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日本地產地銷與食農教育(下)把田守護好,田就會保守人

編按:

「小農耕作與永續台灣系列講座」第二場講座,邀請曾留學日本、現任農委會農田水利處副處長胡忠一,分享日本地產地消與食農教育經驗。

本文接續上篇請看這裡)。上篇介紹日本小農復甦成功的第一個案例:彩公司。彩公司地處偏遠,擁有198位家政班成員,平均年齡七十歲,每日採集200多種的樹葉跟花朵,提供日本料理店的「妻物」使用。妻物是日本料理中使用作為裝飾的樹葉、花朵等物品。(本系列其他文章,請見文末連結)

本系列第三場講座將在本週五(5/18)晚間展開,邀請台大詹長權教授講述瘦肉精美牛的公衛風險。讓我們持續關注美牛議題,監督政府!相關資訊請見這裡

————————————————————————————————————

日本小農的成功案例二:愛知縣的直銷所

愛知縣豐川市的農民市場「JA向日葵綠色中心」於1980年代中葉,因受到進口農產品的衝擊,農家婦女必須出外打工貼補家用,婦女部(家政班)沒有人要當理事,而陷入「解散」的危機。因此,有婦女部的50位成員共同規劃起死回生策略,在2坪的預先蓋好、未曾作為販賣使用的臨時小屋,陳列自家生產的農產品,開始辦理無人販售業務(日本鄉下村子外面有直銷所,是一種無人販賣所,農家的產品放到那邊,標價清楚,客人就自己投錢,自己拿袋子包裝帶走,這是最原始的,日本現在還有。)

從2坪的小屋賣菜開始,把產品拿到這邊來擺,剛開始無人銷售,十年後有五處商店,有專人解說,供貨超過兩千人。剛開始的時候無人解說,沒有人買,於是就找家裡的人去解說,輪班去當店員,也發現到,在鄉下個人的名聲會影響銷售。在十年之間,營業額從0到20億日元,且店鋪也增加為5處,這些成果多來自女性跟高齡者的努力。原本是種了之後送去盤商通路到大都市銷售,結果發現原來在地的消費力就很大,何必浪費那樣多的能量、人力、財力。有些在農民市場內長得不好看的農產品,他們發現也可以賣,原本被淘汰的產品也能賣錢。

P1140179
(主辦單位首度邀請官員演講,出席情況相當踴躍。攝影/丁維萱)

日本小農的成功案例三:群馬縣JA甘樂富岡

1960年代中,JA(日本農協,農業協同組合),開始推動自產自銷。JA用直銷方式銷售農產品跟加工品,而不經過一般的拍賣市場,他們的幹部要是做不好、滯銷的話要賠錢負責,跟台灣是不一樣的。

在群馬縣50歲以上人口超過80%,60歲以上是55.5%,其中女性佔三分之一。在1980到1990年之間,這裡的農產產值有50億來自蠶絲,30億來自蒟蒻。但是到1998年,因為加入GATT跟WTO的影響,養蠶業產值從50億變成1.38億元,蒟蒻從30億變成8.85億。當時做了會員意願調查,結果顯示民眾認為農協才能作生產事業。於是JA從信用、保險事業為中心經營,轉變為營農指導。消除閒置或休耕農地。規畫「挑戰21世紀」及「推動重點蔬菜計畫」,將過去多量少樣的模式,改成少量多樣;設立營農指導員,讓原本做保險的人經過培育,去經營農業,推動直銷,成立商品開發班,建立地區營農制度等。

JA透過少量多樣的經營模式,供貨品項從原來的108項增加為248項。高齡者及女性可輕輕鬆鬆的在自家消費的延長線上從事生產。0.4公頃的農地,一年間生產4種以上蔬菜,平均需投入40萬日元設備費用,但年間收入平均達300至400萬日元,其中特別的是,銷售出貨的規格由生產者自行設計。凡是出貨至「食彩館」的產品大小、數量、售價,均由生產者自行決定;同時,每件商品上必須黏貼登載生產者姓名、聯絡電話、售價或品名、用藥、栽培過程等相關資訊,供消費者參考選購。

