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重乾旱 玉米不結籽蕃茄不轉色 12月決定明年一期稻作是否休耕

今年老天遲遲不下雨,恐面臨十年來最嚴重乾旱,西南部秋冬雜糧首當其衝,正值開花期的玉米因乾旱影響籽粒發育,加上氣候炎熱,蟲害比往年多,台南區農改場直言,如果再不下雨,「今年的玉米產量可能很慘」;雲林花生則因久旱不雨,農民淹水灌溉管理不當,白絹病較往年嚴重,產量平均減兩成。農委會農田水利處表示,12月初將評估,明年一期稻是否供水或休耕,最早將在12月15日公布。

2個月沒下一天雨,玉米結不了籽

10649578_902777546401423_850871016915537649_n
乾旱嚴重影響玉米結籽(圖中為水果玉米。圖片提供/劉育承)

南臺灣進入枯水期,今年颱風沒直接帶來水氣,秋冬用水拉警報,根據中央氣象局統計,台中、梧棲、嘉義、高雄、澎湖、東吉島,今年十月連一天雨都沒下,13個氣象站的降雨日,更是創站以來最低紀錄。

經濟部部長杜紫軍上周在立法院表示,未來一年,可能是台灣10年來面臨最嚴重的乾旱,中央氣象局氣象預報中心主任鄭明典也表示,今年10月全球平均海溫仍是破紀錄的高,「是有現代分析以來最熱的10月。」

目前正值二期稻作收割,用水相對少,農委會評估二期稻用水無虞,不過秋冬雜糧可就沒這麼幸運了,台南農民劉育承說,自9月中秋節前的麥德姆颱風,台南就幾乎沒下過一滴雨,而且颱風水氣也不多,現在硬質玉米正值開花期,土壤乾燥會無法灌漿,形成籽粒,只好抽地下水灌溉,至於連水井都沒有的田地,「也不能做什麼啊,玉米還是會長,但產量一定會下滑。」

台南區農改場朴子分場長游添榮擔憂地說,灌漿時期缺水的硬質玉米,就好比女人生育時沒得到營養,影響很大,以往冬季南部雖是乾季,至少還會下個10~20釐米,但11月的朴子分場降雨量只有5釐米,10月甚至掛零,再不下雨,今年玉米產量會很慘。

台南鹽水玉米農陳清波則表示,雖然比較晚播種,逃過開花期缺水的危機,但今年十一月氣溫異常地高,而且缺少雨水洗葉,銀葉粉蝨的蟲害比以往嚴重。

他說,去年冬天也缺水,產量較正常時期每分地少200公斤,今年從9月種下玉米,到現在沒下半滴雨,井也抽不到水,產量可能和去年差不多。眼看再一個月就進入開花期,他只能無奈地說:「拜託老天爺12月快下雨吧。」

淹水過久,花生白絹病肆虐

10386839_10205279485010633_2929217945644411853_n
今年花生收成不好,阿婆連便宜都沒得撿。攝影/汪文豪

許多雲林農民也發現,最近挖起來的花生不是罩著白絲,就是發黑腐爛,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副局長馮海東指出,由於花生成長後期久旱不雨,雲林農民淹水灌溉時間過久,引發土壤中存在的白絹病真菌,影響花生收成。

南改場研究員陳國憲表示,受災區以雲林沿海的水林較嚴重,平均減產約2成。

這兩年花生遭受極端氣候影響,不是太濕就是太乾,去年開花期才因颱風多雨而歉收,加上食安危機,本土花生油重獲青睞,價格翻了四成,每斤最高達42元,今年市場本預計花生會盛產跌價,但因白絹病減產,且市場需求依舊強勁,產地價仍有34~36元。

番茄、柳丁也受影響

10373505_10205279480050509_6270427067758434752_n
今年秋冬季氣溫仍高,小番茄甜度受到影響,轉色也較慢。攝影/汪文豪

各地水果也傳出災情,去年同期市場上的小番茄已陸續上架,但今年天氣冷得慢,南部至今仍高達30度C,「我現在還穿短褲短袖咧,」嘉義太保農民謝俊宏在溫室種番茄,他說,溫室的氣溫比外面更高一些,現在竟有40度C,但番茄喜歡20度C左右的環境,今年11月太熱,番茄無法累積糖度,皮也比較厚,色澤不紅。

他無奈表示,只能期待12月冷氣團趕快來,預估今年產量可能下降2、3成,但未來恐怕要習慣這種氣候。是否想到因應之道?但坦言,目前還沒有想法。

朱昌輝在南投中寮山區種柳丁,兩年前就未雨綢繆,自行架設3個儲水系統,但今年連山區雨量都少得可憐,結出來的果實仍比以往小。他說,今年從夏天午後雷陣雨就少,許多農民紛紛架設儲水系統,「畢竟不能只靠天吃飯。」

農委會:12月討論一期稻是否休耕

農委會農田水利處副處長胡忠一表示,今年二期稻已陸續收割,供水應無虞,按照台灣傳統的耕作習慣,本來就只有在一、二期稻作時才會供水,若仍有剩餘,地方水利處可自行決定是否供水,有些農民也會自行抽取地下水,種雜糧的農民應早就知道會有風險,必須依據當年水量、下雨情況,自行決定要不要種。

農委會預計12月初,和各部會討論,分析未來供水狀況,決定明年一期稻是否停止灌溉,全面休耕,胡忠一說,屏東從一月開始插秧,因此大約下月15日宣佈是否休耕,南部地區可能要指望明年3月的春雨,以及5月的秋雨,現有措施包括將水門高度從6公分降到3、4公分,在不影響結穗的情況下,盡量避免休耕。

不過也有雲林農民質疑,限水都只限到家庭和農業用水,六輕的水還是源源不絕,農民抽地下水,還要背負地層下陷的污名,「工業用水總是在農用水之前。」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