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落實農舍農用,宜蘭縣政府3月23日預告《宜蘭縣興建農舍申請人資格及農舍建築審查辦法》草案,儘管遭到上百名房仲業者和部分農民抗議,宜蘭縣政府仍未讓步,今天正式公告實施,未來興建農舍必須具備農保資格,或簽實際務農切結書、並出示產銷管道、資材購買證明,宜蘭縣府2月10日起凍結審查的240多件農舍建照、資格申請案,將適用新法。
蓋農舍需農保、自簽切結書
雪山隧道2006年通車後,宜蘭農舍每年以600棟以上速度成長,加上2000年《農業發展條例》修改後「管地不管人」,非農民也可買賣農地、農舍,宜蘭縣府統計,過去五年,宜蘭取得執照的農舍共3400件,64%在三年內轉移,許多變相成為民宿、私人豪宅,宜蘭縣長林聰賢上月底在議會接受質詢時,直言農舍已經變成商品。
先前宜蘭縣政府預告的草案規定,農舍申請人必須有2年以上農保,或連續2年務農達120天、並出示產銷管道、四鄰證明,不過今天正式公佈的辦法中,把2年農保拿掉,只要有農保資格就好;第二點則取消四鄰作保、120天務農,只要申請人自行簽訂切結書,保證有實際務農、出示產銷管道,並新增需要有資材購買證明,如農藥、肥料等。
宜蘭縣農業處處長楊文全表示,原本用意是一年中一半時間務農,才有農舍需求,但民間對務農時間看法不一,例如每天要種田多久才算務農?且老農可能種田種一輩子,卻要鄰居做保,「這樣不太尊重他們」,為了避免紛擾,因此才改成申請人自填切結書。
他強調此舉絕非放水,農舍是為了實際的「農業經營」存在,「農業經營」不是只有種果樹或自種自足,申請人必須出示產銷管道,就算果子賣相不好,賣不出去,申請人也要提出證明;縣府會召集農業處、建設處、工務處、地政處、環保局組成審查小組,實際稽查申請人提出的農舍配置圖和農業經營計畫,必要時會邀請專家學者協助,蓋完後也會定期抽查。
4月10日首波審查
目前《農發條例》規定,興建農舍之申請人應為農民,而農民的定義是「直接從事農業生產之自然人。」但是到底何謂農業生產,必須由地方執行單位定義,因此造成許多模糊空間,宜蘭縣要求附農保證明和務農切結書是全台首例。
宜蘭縣府自2月10日停止審查農舍建照,累計160多件案子,預計4月10日恢復審查,成為新法第一批適用者,另有80多件農舍資格申請案也將使用新法。
宜蘭農業處農務科長楊槐駒表示,興建農舍必須先審查資格,確認後才能申請建照,不過先前凍結的160多個建照審查案,已經具備申請資格,因此不會回過頭要求農保或切結書,但必須符合新法的農舍配置規範;其餘80多件資格申請案則全部適用新法。
農舍不能蓋在田中央
目前農委會規定農舍不得超過農地面積一成,目的是讓其餘九成農地維持生產功能,但宜蘭許多農舍蓋在田中央,不僅擋住陽光,門前還會鋪上水泥通道,供作停車場和出入用。宜蘭新法規定,農舍不能蓋在田中央,必須臨接道路和地界線。
林聰賢表示,以往沒有規範農舍興建範圍,許多人蓋在田中央,「這塊農地就毀了」,新的審查辦法出爐後,申請人不能亂配位置,農地就能繼續使用。
易淹水區不得填土
此外,新法第六條規定,易淹水區蓋農舍時不得填土,農舍得採高腳屋基礎設計。其餘地區的填土高度則以40公分為限。
