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台學生數五十人以下的學校有四百三十二所國小、十八所國中,在少子化的趨勢下,學生數量日漸減少、學校經營成本相對提高,越來越多小校面臨裁撤或併校的危機。
教育部開放小校公辦民營,去年十一月有了法源依據,未來農漁村、部落裡的國中小都有可能委由民間團體經營。教育部國教署認為這項政策用意在於鼓勵學校推動教育創新,而不是要讓偏鄉教育商品化。一些面臨裁併校危機的偏鄉小校認為,公辦民營方案下的民間團體數量、社區認同度、財源穩定度都需要觀察,但也都體認到,在少子化趨勢下,偏鄉小校非得推動教育變革不可了。
偏鄉小校需要穩定的財源與師資
屏東縣瑪家鄉佳義國小教師卓志昌在部落學校服務二十年,他認為小校公辦民營最大的問題是財源:「除非是大財團或很有募款能力的社會企業,不然一旦經費短缺怎麼辦?而且,這些有財力的民間團體真的願意來嗎?」
卓志昌說,除了財源,公辦民營的師資也需要穩定,部落的文化傳承才能延續:「以現況來說,部落的學校需要有三分之一教師是原住民,申請經營的民間團體能維持甚至提高這個比例嗎?」
目前偏鄉小校的教學人力吃緊,雖然學校規模比都會區學校小,但行政編制、業務量並未減少。卓志昌認為,與其推動公辦民營,不如先調整偏鄉小校的教學與行政人力,例如數所學校共用一個會計、教師不應兼任行政職務,「偏鄉小校繁瑣的行政工作,影響教學正常化的推動,更不用說教育創新了」。
宜蘭岳明國小:公辦公營的實驗教育能確保財源
位於宜蘭蘇澳的岳明國小,七年前全校只有六十七個學生,學區內的學齡兒童不到個位數,黃建榮當時接任校長後,結合在地海洋與農業資源,推動海洋教育、食農教育,學生數逐年增加,去年九月的新生報到人數有四十人,但是因為國民教育法的師生比要求,岳明國小只能收一個班級二十五人。目前全校學生一百一十三人,其中九十二個學生來自其他學區。
去年十一月立法院通過實驗教育三法,除了小校「公辦民營」取得法源依據〈公立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委託私人辦理條例〉,也通過〈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讓公立學校也有教育創新的制度空間。此外,〈高級中等以下教育階段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則提供「在家自學」的教育型態。
岳明國小目前打算依據〈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申請「學校型態的實驗教育」。黃建榮認為,小校要推行教育創新,公辦公營或公辦民營都是選項,每個學校適合的選項不同,而岳明國小選擇的是公辦公營的教育創新。
黃建榮解釋,在〈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通過前,岳明國小已經推行七年的教學創新了,不過在課程、師資上仍需要符合既有的教育法令規範,申請「學校型態的實驗教育」後,學校可以不受國民教育法、教師任用條例的部分限制,班級數也不受國民教育法的師生比的比例限制,可以從一個年級一班增為兩班,在師資的聘用規定、人數編制上也比較有彈性。
「學校型態實驗教育條例給學校未來在做實驗教育上,更大的彈性跟空間,而且仍然屬於公辦公營的學校,財源由國家負責。」黃建榮認為,五十人以下的偏鄉小校就有四百多所,若再放寬到一百人以下的小校,能有那麼多民間團體願意到偏鄉經營學校嗎?此外,也需要考量申請團體的經營能力、經費,種種衡量下,「公辦民營方案不見得比現行的公辦公營來得容易。」

雲林山峰國小:家長的參與和認同最珍貴

雲林古坑的山峰國小五年前只剩二十五個學生,面臨廢校危機。當地社區為了留住學校,與學校、縣府討論後,引進華德福教育,以公辦公營方式經營。目前學生人數一○三人,成長了四倍,在地學生佔兩成,雲林其他鄉鎮、外縣市學生則分別各佔四成。
山峰國小校長黃錫培說,當初面臨廢校危機時,在地居民非常不捨,對學校有很深的情感,「在地居民不是考量要做哪種教育創新,他們思考的是怎麼讓學校存留下來,怎麼保留社區的精神、文化中心」。
不論公辦公營或公辦民營,學校只要推動教育變革,勢必要面對新舊文化的磨合。黃錫培說,即使是公辦公營的華德福教育,在地居民也需要花時間了解,外地來的家長、學生也同樣需要與在地慢慢建立關係,不過「因為有了在地家長、社區的積極投入與認同,我們推動體制內的教育創新時,阻力會相對比較小」。
在台灣接受華德福教育的學生,一般常被認為來自社會經濟地位較高的家庭。黃錫培說,山峰國小以公立學校經營華德福教育時,學費比照公立學校,額外的費用也有縣府補助,有18.5%的學生申請經費補助、12%的學生有情緒、肢體或學習方面的障礙,「我舉這些數據,想要強調華德福教育在山峰國小的走向,是希望能照顧更多弱勢學生,學生來源上不分社會背景、經濟條件,農工階層的子弟一樣能學習華德福教育」。
黃錫培認為,山峰國小的公辦公營實驗教育,不但有公部門的資源挹注,加上實驗教育法令通過後,師資、課程都鬆綁許多,學校的自主空間和公辦民營學校不會相差太多。
對於小校公辦民營方案,黃錫培認為若有民間團體願意深入山區、漁村或農村的小校,長期、穩定地投入資源,經營與現有學校不同的教育創新,也是可以思考的一種作法,但前提是要爭取在地居民的認同。

少子化趨勢下 偏鄉小校要先動起來
黃錫培認為偏鄉小校除了教育在地的孩子,還需要參與社區營造與社區產業,才能彰顯小校存在的價值。他以山峰國小為例,每年三、四月是當地的螢火蟲季,社區推廣生態旅遊,需要導覽解說人員,山峰國小的新進家長很積極投入,培訓許多家長、學生擔任生態志工,此外,新進家長也協助社區農友行銷咖啡、果醋、筍乾等古坑在地農產品。
雲林古坑的華南國小校長陳清圳長期推動小校轉型,他也主張學校需要與社區密切互動,不過他強調偏鄉小校並不是要經營社區產業,「應該這麼說,社區產業起來了,社區人數才會增加,學校才不會面臨廢校危機」。
陳清圳帶領的華南國小與樟湖生態中小學,近年來學生人數增加,大多來自於其他學區,但是在地人口數一直在減少。這個現象讓他非常擔憂,他認為學校的主要任務仍然是課程創新,推動變革的學校的確能吸引外地學生來就讀,但是要讓偏鄉小校所在的社區人口增加,關鍵仍然在於社區產業能不能起來。
若從一國而非一校的角度,來看少子化下的偏鄉小校廢校危機,不論是小校公辦民營或公辦公營的教育創新,都同樣面臨偏鄉人口流失的現況,比較努力的偏鄉小校有機會爭取到都會區學生來就讀,但是偏鄉的困境依舊。陳清圳感慨地說:「就算社區產業還沒有發展起來,小校也一定要先動起來,沒有推動變革的偏鄉小校一定會面臨雙重壓力,一個是少子化的趨勢,另一個則是學生被其他努力做創新的學校吸走的壓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