訂出農業規範,設計農業栽培指南推廣手冊,由指導員去教導農民,對象以當地高齡者跟婦女為主;設定營業額目標,規定怎麼做才能讓農藥殘留降低;一樣一樣教作記錄、包裝。1996年設立彩食館,作為農民市場以及研習中心,建築的費用是八千萬,政府補助六千四百萬,農協負擔一千六百萬,其中的一百萬由農家負擔;農協就像是農業合作社,大家一起來合作。

剛開始一天營業額只有二十萬,虧錢,因為雖然生產者有技術,但不是消費者需要的,所以之後檢討,發掘地方消費者,了解需求,提高當地糧食自給率,才轉虧為盈。強調地產地銷、自產自銷,過往的販賣是生產導向,以前只是賭博式的販賣,種了之後看市場如何,買不買單,現在不是,行銷是市場導向,客人的需求在哪馬上看到,馬上調整。

1998年,蓋第二間農民市場,並在東京西友百貨公司設店內蔬果專櫃,現在已經有二十間百貨公司內有專櫃。因為距離東京開車只有一個半小時,每天就早上採菜就送到東京,特別強調新鮮。叫做「Day 0」,就是強調當天採收。百貨公司的人每週跟生產者溝通,說明賣場狀況,並且讓生產者知道消費者的需求。在1996年只有156人供貨,到2001年有1150人供貨;蔬菜本來是108家,兩年後變成248家。在當地農民市場賣的只有6.3%,其他大部分都賣到量販店或百貨公司,通路就這樣子開拓出來。

和風料理 おかめ
(有越來越多的日本餐館標榜使用在地食材,圖中懸掛的綠燈籠是使用在地食材的店家標示。圖片來源/日本綠燈籠網站)

JA農民市場

JA農民市場主要的特徵,可全年供應多樣少量的農產品。任何人都可以加入,但一定要遵照規定,不可有違規的藥物殘留。生產採市場導向,要種的東西要登記預約以控制產量,避免發生所有人都種同一種作物、或是都沒有作物的情形。另外,農民盈虧自負,賣不完的自己要拿回去,供貨者自己負責任,如果被驗到超標殘留就不能來擺,還要被處罰,所以是把安心直接送到消費者手中。

JA農民市場營業超過三百日以上的占七成,幾乎每天營業;有些例外像是北海道或東北,因為下雪超過半年,沒有辦法生產。另外,有八成以上每天營業時間超過八小時。而規模較小,營業額不到五千萬的也佔了46%,所以他們一直也在合併,思考如何擴大規模。農民市場也注重節能減碳,像是做太陽能板發電,或是在建物周圍做竹圍減熱。

農民市場憲章

JA也訂了農民市場憲章:要跟一般超市有明顯差別,不賣進口貨,不過度裝潢;另外建立全年供貨體制,北方地區跟南方地區的市場互相換貨,建立供銷體制,以提高當地生產率,齊備豐富品項。按照消費者需求來做,徹底進行品質管理,包含藥物殘留與肥料,追求新鮮安全安心。

另外,生產供貨與定價都是生產者自己的責任,因此也要給生產者教育訓練,不是隨便都可以訂價的。訴求在地、有機、應時,積極提供相關資訊給消費者,減少銷售機會的損失,以農民市場當作食農教育的活動舞台。而且各地產業結構,依在地的各種蔬果自給率來調整,生產過剩的要送去別的地方。避免一窩蜂的種植現象,做出有效合理的生產規畫。

農民市場跟共同運銷的區別

以前的共同運銷是農民送到基層農會,往上再送到縣,再到全國層級,透過批發市場,中盤商,零售商,再到消費者。中間的成本扣一扣,農民收入很低。到農民市場的話,農民拿到市場,消費者直接就買的到,對於農民、消費者、農民市場都有好處。目前日本農民市場在市場上的佔有率一直在增加,共同運銷一直在減少當中。