林聰賢說,低窪農地牽涉到滯洪問題,所以要求用高腳屋方式興建,總高度不能超過10.5公尺,但還是不鼓勵農民在容易淹水的地方蓋農舍。
除了嚴格規範未來興建農舍,許多人也關心既有的違法農舍如何處理,楊文全表示,有的屋主可能不知情或被誤導觸法,希望這些人先自行改善,若沒有改善,縣府會優先從社會觀感不佳的農舍處理。
附錄:《宜蘭縣興建農舍申請人資格及農舍建築審查辦法》重點條文
關於農舍興建資格
第二條:
興建農舍申請人應有於該農業用地直接從事農業經營之具體事證,並依以下證明文件為憑
一、申請人於該農業用地實際從事農業工作之切結書
二、可供查核之農業生產資材購買憑證
三、可供查核之農產銷售證明
申請人已參加農民健康保險且有證明者,免附前項證明
規範農舍興建位置和樣態
第五條:
農舍用地整體配置農舍,用地面積應為矩形區塊,一側應臨接道路,一側應臨接地界線,自道路境界線至該區塊後側境界線之深度不得超過二十公尺,面積不得超過該農業用地面積百分之十且不得超過一千平方公尺。
農舍用地面積範圍內配置建築物,其臨道路側退縮深度除都市計畫另有規定外,不得小於三公尺。
百分之九十農業經營用地應有寬度四公尺以上空間連接道路,以供農耕機具通行使用。
未臨接道路之農業用地,其農舍用地矩形區塊應二側臨接地界線,建築物應擇一側退縮並依第二項辦理規定;農舍應配置出入通路,寬度不得小於三點五公尺,使用毗鄰農地作農路使用者,應符合土地使用管制規定。
低窪區不得填土
第六條:
易淹水地區之農業用地,其農舍用地面積矩形區塊不得填土,建築物得採高腳屋基礎設計;其他地區之農舍用地面積矩形區塊,填土高度不得超過四十公分,建築物屋頂突出物高度不得超過四公尺。
還是沒辦法避免人頭戶的發生吧. 不如個一條 “農舍不得買賣” ?
看完內文 怎麻就直覺有放水之嫌 就我在我估價師同學那工作一年半的經驗 這根本就更便利蓋農舍的需求 對他們來說 提供農保或出具務農證明又不難 政府官員們阿 拜託醒醒吧……切~~
表面上好像很有魄力 其實從骨子裡爛
要證明很容易
當農夫一年一獲,其餘靠休耕補助,耕了一輩子,還是窮農夫,孩子們漸漸走仕途,農人老了,無力耕種農田荒廢,要租人,租金二年1000元,租了六年租金共賺3000元(新台幣),後來承租人拿翹,開口說我們應該還要倒貼他們一年5000元幫忙管理農田,於是面對攤貪婪承租人,決定不再出租農地了,但農地沒耕作,就長草,每半年還要請人除草,所以也是損失,想賣掉又沒價錢,所以是現代的痛苦農人,而自從近年來,農地飆漲,可憐的農人終於看到署光,但因為孩子希望辛苦農人可以年紀大了享受最後人生,於是子女合力在自己農地上蓋了一間漂亮農舍回饋他,可讓無力耕作的老農人安享晚年,老農夫很高興自己辛苦一輩子,土地有價值,農舍有價值,雖然農地農舍沒出售過,但感覺上對心裡的價值是無比驕傲,但一些想玩耕作的後輩農人,因為租不到免費農田而感到憤怒,所以想把老農夫變回窮農人,又用“種農舍“那尖酸刻薄的字眼,來羞辱老農夫,實令人感到寒心!蓋農舍,其實不全都是一些炒地皮的人,不要記得利益著,為了利益誣衊了無力耕種的老農夫。
政府沒說農地不能蓋農舍,於是辛苦老農利用自己土地蓋農舍給無力耕種的自己住,有何不可,而那些記得利益團體,為了降低自己成本,以護良田為由,逼老農回去窮農夫的身分,以便免費取得租地權,讓已無力耕作的老農再度陷入困境,真絕情!
