞健保模式也與長期公不同,採茶季節來時人人搶工,過了茶季可能又換其他農業部門需工,但每種農業栽種需要的專業技術不同,有時候無法互相替代,加上又有地域性區隔、交通問題,讓鄉村勞動力需求的難度更高。
正因為缺工現象因地、因栽種種類而不同,因此上下游希望可以針對不同情形作報導,這樣才能全面性的理解這個問題,或許每個農業種類需求的答案也不同,這些是我們之所以持續報導缺工問題的起因。
每一縣市、每一地區、每一種農作、每樣缺工項目都不一樣,不能看到一件,就認為農村都是這樣子,都是同樣的工資。
有時候老闆講的話,要稍微打個折扣。
資方都是講自己有多少好,實際上卻不見得。會缺工,一定是有內幕,事實沒這麼簡單。
資方也很少會為農民、勞工與社會著想!
但可以確定的是,不管做什麼樣的農忙,都是累上加累,願意做的人,真的是很了不起!
上下游的編輯會不會離我們的社會太遠了?然後和爺們靠近了?
過沒幾天我們的爺們,馬上就來幫忙解決問題了。
農委會主委: 最快明年1月引進中國農業外勞
http://www.stormmediagroup.com/opencms/news/detail/f2a1c74d-4ed0-11e4-a9ef-ef2804cba5a1/?uuid=f2a1c74d-4ed0-11e4-a9ef-ef2804cba5a1
爺們總是和資方站在一起,可憐的是小百姓。
乍看標題很聳動,結果點進去內文看,陳保基只是講不排除,而且通篇新聞內容也沒有提到明年一月一日要開放中國勞工進口,完全就是風傳媒編輯自己下標。這種不負責任的報導拿來質疑上下游做的一系列關於農業外勞政策正反意見報導,公平嗎?民主社會公共政策本來就可以有討論。
如果請外勞就是爺們,社會上一堆請外籍看護工的小家庭都是爺們,你就先批鬥這些生活在你我周遭請家事外勞的尋常百姓吧。可憐的小百姓才只能請外籍看護工啦。
http://goo.gl/kMOyIk
自動化嫁接的影片
農村缺工確實是存在的問題,但最大問題應該是這些工通常屬於”臨時性”的
縱使日薪、時薪高,又有多少人可以因為臨時性的收入而放棄穩定的月薪呢?
個人其實是對農業很有興趣的,實際面談過農園後,也只能止步~
算時薪的臨時工,個人過生活有問題無法接受;算月薪,老闆說只付得起一萬八到二萬的薪水,初期也因為不具規模,所以沒有勞健保…
而為了領那不到二萬的薪水,還得內務、外務兼著做(天氣好做外務,天氣不好做內務),月休四天
老實說,除非口袋有點深、還有青春可以耗,不然對農業再怎麼熱血面對這樣的薪資福利也只能再考慮了!
其實還好奇蘭花業者如果使用外勞的話,需要以農業外勞管制嗎? 因為蘭花業者似乎也沒有一般農民的肥料補助之類的? (蘭花組培應該跟嫁接人工的需求取向差不多吧?)
缺工?其實紐西蘭也缺工,不過台灣的年輕人很樂意出國去打工,摘奇異果 割香蕉也是很無聊的工,優秀的種苗可以創造出很好的經濟收益,漲價就是了,都市其實人力過剩,只是農業一直無法提供好的待遇,所以我看來 缺人才!! 缺工! 都是口號而已,待遇調整,人才 工保証源源不絕。
能否,提供合理的收入,還有,不是一堆短期、臨時的工作,才是問題重點吧。
需要技術工,那就要自己培訓,新的年輕員工,或者請政府相關機關,一起想辨法解決,
我相信提供,足夠的誘因,自然會有人肯去學、肯去做。
而不是每個產業,遇到缺人,都想用,引進外藉勞工,來解決問題。
業主究竟是,為了省成本,省錢,還是,真得肯培訓,年輕人,但是一直找不到人呢?
美國農業需要中美洲勞工,荷蘭需要東歐勞工,日本以研習名義讓中國勞工可以在田邊搭工寮工作,澳洲靠外籍勞工,眾所周知,如果工業的中小企業需要外勞,缺乏經濟規模的農業為何不需要,如果你認為放棄算了,沒有在地農業就沒有安全農業
很多人寧可在7-11工作,也不願下田,即使新水較高,就像許多工程需要外勞一樣,所以失業人口並不等同可以供應的人力資源,是你我不願面對的真相
真得,在有農場做過,就會知道,現在去,7-11工作的薪水,都比下田還高。如果,沒有真得想從農,單純,只為了賺錢,傻子才會去下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