高齡者跟婦女是農民市場的重心,年輕力壯的都去作共同運銷跟國際競爭,也在這裡形成分工。有個小學校長,退休後沒事做,就種菜參與農民市場,增加生活意義。農民市場也會把目標的營業額公告貼出來,讓每位員工都看到目標去加油。各種活動、講習的公告也都會公布給大家。

身土不二,農都不二

農民市場的牆上貼著標語「身土不二」,或者是地產地銷。這來自一位日本軍醫石塚左玄,他在1890年寫了本書叫做「食養道文化」,簡單說就是「尊天命、從地令、身土不二」。地產地銷指三里四方(十二平方公里內)或是四里四方(十六平方公里)內,在這個生活範圍之內推廣農產品。

事實上,1305年中國的「廬山蓮宗寶鑑」是最早提出身土不二的觀念,其中提到「身土本來無二相」。韓國人看到之後,在1989年韓國農協第一任會長韓灝鮮提出「農都不二」,農村跟都市分不開,彼此互相需要,並鼓勵消費者使用在地產品,對身體健康也比較好。

おいーっす開(小樽)
(日本第一個以綠燈籠標榜在地食材的店家在北海道小樽。圖片來源/日本綠燈籠網站)

直銷,讓生產者與消費者接觸

做直銷一定要提出生產履歷,相關法令也會告訴生產者需要標示哪些東西;一方面,也提醒供貨人哪些產品的產量已經很大,不要再生產以免虧錢。回到JA的農民市場,在市場會教消費者如何保存及料理食物。也推廣堅持用國產品,現產優先的概念,生產者也可以自己在自己的產品上,用文圖告訴消費者自己的生產理念,同時也建立自己的品牌。市場會列出不同生產者的出貨日,甚至還有消費者會等待特定農民,一上貨馬上去搶購。不同農民市場之間可以交換產品,例如南北的市場間交換,農協跟農協之間也互相援助。

販售的產品會貼上生產者的照片,甚至是連絡資訊,讓生產者站到消費者面前。另外也推動消費者在購買時自己精米,強調新鮮的米甚於包裝米;消費者在撈米之後再到精米機去選,一次至少要買3公斤以上。

在價格上,地產米是最便宜的。也有賣野菜苗和堆肥,可以買回去自己種。也有人把當地的松果加以裝飾,當做聖誕花圈賣。如果賣得很好,產品快賣完的時候電腦會通過簡訊通知生產者快來補貨。如果賣不完,可以放到冷藏庫或者是自己載回去,或者送去JA的餐廳當食材。

同時也推動食農教育,結合在地學校與家長,三位小學生一組,分配2000日元去市場買菜,還要自己想辦法烹調,家長只能在旁邊看,不能說話插手。

推廣在地食材的綠燈籠運動

在日本,如果一家零售店都使用當地食材,鄉公所會幫該店家貼上地產地銷的門牌;如果店內超過50%的食材來自國內,就會貼一顆星,使用國內食材比例越高,星數越多。這就是綠燈籠運動。這些店的店主要可以講得出食材來源,有進貨證明。

同時也推廣學校使用在地食材。2005年,平均全國有23.5%的學校營養午餐使用縣內產品,他們希望能將這個比例提高到30%以上。政府補助學校利用當地食材設計食譜,提供給當地居民。在小學生的食育方面,參觀農地,一起下廚,農事體驗;辦食材感謝祭,還有營養午餐比賽;由生產者講授在地農業與農村文化。小學六年級的學生,要認養一塊田,收成之後拿到早市去賣,以籌措畢業旅行經費。至於傳統的插秧活動,也當作一種觀光表演增加收入。

結語

日本的農民市場,我預估會繼續成長。食農教育很重要,新鮮、安全、美味,讓生產者跟消費者之間有溝通的橋樑。在全球化趨勢下,我們要有全球化思考,並且善用在地優勢,行動要在地化。

人如果把田守護好,田就會保守人。

綠燈籠2
(圖片來源/日本綠燈籠網站)

延伸閱讀

其他系列文章

講座資訊

瘦肉精美牛的公衛風險
講者:台大詹長權教授
時間:5月18日(星期五)7:00-9:00 pm
地點:景美國中一樓會議室(文山社大)

後續場次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