其實老農夫很可憐,現代年輕人老農後代,幾乎很多都無力耕種,而宜蘭很多老農夫幾乎無力耕作,土地沒價值,沒租金拿,為了不荒廢,很多農地幾乎落入代耕團體手中,有些還拿不到租金,其實那些護田團體,只是想低價收購或免費承租農田,而護田雖然可以杜絕仲介炒作,但也傷害老農夫的利益,晚輩無力接手,老農好不容易有翻身機會,這下子護田團體一搞,老農民又變為窮困了,這些沒價值的農田,遲早皆賤價落入代耕集團的手中,可憐的老農們,真無力啊!
其實很多老農夫是贊成農田漲價的,因為老農辛苦了一輩子,要富有有限,一年一獲,又須養家胡口,又須培育子女,根本生活很辛苦,更可憐是無力耕作時,沒人承接耕作,就得虧本供人耕作,我住宜蘭那麼多年,是農家子弟,看自家農田及鄰家農田,數年來都是免費供人承租的,因為想務農年輕人少,沒人耕做,就沒人承租,所以很多都是免費讓人耕種的,連收割後稻米都沒能分得,所以土地沒漲,對老農人是殘忍的事,其實土地可以適度漲一些,讓無力耕種的老農夫,有脫手的機會,所以除了那些在租金上吃到甜頭的承租人,為擁抱利益護田,其實很多老農夫是感到非常幸運,可以在有生之年看到自己土地變得有價值了!
雖然農地被炒作,老農夫因為對土地的多年情感沒就此脫手,但老農夫依然感謝這一波炒作者們,因為有這樣的機會讓一些已無力耕作老農友,可以有價值的脫手,不用再去煩惱子女沒人接手,讓已走入仕途的後代不用煩惱除草耕作問題,不用被代耕團體剝削,脫離無力的困境,想耕種的人本來就得拿出租金來承租,就像住宅一樣,房客須繳房租給房東,這樣老農人才撐得住生活,繼續供應土地給新農人耕種,而不是想脫手;新農民為了自己理想,什麼有機作物等,剝奪了老農民的權利,而新農民獲利時,卻很少與免費提供土地者共同分享,所以老農們非常感謝天,給與機會。一年一獲讓只會種稻的幾分地老農夫無法維持生計,這是真的,老農夫有時還要兼差粗工,大有人在。
我是出生於農家子弟,叔叔們因為一年一獲所以為了家計,二嬸兼清潔工,三叔兼綁工地鋼筋的工人,四叔兼開砂石車,沒兼差根本無法生活,所以叔叔覺得當農夫很苦於是對於後代不鼓勵承接,所以後代沒人務農,尤其三叔有五個孩子,每個都念師範,每個都當老師,這樣的環境,農業如何發展,比較有能力的就是農業財團,利用老農人土地大量免費承租,大玩有機遊戲,老實說,有機蔬菜還比一般蔬菜貴,獲利都是他們的,誰管老農夫的死活。
蓋農舍誰的錯?是政府吧,一年一獲誰能撐,又開放很多農產品進口,農民靠一點休耕補助過活,又不是沒子女,能養活一家子嗎?農夫們生活環境差,當然希望寄託在所耕種的土地價值上,耕種一輩子,誰會對土地沒感情,為了討生活含淚賤賣土地者大有人在。
看到那些鞭打農舍的利益團體感到無奈,傷害人之前,是否該分辨一下?因為除了仲介炒作外,還有一些想利用自己耕作多年的土地蓋農舍居住的老農,因為有的子女沒能承接,因為愛自己土地而捨不得賣地的老農們,農地沒蓋農舍自住,然道要放著生草,還是虧本供人免費種有機,養水田,水又不充足!
沒知識也要看電視,農舍是用種的嗎?笑死人了!那蓋房子以後不就都變成種大樓、種公寓、種豪宅、種透天、臺北種了一棟101,用詞不當,笑破大牙
國語課綱要改成:建築師在都市種了一株株的大樓,鎮上一棵棵頭天厝林立,礁溪種了一片片飯店
炒炒炒 吵什麼農地全改建地不就得了