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公司:一般工業民生用混雜現狀難區隔 但科學園區管線單純 可調整閥門

農田停灌爭議不斷,經濟部水利署上週六表示,由於民生和工業用水統一由自來水公司提供,管線無法區隔,因此決定停供農用水,衡量損失後發給補償費,但隔天經濟部自來水公司發言人籃炳坤說,水表前有閥門可控制水量大小,可以只提供民生用水,不提供工業用水。

同一部會說法卻不一,讓人看了霧煞煞。籃炳坤日前改口表示,先前受訪時在家,手邊沒資料,可能答得太草率,隔天回辦公室問同仁,發現工業用水區位可能混雜民生用水,沒有辦法區隔。

但此種回答也引起民間團體質疑,長期關注水資源問題的美濃農村田野學會執行理事溫仲良表示,《水利法》規定的用水順序,民生第一,農業則先於工業,「如果照水利署和台水公司說法,工業用水根本搭著民生,這條法就是虛的。」若能分開管線,部分工業用水的水質或許不用到民生標準,可以更有效利用水資源。

工廠和民生用戶混雜,經濟部強調管線無法分開

台灣面臨十年來最大乾旱,經濟部旱災應變小組決定明年停止灌溉桃竹中嘉等4.1萬公頃農地,面積史上第二,引發農民質疑,搶農用水給工業用,上週六水利署曾發新聞稿解釋:「由於臺灣公共給水與工業用水多數由自來水公司管線一併提供,爰無法停止工業而僅提供民生供水,因此,決定停止農業水權後相關損害,由政府相關部會(農委會、科技部及經濟部)共同負擔。」

不過上下游隔天採訪同樣隸屬經濟部的台灣自來水公司,副總經理籃炳坤表示,民生、工商業用水,都由自來水公司供應,起初由同一條管線送出,在水表前設有制水閥門,可讓水流量變小。

記者舉例,如果現在只剩10噸水,民生用水剛好需10噸,工業用水2噸,只能二擇一,自來水公司是否可以只給民生用水?籃炳樟回答:「是」。

不過報導出刊後台水公司又於30日發出新聞稿推翻此說法,「惟因各工業與民生等用戶係混雜分布,多由同一管線供應,工業用戶廠區內亦有辦公室民生用水,部分民生用水管線尚須繞經過工業區管線供水,爰工業與民生用水管線不能分開,並無法二擇一只供給民生用水而停止供應工業用水,表前制水閥主要係供用戶內部維修管理用。」。

記者再次向籃炳坤求證時他表示,隔天上班後問同事,同事說工業用水區位可能混雜民生用水,沒有辦法區隔。「先前受訪時可能太簡化問題,沒有要否定報導的意思,只是希望做些補充。」

美濃農村田野學會質疑:管線不分如何落實《水利法》?

對此,長期關注水資源問題的美濃農村田野學會執行理事溫仲良認為,先不論經濟部說法是否屬實,《水利法》第18條規定的用水順序,民生先於農業,再來才是工業,若按經濟部說法,工業水根本搭著民生用水,表示這條法是虛的、無法落實。

溫仲良曾參與1990年代的美濃反水庫運動,他說,最近十幾年,每次1~3月枯水期時,政府常常向反對蓋水庫的人說,沒水庫會影響民生用水,造成地方對立,他們就曾質疑,水庫水如何分配?工業用水和民生用水管線怎麼配置?為何總說民生用水不夠,那乾旱時工業水會不會受限?如今答案已經揭曉,「如果我們供水系統管理這麼混亂,經濟部怎麼有能力在這種時候,說可以調配用水。」

66
水利法條文

水利署:管線難以區隔是歷史淵源

對此,水利署副署長賴伯勳表示,長期以來,民生、工業就用同一管線,「不是無法落實《水利法》,而是有歷史淵源。」要將兩者分開,成本很高,不過水利署會再檢討。

溫仲良批評,政府經常說歷史問題,遲遲不肯做,就像自來水管漏水率高達20%,經濟部說錢不夠難修,給農民補貼休耕又說花太多錢,「但治水8年花800億,之後又追加6年600億,治成什麼樣子?」這些問題都是老生常談,但每次吵一吵,只要一下雨,水量暫時沒問題就被擱置,隔年再繼續吵。

他認為,有些工業用水的品質,不用到民生這麼高,如果工業和民生管線能夠分開,水資源的利用會更有效率。

籃炳坤則表示,由於現行民生管線和工業管線難以區隔,如果都是用自來水,分設標準的可能性很低。但籃炳坤補充,西部許多科學園區如竹科,其自來水管線相對單純,自來水公司可以派人調整止水閥門,假設限制10%,可以關一點點閥門,讓用水水量剩90%,若用戶私自開啓則違法,這樣的工廠大約有2千多家。台水公司表示,相關名單還在調查,大約下週才會完成。

不過他補充,一般小型工廠,用水可能在住家內,無法一一關掉,約有好幾萬戶,但他們的用水量也相對小,未來將優先限制每月用水量達1千度以上的用水大戶,不分工業或非工業區。水利署曾於回覆網友的信件中指出,「工業區外之中小企業工業用水戶眾(全國約3萬戶以上),且無鎖定裝置,極易重新開啟使用,技術上停供工業而僅供應民生用水影響面極廣且節水效果受限。」

延伸閱讀:民生、工業管線不能分開?自來水公司:水表前有閥門可控制

系列閱讀:十年大旱缺水休耕系列報導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