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選人政見:放寬彌猴、鯨豚捕捉標準 保育團體:鯨豚抓光魚也不會變多

選戰進入倒數,有台東候選人提出放寬獼猴、鯨鯊、海豚的捕捉標準,以提高農漁業發展。花蓮區漁會則計畫向花蓮縣政府申請用於賞鯨的漁船,以蓬勃發展賞鯨休閒產業。對此,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呼籲:先有賞鯨規範,再開放發展。

台東鎮民代表候選人呼籲:放寬彌猴、鯨鯊、海豚的捕捉標準

台東縣成功鎮民代表候選人李隆榮提出,將促請政府放寬獼猴、鯨鯊、海豚的捕捉標準,以利農漁業發展。李隆榮表示,成功鎮一帶,山上的獼猴非常多,許多農作物如最近盛產的臍橙、椪柑、柿子等,常會被獼猴摘去吃,但獼猴又不能捕捉,只能透過放鞭炮等方式嚇跑,而政府對於農作物的損失又沒有補償,造成山上農民相當大的困擾。

除此之外,在地漁民用流刺網捕魚時,原本目標是捕捉旗魚,但因為流刺網的範圍可長達數十公里,往往會不小心捕捉到鯨類的保育動物,這時漁民必須連網丟棄,造成漁獲量的損失。因此希望放寬鯨鯊、海豚的捕捉標準,以免萬一補到鯨類時,連帶所有魚獲都需放棄。

鯨豚協會:東海岸鯨豚數量已明顯變少

台灣於民國七十八年已通過「野生動物保育法」,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據此公告了23種瀕臨絕種的鯨類。在民國七十九、八十四年時,已分別將所有的鯨類列為保育類野生動物。

中華鯨豚協會郭祥廈說,就他觀察,目前台灣對於鯨豚並沒有特別的保護措施,例如劃定漁船行駛範圍、規定賞鯨頻率等,只有法律明定不能捕捉。此外,近年來他研究鯨豚發現,台灣的鯨豚跟國際上其他海域的鯨豚相比,普遍較為瘦小,而且像僞虎鯨、瑞氏海豚等出現的頻率都越來越低,東海岸的鯨豚數量也明顯變少。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張卉君說,本來流刺網就因為網目過小,不但抓到的魚群可能不是目標魚類,還會有小魚、小蝦「全抓」的情形,特別是鯨豚誤觸流刺網時,常會被漁網纏繞致死,也因此,很多國家都已經禁用流刺網捕魚。張卉君認為,為此而放寬鯨豚保育的標準根本是本末倒置的行為,應該要回頭檢視漁民們使用的漁具、漁網、捕魚方式才對。

台東縣成功鎮鎮民張先生也說,大家保護鯨豚這麼多年了,不應該走回頭路!成功鎮的漁獲以鬼頭刀、旗魚為主,但流刺網的漁獲「無所不包」,會連帶捕撈到還沒來得及長大的小型魚類。且漁民因為用流刺網捕魚而誤觸鯨豚,導致得連網帶魚全拋入海,這種捕魚方式本來就該禁止。

飛旋海豚(鄭百騰-攝)_a600
(圖:海中的飛旋海豚。鄭百騰攝。圖片來源:黑潮基金會)

昔日反對鯨豚保育 花蓮漁會轉向縣府申請賞鯨船

認為鯨豚影響魚獲的不止成功鎮民代表候選人李隆榮,花蓮漁會也曾於2011年9月7日第二屆臺日漁業科研合作研討會上,花蓮區漁會總幹事王鐙億曾表示,漁獲量大幅減少的主要原因,包括海水水溫過高、氣候不穩定和海豚過度保育。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張卉君表示,當初花蓮區漁會曾經說過:「鯨豚不需要保育!」還將漁民的漁獲量減少,部分原因歸咎於鯨豚過度保育。但是在今年花蓮地區賞鯨人數超過十五萬人次,創下了歷年來最高記錄後,漁會改弦易轍,計畫向花蓮縣政府申請漁船,用作為賞鯨船,要讓賞鯨休閒產業蓬勃發展。張卉君質疑,何以當初反對鯨豚保育,現在看到賞鯨有利可圖,就回頭過來搶食這塊大餅?

黑潮:先有賞鯨規範,再談增加賞鯨船

依據台灣現行的娛樂漁業管理辦法,只明定各縣市漁港的專營娛樂漁船、兼營娛樂漁船的最多漁船數量、總噸位級別等,還有依照娛樂漁船的總噸位、出海時數,訂定出船長、機長應具備哪些能力,船員人數比例因如何配置等,藉以符合安全考量。

對此,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張卉君提出,台灣一直到現在都還只有針對船隻的限制規範,不但這些數量的核定標準不透明,對於台灣海域的野外鯨豚是否會受到遊憩觀光的影響,都沒有做過評估,而這類娛樂行為,更是完全沒有法源規範,及賞鯨行為規定。

日前,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也針對賞鯨發表聲明,依據國際動物福利基金會(IFAW)2000年的統計,台灣已是近年來賞鯨發展最快速的國家。然而,國際動物福利基金會在2008年有擬定太平洋諸國的賞鯨規範,美國國家大氣總署也於2009年擬定北美賞鯨規範,其他像美國、阿根廷、加拿大、冰島、紐西蘭等國家,也都有嚴格的賞鯨行為規範。

反觀台灣,卻遲遲沒有直接、有力的法令規定,藉以限制賞鯨船接近野生動物的數量、速度、距離、時間等。黑潮呼籲:先有賞鯨規範,再談增加賞鯨船,以免傷害鯨豚與海洋生態

1957410_10201393717791742_1303008194_n-600x397
圖片/黑潮基金會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我要贊助

你的支持,讓土地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支持《上下游》,讓台灣農業的價值被看見,守護安心的食物與珍貴的土地。

我要贊助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